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評TodaysArt 2015 「ZERO ON SEA」

評TodaysArt 2015 「ZERO ON SEA」

歷史的回顧與重現 「歸零運動」(ZERO movement)是1960年代由德國藝術家梅克(Heinz Mac…
歷史的回顧與重現
「歸零運動」(ZERO movement)是1960年代由德國藝術家梅克(Heinz Mack)與皮恩(Otto Piene)針對當時風行的寫實主義與抽象表現主義風潮所提出的反向思潮,為時不長,卻成為深遠影響歐洲藝術的風潮,也促進了低限藝術(minimalism),甚至貧窮藝術(arte povera)的發生。此外,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也在去年10月於本館推出關於歸零運動的研究展「歸零:明日倒數計時」(ZERO: Countdown to Tomorrow),而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也於今年舉辦大型回顧展,重新整理這個幾乎與福魯克薩斯派(Fluxus)同時發生的藝術行動。
在當時,年輕的藝術家共同合作與聚集,發表了「零」宣言(註2),聲稱藝術改變的重要手段便是讓一切歸零,無論是顏色、形式、媒材的使用到藝術家創作位置的解除,包括共同創作、毀壞媒材、快閃行動,這個在當時驚世駭俗的藝術團體吸引了歐洲各地藝術家,而他們也用盡各種辦法記錄自己的活動,當年的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也破格地為了這個團體舉辦了兩次大型聯展。儘管歸零運動直到近年才被藝術史書寫正式編列,而該藝術團體自己留下的珍貴紀錄文字、攝影與影片也成為現今藝術界回顧過往的線索。
然而,當年的歸零運動有一個未竟的任務,便是於荷蘭海牙斯赫佛寧根(Scheveningen)的海邊舉行大型的藝術節「Zero On Sea」。一世紀以來,斯赫佛寧根做為海牙最著名的觀光景點與運輸站,座落於當地的大型船港歷經戰爭與易主,現今成為海牙海灘的文創景點。
「TodaysArt 2015」開幕裝置。
而50年前因為天候因素最終宣告取消的「Zero On Sea」被今年的TodaysArt做為策畫主題,策展團隊試圖跨越時空,在原址實踐這場當年不克舉行的盛會,也藉此重現當年的藝術家未能實現的現地裝置探索。今年TodaysArt同樣地將活動分為三個部分:展覽、表演,研討會。除了一部分的展區找來藝術家運用虛擬實境頭戴顯示器(Oculus Rift)創造多個影像外,展覽的部分則邀請了「光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Light)、朴麗莎(Lisa Park)、藝術雙人組伊多明尼奇(Evelina Domnitch)與傑爾方德( Dmitry Gelfand)等十數件作品。在展覽場內,藝術節團隊也邀請藝術家運用斯赫佛寧根的環境去創作,讓整個目光所及之風景都成為藝術家的現地創作材料。除了團隊在海上平台上運用燈光、煙霧與噪音擬真地模擬火箭發射的狀態,另一位受邀的藝術家史麥爾德(Berndnaut Smilde)則運用裝了礦物油的三角壓克力裝置,將單一光源的光線打散並反射,讓海邊的大型燈塔投出彩色的光線,轉動中,我們可以看見光線緩緩地覆蓋整個周邊地區,可惜的是此作在居民抗議下最後取消展出;葛拉夫(Vladimir Grafov)則運用大型雷射在夜晚的海邊創造大片綠色海浪。而斯赫佛寧根的海港一直都是建築學上的特別案例,當年建築師在海上另外搭的人工小島,在此次展覽中被荷蘭藝術家波賽(Onno Poisez)用大型鏡面銀箔包裹以反射陽光,也為了這座於2015年底即將被破壞的小島哀悼;費格(Zoro Feigl)發起「風箏群計畫」(Kite flock),邀請人們在海邊施放大量的大型風箏;瑞尼爾(Mike Rijniere)於身上繫綁著一大型銅鐘在海港塔的最高點進行表演,他以時速60公里從塔上一躍而下,以創造「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所敘述的聲音頻率變化。
聲響的實驗與體驗
由於藝術節的策展團隊讓整體活動以多個不同的分點去開展,另外一個在海牙的廢棄發電廠所展演的「4D聲響系統」也成為這次藝術節最大的亮點。這個由多家軟硬體公司共同開發而成的發展中系統(註3),雖然目前才剛獲取大眾的關注,但在未來將可能成為大眾娛樂產業最偉大的發明。4D聲響系統和過去不同的是,傳統的多頻道聲音是透過模擬人類的聽覺和感知能力創造聲響環場效果,然而4D聲響系統則透過陣列式喇叭經過計算後擺放的位置與高度,以及相應的配套軟體去創造環繞音效,而不給聽眾的耳朵帶來因為經過模擬與壓縮後所造成不適的聲響。整個系統的發明意在創造一個觀眾得以去體驗最為寫實的聲音運動,也就是說,在4D聲響系統所創造出來的空間中,就算觀眾在空間中移動,依舊能感受到四面八方的聲音的流動往來,而不造成任何過分的耳壓。換句話說,「聲音從哪裡來」這件簡單的事情在4D聲響系統創造出來的環境是無法真切辨識的,聽眾在其中會對聲音的整體失去方位認知,也由於在這之中,聲音不是模擬的,所以各個方向來的聲音都非常細緻輕盈。
「TodaysArt 2015」現場。
音像表演方面,TodaysArt 邀請了十來組聲音/表演藝術家,如:Techno In Space、Cassegrain、Kuzuya Kasaya,路易斯-金(Michelle Lewis-King)等運用4D聲響系統與配套軟體,在廢棄的發電廠中舉行了四天四夜的聲音表演,以此發展自己的聲音展演的極致。如極簡聲音的代表Kuzuya Kasaya的作品《聲音洗禮》(Sonic Immersion)一直以來便是利用聲學的震動與傳播挑戰觀眾的聽覺,他這次則利用4D聲響系統的分配,實驗金屬震動的泛音如何穿越在聲音空間中的各個方位。唐納拉瑪(Marco Donnarumma)的作品《零-無限》(0-Infinity)則運用UbiSense所開發的追蹤系統,捕捉與轉化身體肌肉與骨骼在運動時的細微聲音。
另外一方面,TodaysArt推出三天的研討會與出版物,透過幾個子題:「ZEROnow:超越白盒子」(ZEROnow: Beyond the White Cube)、「駭身體」(Hack the Body)、「聲響體驗與強化的真實」(Sensory Experience and Enhanced Realities)、「歐洲的聲音與多源藝術」(Sound, Heterogenous Art and Performance in Europe)、「藝術中的太空科學」(Space Science in the Arts),不僅呈現50年前歸零藝術家預計在此場地展出現地作品的計畫與研究手稿,同樣地也透過多組學者與藝術家討論如何設計未來,包括太空殖民地的環境設計,藝術家藉由太空科學的創作手法等等,同樣地也討論斯赫佛寧根海港,從建築設計到社區營造的歷史與地理脈絡,並探討藝術為何要在這裡發生、為何發生。
就像是50年後的現在,歸零運動的藝術家屢屢在藝術拍場上創下高價,也讓人們重新審視這個當年曾經在歐洲引起迴響的藝術運動;而今日的藝術家試圖在同一個地點創作,就像是在時光隧道的門口搖著旗幟,向過去的藝術家致敬。這場晚來了50年的藝術實踐,也像是在告訴人們從來就沒有什麼實驗藝術,因為藝術本就該是實驗的。
註1 荷蘭東邊的小城安斯克得(Enschede)過去曾發生煙火工廠大爆炸,造成整座城鎮的蕭條,近年來透過「Gogbot 媒體藝術節」的舉辦吸引人潮回流。
註2 當年梅克(Heinz Mack)、皮恩(Otto Piene)以及于克(Gunther Uecker)所創造的「零」宣言的原文為:Zero is slience. Zero is the beginning. Zero is the round. Zero spins. Zero is the moon. The sun is Zero. Zero is white. the desert ZERO. The sky above ZERO. The night.
註3 由Abelton Live, Ubisense, Mavtechnik, EventHand, Bloomline Accoustics等共同發明而成。
荷蘭海牙的「TodaysArt」藝術節舉辦至今已逾十年,相較於阿姆斯特丹的SonicAct與安斯克得(Enschede)的「Gogbot媒體藝術節」(註1),TodaysArt的策畫結構較為鬆散,活動也多半打散在海牙不同的據點。今年的TodaysArt同樣面臨荷蘭文化預算遽減,因此運用策展理念審視文化預算減少對藝術活動與藝術工作者的生存問題,也藉由1960年代發生在荷蘭的「零」藝術運動的回顧,進一步檢視關於「藝術實驗如何可能?」的概念。
實際上,此屆的TodaysArt相較往年並不是成功的,當TodaysArt一如其名致力於結合當下的藝術環境發展,於其中找尋更能夠貼近對於「前衛」想像的路徑時,也必須面臨今日的藝術環境在藝術與科技/科學的實驗上整體面臨技術發展與預算限縮的困境。另一方面,從觀念藝術之後,藝術創作方法與材料經過了長足的更新,人們很難再用「新」的觀念去更新觀看藝術的經驗。這次的TodaysArt試圖將時空拉回50年前,結合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正在展出的「ZERO」,提出藝術節自身如何面對藝術史發展上的傳承位置。
費格(Zoro Feigl)發起的「風箏群計畫」(Kite flock)。
王咏琳( 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