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空氣草 台藝大2017年熱對流藝術節平行展

空氣草 台藝大2017年熱對流藝術節平行展

「空氣草」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台藝大」)因應「第一屆大台北表演藝術節」舉辦的跨領域平行展,展場分為二…
「空氣草」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台藝大」)因應「第一屆大台北表演藝術節」舉辦的跨領域平行展,展場分為二大區塊,台藝大校區內的有章藝術博物館,展出何采柔、張永達、林人中、河床劇團、赫佐(Christian Rizzo)、里博(La Ribot)等六位/組藝術家作品;鄰近校區的北區藝術聚落則展出十位/組藝術家作品,包含澎葉生(Yannick Dauby)、蘇威嘉、何采柔+黃思農、蔡影澂、盧詩潔、郭月女、徐瑞謙、李蕢至、縫縫工作室、劉彥宏。策展人張君懿自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的「莖上根」(radicant)及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地下莖」(rhizome)理論中,提取關於當代藝術持續變化而生的多樣混種形式,及擴張至各領域的繁多性等特色。藉由展名「空氣草」,意指可離根生長的植物,呈現與母文化拉開距離的當代及跨領域藝術品。展覽副標題「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尋求跨領域創作及表現的交疊區域。
澎葉生(Yannick Dauby)的作品《軌跡與碰撞》。(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觀眾將透過展場空間、藝術品、藝術家身體等,展覽中所有的感官媒介,體驗並思考,「空氣草」中關於「物件-道具」、「行為-表演」、「裝置-造景」;身體與空間,肢體與錄像,想像與現實等具二元性的對比、替換及交替。
何采柔空間裝置作品《等它飄到我面前,我會想起》,偏向探討發生於日常時間及地點的尋常等待,透過展間設計、錄像及裝置物件/道具,營造「等待」的身體及心理狀態。藝術家選取了「3」的象徵,以最小單位的週而復始,開始-過程-結束,同時帶出了時間性與重複感。河床劇團、赫佐及里博的裝置、錄像及混合媒材作品,藉由光影、煙霧、影像,帶出極強的劇場渲染力,提供了不同於當代藝術的感官體驗;展區中意義與敘事斷裂的物件/道具,裝置/造景,真正呈現了當代藝術的混種體質。由廢棄屋舍構成的北區藝術聚落,自有不同於正規展場的特質,此區參展藝術家作品,大多適切地取用/融入的空間特性。李蕢至空間裝置作品《回收風景》,以洪水過後的淤泥、竄入空間的巨大拼組樹枝,及用於接水的鍋碗瓢盆,打造出虛構的人造空間與情節,反串了劇場的角色。郭月女的《層狀空間》,則又回到當代藝術的空間思考,以大量材料覆蓋空間,並藉由其化學特性在自然環境下的變化,放手讓材料自我展現與空間交互作用。澎葉生的聲音裝置《軌跡與碰撞》,以聲音為主體並擴展至身體感受的多聲道、多種聆聽方式,這些經過編排的聲音素材,在跨領域的維度重生,擁有獨立的生命。
呂學卿( 2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