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久違了,與影舞動的詩 考爾德的「超動力」

久違了,與影舞動的詩 考爾德的「超動力」

去繁就簡的藝術思維 縱談考爾德創作脈絡,1930年正是這位雕塑大師轉向非具象國度的關鍵樞紐。荷蘭畫家蒙德里安於…
去繁就簡的藝術思維
縱談考爾德創作脈絡,1930年正是這位雕塑大師轉向非具象國度的關鍵樞紐。荷蘭畫家蒙德里安於1912年搬至巴黎,開始嘗試嶄新的抽象形式,而1930年的10月,考爾德拜訪在巴黎的蒙德里安,他回憶起此段經歷曾表示:蒙德里安的工作室呈不規則狀,肉眼所及皆為白色,毫無家飾而僅有極簡家具,聚焦點則落在牆上三原色繪製的矩形。當年32歲的考爾德,踏入工作室那刻便淹沒在抽象世界,他自述:「這次拜訪讓我感到震驚……。」而這震驚是他許多創作的開端。蒙德里安清晰且強烈的抽象視覺震撼了考爾德,催動了他對抽象藝術的內化,並在三次元中進行再組織。若由史跡角度解析,此為抽象視覺的發展以及現代藝術的高潮迭起。
兩大藝術家間的此一聯繫,在惠特尼美術館匯集的30件代表性作品中完整呈現:去繁就簡的敘事表現、靜中有動的色彩與線條,以及果斷大方的紅、黃、藍與白用色思想,皆為考爾德與蒙德里安的共鳴藍圖,更在平面與雕塑領域各展枝頭。考爾德受蒙德里安觸動極深,其雕塑彷彿是與蒙德里安深入對談後的真言吐露,傳世之作並承上啟下地影響了又一代的藝術家。惠特尼美術館策展人與紐約藝術家空間(Artists Space)執行總監傑.桑德斯(Jay Sanders)以藝術空間遠見卓識和表演藝術廣泛知識著稱,此次他邀請當代藝術家藉電影、音樂與戲劇等元素向考爾德致敬,延續大師對話,非傳統的策展方式也將「考爾德:超動力」推向藝術界的話題風口浪尖。
考爾德《Red, White, Black and Brass》.1934。攝影 | 張馥
動態藝術(Kinetic Art)在19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成為前衛趨勢,為1910年代達達主義(Dadaism)與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重要復興,藝術家著迷於其視覺新意與結構動靜,突破媒材藩籬引進光學與機械於創作表現,而考爾德的機械雕塑,實屬美術史上的傑出壯舉。雕塑之形體、顏色、密度與軌跡間的靜態差異與動態分離,為藝術家對「非相稱」(Disparity)概念的詮釋,理性精準地運動中的猶疑之姿與柔媚之韻,彷彿是多了情緒的不完美機械,在氣流與重力間演算喘息的頻率,又止又生,灑了一地與風舞動的倒影。
當考爾德的動態雕塑受空氣流動牽引而優雅和緩地搖曳擺動之時,身穿白袍的藝術專員上前加以驅動,觀眾屏息以待,只見雕塑在顫動中仍不失從容,並在餘波中沉著自若,內部機械聲響則細微地趨於寧靜。考爾德基金會負責人、也是藝術家外孫杉迪.羅威(Sandy Rower),參與首次驅動儀式時充滿驚豔與感動,對祖父的藝術自幼耳濡目染的羅威彷彿是如見故人來。承載歷史的考爾德雕塑多經年失修,也實屬脆弱,因而多以靜態示人;此次將雕塑置於它的歸屬狀態,是一場稀有的演示,是對藝術家的緬想致意,更是基金會致力於推廣的極致誠意。
考爾德《The Arches》.1959。(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提供)
2016年,美國藝術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rts)、路易莎吉尼斯畫廊(Louisa Guinness Gallery)、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與巴塞爾藝術博物館(Kunstmuseum Basel),接續地展出考爾德的抽象雕塑。今年則是曼哈頓連發,在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現代大師藝術展中現身,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再承接而上。而藝術市場近幾年則由重點棋手:佩斯(Pace Gallery)領進亞洲於香港與北京的畫廊,沃特豪斯&道畫廊(Waterhouse & Dodd)則在倫敦與紐約據點登場,近期的倫敦斐列茲藝博會(Frieze Art Fair)預覽上,考爾德也由豪瑟&沃斯畫廊出手(Hauser&Wirth),攻上戰後大師的秒殺名單。從重量級美術館到重量級畫廊,一股考爾德風暴正在醞釀。
考爾德貴為現代雕塑大師的藝術地位,揚名顯赫,作品遠渡歐美亞三陸,進駐世界各地頂級藝術殿堂。其桀敖不馴又生機勃勃的雕塑,儼然為一股與當代共鳴的現代狂潮,早已征服藝術市場。刺穿空間的幾何與自然相襯的形體,考爾德彼時彼地的雋永藝術,需要更多的凝視。考爾德基金會鞏固江山的使命,回應眾願,此次「考爾德:超動力」讓雕塑走出歷史,擁抱大眾,更拋磚引玉,引導思潮,持續展現考爾德永不褪色的時間光澤。
考爾德《Red Panel, c.》.1936。攝影 | 張馥
成立30年的考爾德基金會,與擁有考爾德收藏世界之最的惠特尼美術館關係緊密,惠特尼表示「考爾德:超動力」是:「前所未有的攜手項目」,兼收並蓄藝術家的動態雕塑與代表性抽象雕塑,呈現主題相連、脈絡富有層次的系列展。展場專員指出考爾德基金會在展覽中參與密切且有相當程度的運籌權:百分之九十的雕塑由考爾德基金會提供,在展期特定時段將帶著罕見雕塑親臨現場展示,訓練並授權博物館專員啟動雕塑。考爾德曾述:「動態雕塑,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僅止於移動的立體物件,然而對一些人來說是首詩。」顯然,考爾德留下來的詩作,正眾星拱月地被朗誦著。
赫斯特家族藝廊一角。攝影 | 張馥
展覽現場的考爾德藝術專員正啟動雕塑。攝影 | 張馥
抽象表現主義大師皮特.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三原色、白基底以及黑網格,組成是如此地純粹。若他的抽象審美是關於平衡的藝術,那麼受其啟蒙的動態雕塑之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便是將平衡推向三維空間,展現力與美於純色與形體之間,和諧美感從中而生。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與考爾德基金會(Calder Foundation)耗時整整一年,雄心勃勃地振興數十年隱遁於世的考爾德雕塑,「考爾德:超動力」展覽於博物館的赫斯特家族藝廊(Hurst Family Galleries)開幕,將一路展至10月23日。
考爾德《Untitle》.1947(左);考爾德《Black Tulip,c》.1942(右)。攝影 | 張馥
張馥( 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