在阿姆斯特丹市區的皇帝運河(Keizersgracht)街上,有著兩座價值取向迥異的攝影美術館:阿姆斯特丹攝影美術館(Fotografiemuseum Amsterdam,以下簡稱Foam)、馬賽屋攝影美術館(Huis Marseille, Museum voor Fotografie,以下簡稱Huis Marseille)。兩者作風雖然不同,但館舍都沿用了過往的住宅空間改造而成。因此在空間與動線上,皆承繼了舊有建築的傳統肌理,但是在展覽實踐與目標族群方面則大相徑庭。
Huis Marseille是荷蘭第一座攝影美術館,創立於1999年。他們以展示具社會意識與時代精神的攝影作品為主,關注「攝影師如何發展與攝影藝術本質相關的新視覺語言,但同時反映不斷變化的時代精神。」Huis Marseille試圖延續紀實攝影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可能性,在記錄(documentary)的現實基礎上,尋求創新的影像敘事方式;在科技與環境持續變動的今日,突破現實的表象,探究議題與攝影的本質。多位作品帶有新紀實色彩的知名攝影家,如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 哈辛克(Jacqueline Hassink)、霍恩斯特拉( Rob Hornstra)等人,皆曾受邀展出。
成立於2001年的Foam,宗旨直接而明瞭:「關於攝影的一切」(all about photography)。作為攝影美術館的後起之秀,Foam也積極策劃一系列的展覽、出版、推廣教育、館際合作等方式推動當代攝影。他們特殊之處在於勇於實驗的態度與積極創新的活力,持續發掘年輕攝影家並提供他們良好的發表機會,例如每年舉辦的新秀聯展(Foam Talent Show)。此外,每年發行三期的《Foam》雜誌,更是放眼世界各地的攝影社群,讓荷蘭與國際攝影社群得以於此紙本平台上交匯,相互映照。
阿姆斯特丹攝影美術館(Fotografiemuseum Amsterdam)展場一景。(Foam提供)
Foam的攝影實驗
Foam在關注新銳攝影家的同時,也沒有遺忘攝影史上重要的攝影家。去年九月,Foam同時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新秀聯展,以及知名攝影家柯特茲(André Kertész)的回顧展「Mirroring Life」,兩者不論在作品內容或目標族群上的差異都相當大。然而,策展人對攝影經典作品的想像與操作頗為鮮活,並不依循線性邏輯思考展覽,而是以非線性、尺寸各異,並搭配教育性互動遊戲的方式展示,創造出影像之間的新關係與活力,鼓勵觀眾以新的視角去觀看詮讀攝影大師之作。換言之,Foam更強調歷史名作在當代社會的意義與關聯性,期望在回望同時激發新的觀點,不只是停滯在對經典或大師的致意與懷念。
在新秀聯展方面,則是更加前衛而實驗地演繹攝影在今天的各種可能性。眼尖的觀眾可以發現策展人特意將主題或手法殊異的作品安排在同一個展間,以製造出高反差、衝突性觀展體驗。比方說關注嚴肅社會議題的作品對面卻放置著時尚的肖像。在訪談過程中,策展人諾波斯(Kim Knoppers)也表示,這種異質共存的反差,讓觀眾得以接觸到舒適圈以外的觀點。
總的來說,想欣賞經典作品或慕名而來的觀眾,在進入美術館之後,可能會被實驗性強、關注當代議題的新秀創作給衝擊;想了解當代攝影多元面貌的觀眾,也可能漫步在歷史影像之中,對過往都市景觀、生活方式或影像美學留下一些印象。這樣的展覽策略,雖然偶爾會引來批評或爭議,但也因此讓不同取向的觀眾有了互相交流和理解的空間。
阿姆斯特丹攝影美術館(Fotografiemuseum Amsterdam)外觀。(攝影 /Christian van der Kooy,Foam提供)
Huis Marseille堅守的本質
相較Foam面對攝影時的開放性與衝突性,Huis Marseille則更為聚焦在重大的社會議題與攝影的藝術本質上。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已被多方討論、完成度高、可被歸類或在既定框架下理解的攝影,比較少「出格」的表現。如果說Foam考慮框外(空間與觀者)與框內的關係,那Huis Marseille則是更加聚焦在框內的訊息。
在框內的訊息中,觀眾可以感受到攝影家個人的影像美學或其批判性觀點。然而,這些影像並非詩意唯美的沙龍影像,而是更加冷冽的疏離美學,呈現著現代化的社會地景或人物肖像。換言之,這些作品遠遠脫離傳統沙龍或紀實攝影的框架,持續擴張紀實攝影的版圖。此外,作者的「原真性」與「純粹性」通常也在當中表露無遺。相較之下,Foam則展示更多混種、拼貼、挪用等等的後現代策略。
雖然Huis Marseille在今日荷蘭當代攝影社群中,並非特別活躍或受到矚目,但作為荷蘭第一所的攝影美術館,在1999年的荷蘭實際上引起了相當大的效應。Huis Marseille創立之後的四年內,荷蘭另外三所攝影美術館也陸陸續續地成立。因此,即便現在的Huis Marseille在觀念或作風上看來也許稍嫌保守,但是他們率先成立攝影美術館的膽識與決心,即便在今日的台灣觀之,仍舊望塵莫及。
傳統與當代的攝影共振:Foam與Huis
傳統與當代的辯證張力
Foam將藝術、觀念、紀實、時尚、設計等等不同類型的作品打散與並置,以實驗的方式引發衝突議論,走出攝影的既定框架。並強調攝影的靈活度、跨界與變化的創新實驗過程,將攝影的概念擴張到裝置、錄像、空間等領域,讓觀眾在看展時產生像是走入劇場般的感受。
Huis Marseille對攝影作為見證與記錄性的重視,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荷蘭並未拋棄攝影傳統或美學本質而全面革新成當代的實驗思維。傳統跟當代之間與其說是你死我活的二元對立,不如說是互相依存的保持著共振的張力。過去已蘊含著未來,而未來也同時回應了過去,二者互相辯證又共生共存。多元共存的非零和關係,也讓社群之間得以思考攝影新的可能性,持續發展。
回看台灣,近年來在攝影發展上大多聚焦在建立攝影文化的主體性,或回顧歷史向幾乎被遺忘了的先行者致意。可惜的是,少有著墨於當代攝影的實驗性或對攝影新人的培力。或許,我們在關注與建構歷史的過程中,也可以展開對攝影的實驗性想像,將目光投向年輕創作者,也望向島嶼以外的地方。
沈柏逸( 1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