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唐代胡人俑—絲路考古新發現」精品選介

「唐代胡人俑—絲路考古新發現」精品選介

B 〈加彩胡人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4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B 〈加彩胡…
B 〈加彩胡人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4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B 〈加彩胡人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4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高鼻且大,下巴鬍鬚呈現特殊的鏟子形,表現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容貌。下巴鬍鬚的根部呈圓形凸起,可能是假鬍子也說不定。身著胡服,上半身袒胸,露出有著大乳頭的下垂胸膛及豪邁的大肚。過去也見有袒胸露肚的胡人俑,此作在這些例子當中仍顯嶄新性。以極細的墨線表現體毛,搭配接近真實膚色的加彩,提高迫真性。圓睜並凝視一點的眼睛、咬緊牙根露出白牙的模樣,可能是表演者的招牌表情。也有人認為是在表演西域傳入的幻術。這件作品正和正倉院等地傳世的日本飛鳥、奈良時代的伎樂面一般,反映出絲綢之路文化。
C 〈加彩胡人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4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C 〈加彩胡人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4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頭戴特殊的雞冠狀黑色胡帽,也能見到帽子的內裏及邊緣裝飾的花卉紋。身著黃色圓領胡服,衣領、開襟等處裝飾有朱紅色地、半圓形花卉等鮮豔紋飾,腳穿鞋頭反摺的黑色長筒靴。右手袖子挽起,露出筋骨隆起的手臂,握拳的姿態可能是牽引著馴服過的馬或駱駝的模樣。大眼高鼻,嘴巴周圍及下巴蓄有鬍子的面孔應是來自西方的胡人。右眼緊閉,塗有紅色顏料的唇口微微張開、露出牙齒的模樣,讓人感覺到超乎想像的獨特魄力。
D 〈加彩胡人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3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D 〈加彩胡人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3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深邃大眼及高聳鼻翼,口部周圍、下巴、腮兩側皆蓄有鬍子,這樣的容貌見有粟特人等中亞伊朗系民族的特徵。頭戴黑色幞頭,身著紅褐色圓領胡服,腳踩黑色長靴。紅褐色的胡服在衣緣處裝飾相襯的寶相花紋,反摺的衣領也可見有同樣的花紋。腰上繫有腰帶,左腰掛有被稱為「鞶囊」的黑色囊狀袋。從人俑兩手的姿勢,加上發掘出土時此件胡人俑附近共伴有駱駝俑,推測這人俑牽引駱駝的可能性很高。眼白及上唇妝點有紅彩,醞釀出獨特的氛圍,同時頗具魄力的五官及姿勢,就如同歌舞伎表演中「見得」的一刻(按:「見得」為歌舞伎表演時一瞬間動作靜止、保持姿態不動的時刻)。胡人一瞬間的動作,因著活靈活現的造型、纖細的色彩,迫真地表現出來,正是穆泰墓出土胡人俑最大的特質。
E 〈加彩胡人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7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E 〈加彩胡人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7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縮於袖中的左手置於胸前,握拳的右手高高舉起至臉側,手腕呈直角彎曲。發掘時因附近倒有馬俑,牽馬的機率頗高。粗厚挺拔的眉毛、細長雙眼、高聳鼻尖,唇口塗有紅彩,嘴角掛有一抹微笑,並留有八字髭及山羊鬍。深刻且精悍的雕工表現出端正的五官,正是位美男子。胡服為左右開襟,綠色地上衣緣處有紅色的花卉紋。腰繫腰帶,膝前的衣袍向上掀至腰上,於腰帶正面反摺,呈現如銀杏葉的造型。因為衣袍上掀,見到衣袍下的紅色衣飾,搭配非常時尚。
F 〈加彩胡人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3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F 〈加彩胡人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3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劍眉細長眼,鼻樑突出,有著圓潤的雙頰及可愛的雙唇,是位美男子。黑眼珠的部分是以深刻圓雕做出立體感,這樣的手法可見於部分穆泰墓出土的俑。頭戴幞頭、身穿圓領左開襟的胡服,衣領完全朝左右大開,邊緣反摺,搭配有紅色內裏。茶褐色的胡服搭配白色六瓣花卉紋。臉面向右方,右腳掌朝前略踩一步,站立於方形台座上。右手肘朝前略呈ㄑ字狀,後方左手握拳呈持韁繩狀,原本應牽有馬匹。
G 〈加彩胡人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38.5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G 〈加彩胡人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38.5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大圓臉,眉毛略上揚,皺眉頭貌。眼睛呈大杏仁狀,黑眼珠的部分向下挖深,小口厚唇猶如女性一般,並塗有紅彩。作品在白色化妝土上加彩,但多以剝落。髮型中分,向左右繞成環狀,垂掛於耳上,近似於「雙垂髻」。雖也與日本古代貴族男性的「角髮」類似,但雙垂髻在唐代為女性的髮型,盛唐墓中經常出現類似髮型的牽馬或騎馬胡人俑,當中以女性居多,此件作品或也為女性。身著圓領胡服,衣領反摺,衣袍下襬上撩、紮進腰帶中。右手向前伸出、似乎握著什麼東西的姿態,可能也是牽著馬的作品。
H 〈加彩駱駝〉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8公分、長43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H 〈加彩駱駝〉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8公分、長43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穆泰墓出土有三件加彩駱駝,皆為雙峰駱駝,呈鳴叫狀。這件駱駝與其他兩件相比,高度小了近20公分。穆泰墓中被認為是牽馬、牽駱駝的俑也存在有大小差異,大小的差別或也可以認為是胡人俑與駱駝、馬的搭配組合。頭朝天仰,口部大張、力道十足的姿態十分逼真,彷彿可以聽見駱駝鳴叫的聲音。大眼圓睜,黑、白兩色加彩效果的加乘下,滿溢出強韌生命力。腹部及雙峰皆圓滾且分量感強。雙峰中間到腹部掛有紅地虎皮。駱駝不只能承載貨物,也可供人騎乘,事實上也見有駱駝馱有胡人、樂隊的例子。
I 〈加彩馬〉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8.8公分、長34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I 〈加彩馬〉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8.8公分、長34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穆泰墓出土有三件加彩馬,大小有高近50公分兩件及近70公分一件等兩種類型。這件馬俑是唯一一件全身飾滿紅色彩,也就是「赤馬」。馬體表現出強健的筋骨,脖子伸長、頭略向左下方低垂,強硬地扯著嗓子鳴叫著。以白、黑兩彩表現出的大眼帶有獨特的逼真效果。僅僅是擺放在背上的馬鞍看似簡樸,達到平衡馬匹整體美感的效果。屁股則有為了插上另外製作的馬尾而設的孔洞,馬尾已缺。唐代製作有各式各樣的加彩或三彩馬俑,就造型方面,這件作品在精悍馬匹的躍動感、迫真的表現上,可說是名品之一。
J 〈加彩女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3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J 〈加彩女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3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與胡人俑一樣,穆泰墓出土的女俑也個個是精品。整體中占有足夠分量感的髮型,是在中央結環狀形髻、垂墜於額前。柔美的面孔,細長眼、高鼻,嘴角帶著一抹微笑。唇部以紅色加彩,臉頰及眼周皆見有以白地上加以粉紅色彩的化妝痕跡。胸口見有V領紅色垂袖內裏,胸前高度身著有綠色長裙。兩手於腰前袖內呈拱手狀。外披圓領胡服,外翻的領口可見有金彩(貼金)的豪華模樣裝飾。當時,類似的胡服經常為女性所穿著,這樣的金彩裝飾也是女性時尚的一種。這件作品可說是正倉院傳世的〈鳥毛立女屏風〉描繪的唐風天平美人像的始祖一般,為表現唐代美人品格的佳作。
K 〈加彩女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6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K 〈加彩女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46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頭戴黑色幞頭,額頭上則卷著被稱為「透額羅」的輕薄網狀絹織品。臉部圓潤,濃眉凜凜,鼻樑高挺,細長眼,黑眼珠小。塗有紅彩的厚唇略感柔軟。兩頰上的小黑點則是稱為「靨鈿」、「粧靨」的化妝法。看起來非常鮮豔的紅色圓領垂墜胡服,紅色地搭配白色菱形狀花紋。領子反摺,內裏裝飾有豪華金彩(貼金)。像是將圓鼓肚子往前突出的站姿,兩手握在腰前的黑色腰帶上。這樣優美的站立姿態,盡現整體優美的曲線感,優美風範一覽無遺。雖然如男性一般戴幞頭、著胡服,但讓人充分感覺到女性風情,這或許就是「女扮男裝」之唐代女俑的佳作。 這樣的姿態近似於日本國寶傳錢選筆〈宮女圖〉(元代)中描繪的男裝女官,甚至到了讓人揣測會不會是以這件女俑為模型的程度。
唐朝胡人俑—絲路考古新發現
地點: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展期:2017/12/16~2018/3/25
A 〈加彩胡人俑〉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0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A 〈加彩胡人俑〉
甘肅省慶城縣唐開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高50公分,中國甘肅慶城縣博物館藏
深褐色肌、大眼,口鼻處深雕刻,五官立體,並有著長耳垂。嘴唇塗有朱紅色,下巴見有小鬍渣。梳著大背頭,腦後編髮,額頭包著朱色頭巾。身著薄且貼體的圓領胡袍,腰間繫著黑色腰帶,下半身著豹紋長褲,褲子、頭巾的紅彩成為絕妙的點綴。左腰後可見的圓形黑色囊狀鞶囊也是重點所在。兩手高舉,扭腰擺臀如舞蹈的姿態讓人印象深刻,也可能是牽引馬、駱駝的表現。優美的姿態及獨特的穿著時尚讓整件作品更顯迫真,正是唐代胡人俑中獨一無二的傑作。
ARTouch編輯部( 154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