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看圖說香事:從傳世圖畫與出土文物認識傳統香文化

看圖說香事:從傳世圖畫與出土文物認識傳統香文化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早從上古時代,人們便相信香氣具有溝通神靈的功能,因此多將之用於祭祀和禮儀;而在日常生活中,…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早從上古時代,人們便相信香氣具有溝通神靈的功能,因此多將之用於祭祀和禮儀;而在日常生活中,香草也起著驅蟲、香身、居家薰香等多種用途。漢、唐之後,隨著用香的普及,不僅宮中從帝王、嬪妃、以至官員等皆趨之若鶩,民間文人雅士亦成為香文化的主要推手;宋代起,甚至還逐漸發展出所謂「四般閒事」,即「點茶、焚香、掛畫、插花」的生活品味,影響後世極為深遠。有關香文化演變的歷史,此前理解多限於來自古書的記載,直到跨入20世紀後,拜科學考古之賜,透過大批出土之香具與傳世壁畫及繪畫圖像的交相印證,這才清楚揭示出古人愛香、製香、品香、行香等儀式,大大增進了現代人對於傳統香文化的認識。

貴妃的香囊
由中國古代香文化的相關記載來看,漢代之前用香,有一種是以佩戴為主。如《禮記.內則》稱:「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所謂「容臭」,指的即是裝填香料的絲袋,又稱「香包」或「香囊」,另有附絲線可掛於頸下者,稱為「佩香」。如此將令人愉悅的香物帶在身上,不僅可以掩蓋異味,在人際互動上免於失禮,想來亦能散發出優雅迷人的魅力吧。
那麼,早期的香囊呈現何種模樣呢?1970年代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的考古挖掘,不僅使長眠地底2000多年的西漢軑侯夫人辛追之形象重現天日,也出土了多達十餘種香料,分別盛放在藥袋、香囊、枕頭、妝奩和薰爐內,為世人揭開了漢初貴族婦女用香習俗的面紗。出土之際,除了辛追左右兩手各握有一個繡花絹面香囊,墓中還另外可見四件形制相同、但大小不一的香囊,內盛茅香、花椒、辛夷等香料。其中,位於東邊箱65號竹笥中的一件〈綺地信期繡香囊〉(圖1),上部為素絹,下部用黃色綺地「信期繡」縫製,底為幾何紋絨圈錦,腰有繫帶,其刺繡華美之程度,展現了漢代織繡的最高水準,顯見當時貴族對於香具珍視的程度。

佩戴香囊的習俗,演變到了唐代,更蔚然成風。此點從皇室貴族與士人愛香、佩香的軼事大量出現在詩詞文學和史料中,可見一斑。例如,杜牧〈長題雜句六首〉有「六飛南幸芙蓉苑,十里飄香入夾城」一句,說的便是唐玄宗與楊貴妃遊御花園時,車馬所經之處雖相隔十里,仍能聞得香味。另外,《舊唐書.后妃上》亦記載,唐玄宗在馬嵬坡之變後,欲將楊貴妃改葬於他所,遂派人前往取其屍骨,沒想到當尋得葬地欲發棺時,只見其「肌膚已壞,香囊仍在」。
究竟楊貴妃所佩戴之香囊為何?竟可經久而不腐爛!雖說在唐墓壁畫中不難見到許多侍女腰際佩戴有織繡香囊(圖2),但唐代香囊其實並非只有織繡香囊,尚有另一種以金屬製成、過去被稱為「薰球」或「香球」的圓形器。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銀製香具,據一同出的《衣物帳碑》所示,在唐僖宗所奉納的金銀器中有「香囊二枚」,此正好能對應到出土的一大一小兩件香球,由此才揭開了香囊與香球實乃「共名」,以及楊貴妃佩戴的香囊可能為金銀製品的歷史謎團。

細觀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件〈鎏金雙蛾團花鏤孔銀香囊〉(圖3),囊體為鏤空圓球,上下半球以合頁鉸鏈相連,下半球內有兩個由同心圓組成的持平環,以承軸掛於中央,如此一來,無論薰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能保持水平;即使傾斜,杯內的香品也不會傾倒出來。這種運用持平裝置的精巧設計,類似於近現代航海經常使用的陀螺儀;也就是說,唐代的這項技術領先於歐洲至少1000年以上。由唐代皇室貴族居然將如此先進的科技運用於製作香囊,便不難看出當時人們追求高品質用香文化的風尚。

肩上扛物「沉不沉」?
誠如30年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屬香球顛覆了世人對於香囊的認知,同地宮所出土的多件香山,也讓我們對唐代閻立本〈職貢圖〉這幅名畫中的貢物有了新的認識。
閻立本為初唐宮廷畫家,工道釋人物、故實寫真以及鞍馬畫。本幅〈職貢圖〉所描繪之內容,乃唐太宗時期,南洋婆利、羅剎、林邑三國使者向大唐帝國進貢方物之史實。全幅共畫27人,人物皆高額深目,著奇裝異服,其攜帶的貢品包括鸚鵡、花斑羊、象牙、孔雀扇、琉璃器、臂釧、敬浮屠、香料、革屣、珊瑚等名物,充滿異國情調,其種類之多樣令人目不暇給。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畫卷後半段,出現幾位僕人手捧或肩扛黑褐色、長條狀的貢物(圖4)。過去學者多將之視為假山或貢石,但令人納悶的是,如果是假山,為何僕人手捧如此重物還能如此一派輕鬆地行走呢?

法門寺地宮所出土之11件大小、重量不一的香山(圖5),或許有助於我們解答此貢物為何。《衣物帳碑》中記載了地宮內的香木,乃唐懿宗所供養的「乳香山二枚,重三斤;檀香山二枚,重五斤二兩;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兩;沉香山二枚,重四斤二兩」,經換算後,可得知這11塊香木一共重1701公克。再仔細觀察每塊香料,均用金線描繪山巒脈絡,山峰錯立,高聳峻峭,形態巧妙,其造型讓人聯想到佛教須彌山。那麼,閻立本〈職貢圖〉畫中出現的貢物,會不會就是南洋諸國進貢的香山呢?倘若我們再仔細觀察,在那些肩扛貢物的僕人前面,有一位紅衣僧人手捧大壺,且其壺口升起縷縷奇煙,如此一來,答案就不證自明了。

極品香爐三例
中國人在室內焚香,始自戰國時代,此時期也開始出現銅製香爐。秦、漢之後,隨著製香、用香日益普及,各種式樣的爐具應運而生,其用料也涵蓋陶器、瓷器、銅器、鎏金銀器、掐絲琺瑯、竹木器及玉石等。這些不同材質、工藝的香爐,除了用於宗教祭儀,也成為古人書桌案頭不可或缺的賞玩之物,於靜室焚香,亦成為日常生活陶養心性的必備清課。以下,即擇取三款具有代表性的香爐介紹之。

◎西漢〈錯金銅博山爐〉
兩漢及魏晉時期因盛行神仙之說,故在香具之中,以仙山造型的博山爐最受歡迎,往往可在發掘出土的墓室畫像磚上發現其蹤影(圖6)。至於存世文物中,尤以1968年於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之製作工藝最為精湛,裝飾也最為華美(圖7)。此器通高26公分,通體以粗細變化細緻的金絲和金片錯出流暢舒展的雲氣紋,爐座以透雕方式鑄出三條蛟龍騰出波濤翻滾海面的形狀,爐蓋則鑄出高低起伏的山巒,裝飾有虎豹奔走、靈猴嬉戲,及獵人巡狩等紋樣。博山爐之爐蓋設計,以易於出煙為尚,在焚燒香草或龍腦時,嫋嫋香煙升起,宛如終年盤繞仙山的雲氣。東漢李尤〈薰爐銘〉所謂「上似蓬萊,吐氣委蛇,芳煙布繞,遙沖紫微」,無疑將此一情境描述得最為貼切。

◎唐〈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香爐〉
唐代香爐所用的材料,有金、銀、銅、陶、瓷、石等各種材質,但真正能代表大唐富麗堂皇氣象者,莫過於工藝繁複精緻的金銀製香爐。金銀本身即為貴重金屬,而唐代上層社會所消費的香料大部分亦仰賴進口,貴比黃金,以金銀香爐與之搭配,自然十分合宜。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時期曾「用錢三萬」,為安樂公主打造了一件以「珍珠、瑪瑙、琉璃、琥珀、珊瑚、車磲、琬琰」裝飾的百寶香爐。雖說安樂公主的百寶香爐並未流傳下來,但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尚能見到這類百寶香爐(圖8),係於金、銀二色之上,添加華美絢麗的寶石,確實能讓香器的色彩更加璀璨奪目。

另外,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香爐〉(圖9),頂上雖無寶石裝飾,但某種程度上亦能展現唐代香爐極致的工藝。此座香爐乃唐咸通十四年(873)真身舍利從法門寺地宮取出、運往長安後,唐懿宗特別恩賜法門寺的供養香具之一。此香爐的器身以錘擊成型,五根獸足則於澆鑄完成後,再以鉚釘接合。香爐之蓋面高隆,以仰蓮瓣相托,下層鏤空,便於煙香散逸;底緣則裝飾蓮瓣紋一周,面上五朵蓮花,各臥有一龜口銜瑞草。香爐出土時,附有一爐臺,同樣帶五足,並於托盤下緣裝飾朵帶。可以想像,當此香爐焚香時,朵帶搖曳生輝,再加上香煙繚繞,與金、銀二色交相輝映,彷彿讓人置身莊嚴佛國,無論在視覺、嗅覺或心靈上都獲得了極大的喜樂和滿足。

◎北宋〈汝窯天青奩式香爐〉
與唐代金銀製香爐的璀璨奪目相比,宋代皇室或文人所偏好的香爐,又是另一種審美品味。在宋徽宗〈聽琴圖〉中(圖10),我們可以見到皇帝趙佶身著道服,彈琴給大臣聽;琴桌旁擺放著一張香几,上面陳設一件附有托盤的四段式瓷質香爐,爐身為高足杯形,中間為柱式爐圈,基座則為如意足款式。有學者從香爐顏色呈白中泛青,以及瓷質細膩、釉色瑩潤等特徵,推測其應當為青白瓷器,但也有人認為其可能出自定窯生產。儘管目前尚無法確認畫中香爐的真正身分,從中仍不難窺知宋代香爐所追尋的,是一種優雅細膩的古典韻致,以及平易近人的美感;類似的特質,無論在定窯、汝窯或哥窯傳世香器上都能見到。比如著名的北宋〈汝窯天青奩式香爐〉(圖11),乃仿自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裡外滿施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釉色瑩潤自然,正是北宋宮廷或文人所崇尚「造型簡靜、色澤如玉」的香器之完美典型。

「畫」說爐瓶三事
「爐瓶三事」,指的是以香爐、箸瓶、香盒三件組成一整套的香具,於焚香時使用(圖12)。古人之所以選擇爐、瓶、盒的成組香具,主要是因為其所燃之香品,並不是今天常見成束的線香,而是香丸或香餅,故而焚燒時,必須先用香箸與香鏟將香品拾起,再將之按壓或抹平。其中,香爐乃作為燃香之用,箸瓶用來盛放香箸與香鏟,而香盒便是用來貯藏香丸或香餅的用具。

爐瓶三事最早濫觴於何時?有圖為證。在現藏山西省博物館、成畫於1366年的元代〈祇園大會圖卷〉中,便出現將「爐瓶盒」成組使用的案例(圖13)。明、清時期,「爐瓶盒」這類組合式香具更是廣為流行,普遍出現在15~16世紀的繪畫中。如杜堇〈玩古圖〉(圖14)描繪兩位文人在一張大桌前鑑賞陳列的瓷器、古琴、文房和書畫等,另有兩位仕女立於屏風後理琴、焚香,其所用的香具便是鼎式銅爐、插有香箸和香鏟的哥窯式箸瓶,以及玳瑁質料的圓扁形香盒(圖15)。「爐瓶盒」三件的材質或花色未必非得一模一樣不可,有時人們可以自由地選件組合,例如以淳樸的古銅爐、顏色鮮豔的剔紅香盒、典雅的古瓷箸瓶,即能組成一套令人驚豔的「爐瓶三事」。若搭配家中懸畫於壁,前有月牙桌依牆而立,桌上陳設不同造型、材質的爐瓶盒,不僅能悅目、香其鼻息、正其心神,亦能彰顯香屋主人的個性和獨特的審美素養,此自不待贅言。

ARTouch編輯部( 156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