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7台南新藝獎:「『新』的旅途」是否成為新藝獎得主的斷電系統

2017台南新藝獎:「『新』的旅途」是否成為新藝獎得主的斷電系統

十位新藝獎的得主中,李亦凡的動畫創作關乎著個人狀態或生活處境,此次以四件結合繪畫與對位投影的裝置,放映如隨筆般…
十位新藝獎的得主中,李亦凡的動畫創作關乎著個人狀態或生活處境,此次以四件結合繪畫與對位投影的裝置,放映如隨筆般的靈活敘事與場景;蔡尚孚以假髮頭模發展出的互動裝置,是將求學時期坐公車被鄰座女生的長髮甩到的經驗,化為作品中少男情懷的重溫甩尾,兩者皆給出某種轉瞬即逝卻一擊命中的幽微趣味;曾獲台南鹿耳門天后宮仙女認證的倪瑞宏,作品《七仙女命運轉盤》動力裝置,將傳統七仙女的故事形象轉化為她對身旁女性或女性身處現實社會中各種角色的觀照;於木木藝術展出的林盈潔延續她擅於透過「場域的分野」,掌握因距離化的觀看造就的差異經驗,針對畫廊落地窗面對工地鐵門上頭的樹木花草圖像,取樣其顏色造型在窗外的小腹地製作限地作品,營造具層次的相望氛圍;於么八二空間展出的何彥諺則以天文、地理等科學為象徵語彙,透過空間裝置、雕塑、錄像等方式,試圖從作品給予的觀看經驗,闡釋「機制-觀者-對象物」三者之間的關係和距離。
另外,得獎作品中可閱讀的另外一條路徑,在於對自然/非自然之命題進行的探究。官孟玄的畫作呈現一種「烏托邦式的想像自然」,反映出人們既嚮往自然環境又渴求文明狀態的種種矛盾;劉怡君的攝影作品有似西方古典靜物畫的構圖,並由常見於肉攤上的豬、雞肉塊搭配各類靜物、石膏像佈局出具張力的主題場景;王怡婷的《第二生命》以樹枝與竹籤做為造型主幹,並以鐵絲做為結構的接合,透過層疊的手法結合自然媒材與人造物,反思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林龍杰的陶瓷作品以如同細胞複製的單元構件創造出似昆蟲、植物、微生物等仿生形體,傳遞對於人造物與自然生物的感知變異的關注。
林育正的作品以結合翻製水泥物件、現成物與自製的水泥齒輪結構的各種機械裝置,回應他提出箱構(BOX-OLOGY)及恍惚流轉的小城雜碎(Wandering Fragments of CITY)的兩條創作軸線,試圖藉由其中反覆運轉的特性,象徵他對都會生活中重複循環狀態的無奈感受。不過,在媒體預展日前往參觀時,仍處於佈展施工狀態的安平海關展覽現場,其作品在已經裝置好且未做任何遮蔽的情況下,暴露於空間內因施工所引起的粉塵之中,無疑是對作品「赤裸地」不專業態度。綜觀而言,今年邁入第五屆的新藝獎展覽所進行的大幅改制,是否最終淪為策展企圖的政治操作,相對將新藝獎得主犧牲掉,又或者是否失去新藝獎原意而顯得斷裂,「『新』的旅途」是否成為新藝獎得主的斷電系統,皆可透過此展做為再次省視的起點。
本屆台南新藝獎展覽命名為「『新』的旅途」,將十位新藝獎得主,連同邀請的60位在策展概念範疇下,與台南當代藝術發展各有淵源的藝術家,分別於台南十間藝廊展出。另外,並邀請十位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個別針對展出空間撰文,試圖做為導讀。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之邀擔任策展人的林煌迪此次所進行的展覽構思,奠基於去年他與多位目前生活在台南的藝文工作者共同策畫的「城內/城外:台南當代藝術初探」。然而,就展出的實際狀態而言,該主題在新藝獎展覽中反倒像是猛然散落一地的袋中彈珠,在來不及捕捉或理解什麼之前,卻也將舉辦新藝獎的核心—發掘「下一個藝術新星」—狠甩離軌道。其中最主要的疑慮在於,規畫中提及依據作品與空間調性所做的藝術家分配,反而稀釋掉這十位獲頒新藝獎的年輕藝術家將作品做最佳展呈的機會,連帶影響參觀者對他們的創作擁有更細緻的閱讀可能;抑或是說,當展覽企圖將某種對台南當代藝術發展的詮釋做為主軸放置到官辦獎項中,使得部分新藝獎得主的作品未能擁有適切的空間場域,甚至在展場淪為隱身的不確定存在,實在可惜了本次得獎作品中所蘊涵的創作觀點,以及這些年輕藝術家於創作上的用心與對得獎的認真看待。
林盈潔《民德花園》於木木藝術的展出現場。(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黃鈴珺( 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