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巨幅遼代壁畫,宣化壁畫墓賞析之四 ──西北組張世卿

巨幅遼代壁畫,宣化壁畫墓賞析之四 ──西北組張世卿

張世卿墓是宣化壁畫墓面積最大的一座,1971年由當地農民發現,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派人進行了清理。由於墓中出土大量木偶、陶瓷器以及巨幅遼代壁畫,引起社會轟動,給當時蕭條的考古界吹進一縷春風。
概況
張世卿墓是宣化壁畫墓面積最大的一座,1971年由當地農民發現,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派人進行了清理。由於墓中出土大量木偶、陶瓷器以及巨幅遼代壁畫,引起社會轟動,給當時蕭條的考古界吹進一縷春風。隨後十多年間,宣化壁畫墓墓地的神祕面紗被不斷揭起。1989年在張世卿墓北發現了張恭誘墓(子侄輩),1990年在張世卿墓西南發現了張世古墓(同輩)。這三墓自成一組,埋葬時間僅差一年,但風格卻有很大不同。張世卿墓壁畫從布局到內容都比恭誘、世本墓壁畫複雜,故先介紹之。
◎墓葬形制
此為斜坡墓道磚券雙室墓。墓葬坐北朝南,由墓道、天井、墓門、前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七部分組成(圖1)。
圖1 張世卿墓平、剖面圖。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墓道:位於天井南,階梯狀。長9.2公尺,寬2.7公尺,深5.3公尺。臺階共九階,階面寬約1公尺,高約0.5公尺。
天井:位於墓道與墓門之間。長1.03公尺,寬3.2公尺。
墓門:位於天井北,下部為拱門,上部為門樓。寬2.7公尺,高3.4公尺。拱門下直上圓,拱門外為朱色立頰、黑色倚柱,上為黑色門額,門額上兩長方形門簪。門額上未設普拍枋,上額兩端各有一朵完整柱頭鋪作,中部一朵補間鋪作,均為單抄偷心造四鋪作,櫨斗上出泥道栱、華栱,泥道栱散斗與華栱之斗共承橑簷枋,其上為簷椽、望板、飛椽、連簷、板瓦、正脊等。墓門飾彩以朱、黑、白色為主,皆平塗而成,不見花卉。
前甬道:位於墓門北,中部設木門,上有半圓形堵頭,木門南北白灰面上無彩繪。甬道長0.6公尺,寬1.05公尺,高1.7公尺。
前室:長方形,方磚鋪地。長2.55公尺,寬2.2公尺,高3.2公尺。墓室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直壁,四壁繪壁畫,但四角無倚柱。中部為影作鋪作結構,由紅色普拍枋、四朵柱頭鋪作、三朵補間鋪作、紅色橑簷枋組成;鋪作均為一斗三升式,櫨斗左右出泥道栱、素枋,泥道栱上置散斗與心斗,櫨斗皆以駝峰相托。上部為穹窿頂,未見壁畫。
後甬道:位於前後室之間,拱頂,偏南部位安一木門,上有半圓形堵頭。甬道內無壁畫。甬道長0.81公尺,寬1.13公尺,高1.6公尺。
後室:長方形,方磚鋪地,偏後部位磚砌一棺床,已被農民拆除。長3.1公尺,寬3公尺,高4.4公尺。墓室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無倚柱,四壁繪壁畫,四壁上部建有縱長的壁龕,龕底皆伸出半磚,磚頭繪覆蓮花座,龕頂繪荷葉,龕間繪瓶栽花卉。中部為影作鋪作,大致同前室鋪作,但普拍枋於駝峰處均畫出紅色月梁。四朵柱頭鋪作、南壁補間鋪作櫨斗位置被掏成縱長的壁龕。上部為穹窿頂,正頂繪紅色蓮花藻井,其下一周二十八星宿、一周黃道十二宮,再下為兩層月季、牡丹花(圖2)。
圖2 張世卿墓後室墓頂壁畫。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墓室壁畫
以下主要介紹前室、後室壁畫。墓室整個壁面用厚2公分的白灰抹平,於其上作畫。
前室南壁壁畫:東側控馬官,頭戴黑色交腳襆頭,長臉短鬚,橫眉圓眼,小嘴緊閉,上穿白色中單、藍色交領半袖襦,腰繫黃帶,腰側垂藍色長帶,外罩紅色團領窄袖袍,前襟掖於腰間,下著白色中口褲,足著白色麻鞋,雙手持馬杆,目視甬道。西側控馬官裝束、姿勢同東側控馬官,但上衣顏色不同,為白色中單、紅色交領半袖襦、絳色腰帶、藍色團領團花窄袖袍(圖3)。
圖3 張世卿墓前室南壁控馬官。 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前室北壁壁畫:東側控馬官,頭戴黑色筒狀東坡巾,巾前飾白玉,長圓臉,短髭鬚,斜眉上挑,眼圓外翻,上穿白色中單、藍色交領半袖襦,腰繫藍帶,下著白色中口褲,足著白色麻鞋,雙手持馬杆,目視進入後室之人。西側控馬官,裝束姿勢同東側控馬官,上衣顏色不同,為白色中單、紅色交領半袖襦、黃色腰帶、藍色團領紅團花袍(圖4)。
圖4 張世卿墓前室北壁控馬官。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前室東壁散樂圖:壁畫寬2.5公尺,高1.7公尺(圖5)。畫面人物分為三排。前排只有一個年輕舞者,男子,頭戴牛角襆頭,身穿藍色交領襦、紅色團領窄袖袍,腰束白帶,前襟掖於腰間,露出淡黃色長蔽膝與兩條藍帶,下穿白褲、白靴,右腿側出,腳尖勾起,臀左挫,頭右傾,兩手擾袖,斜抬胸前,目視前下方。中排五人,三人吹奏、一腰擊腰鼓、一人擊大鼓。五人皆右側身,穿白色中單、各色交領襦、袍,腰束紅色玉帶銙,下穿白褲、黑靴。五人面孔也相像,皆長圓臉,短粗眉,懸膽鼻,紅嘴,短髭鬚,面向右看。左邊第一人,著藍色交領窄袖襦、白色團領窄袖袍,手按孔吹奏觱篥。左邊第二人,著藍色交領中袖襦、紅色團領中袖袍,雙手持笙吹奏。第三人亦為吹觱篥者,指法、服飾完全同第一,但肚腆得厲害。第四人,著紅色交領窄袖襦,襦襟為藍色,腰繫紅帶,外罩白色團領窄袖袍,前襟掖於腰間,雙臂戴紅色臂,左掌外翻,正欲擊腰鼓,右手持杆揮至左胸前。最右一人擊大鼓,著藍色交領襦,襦襟為紅色,外罩藍色團領窄袖袍,袍襟掖於腰間,雙臂有紅色臂,身略前傾,右手高舉鼓錘,左手持錘低置,正是一重一輕的擊法。鼓置於紅色十字形架上,頂面鼓皮繪紅色牡丹花,鼓腰鑲釘四個鐵環,環間繪四鳳,兩兩相視向上飛翔,鳳間飾流雲。後排六人,面目雷同,均頭戴黑色交腳襆頭,著各色袍、襦,下著白褲、白靴,吹奏各種樂器。左邊第一人,著白色中單、藍色交領窄袖襦、紫紅色團領窄袖袍,腰繫紅玉帶銙,雙手擊節拍,目右視。第二、第三、第四人頭左傾,目視擊鼓者,肚向前腆去,其中一人著白色中單、紫紅色交領襦、藍色團領袍,懷抱曲頸琵琶,持拔彈奏,另兩人襦、袍顏色互換,吹橫笛。第五人,著白色中單、藍色交領襦、紅色團領袍,腰繫白帶,左掌伸直外翻,右手持杆斜置胸前,目視右前方,姿勢、擊法同身前擊腰鼓者。最右一人,面目同擊腰鼓者相似,身著藍色交領襦、紅色團領中袖袍,下穿白褲、白靴,雙手捧排簫吹奏。
圖5 張世卿墓前室東壁散樂圖。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前室西壁出行圖:壁畫寬2.5公尺,高1.72公尺。自南而北繪一馬與五個侍者(圖6)。馬位於畫面中部,體型彪悍,小首肥身,與一般揚首、平背、低臀的馬有異。兩小耳直豎,耳間長纓用紅帶紮束,披鬣,長尾亦用紅帶紮束,頭戴絡頭,頜帶上繫紅纓,胸有攀胸,背置鞍韉,臀上有鞦,攀胸與鞦似通過鞍下的繫帶連接在一起。鞍橋較高,黃色,鞍面藍色,鞍下垂兩個紅帶金鐙,鞍後繫有四鞘。鞍下墊韉,圓而大,緣飾黑色錦紋,中部繪一黑色騰龍,正回首望雲咆哮。馬右側侍者下身均著白色中口褲、白色麻鞋。馬首右前方一控馬官,頭戴黑色交腳襆頭,短胖臉,短髭鬚,眉毛稍長,身穿白色中單、藍色交領窄袖襦,腰繫黃帶,外罩紅色團領紅團花窄袖袍,前襟掖於腰間,左手牽馬,右手揮策,邁步欲行。馬肩右側一人,肩扛一藍布長傘,面容同控馬官,但腮下有短髯,身穿白色中單、紫色交領襦,腰繫紫帶,外罩白色團領紅團花窄袖袍,前襟掖於腰間。馬背右側一人,頭戴黑色東坡巾,右手舉一尖頂盔帽,面容較老,服飾同控馬官,但交領襦為紫紅色。馬臀右側一人,頭戴黑色交腳襆頭,短眉,小眼,短髭鬚,身穿白色中單、白色交領襦、藍色團領紅團花中袖袍,左手搭醬褐色衣,右手伸指指向身後侍者,側首與侍者和顏悅色說著什麼。馬臀右後方立一頂盤人,容貌較老,嘴唇緊閉,身穿白色中單、藍色交領窄袖襦,襦襟黃色,腰繫藍帶,外罩紅色團領窄袖袍,前襟掖於腰間,左手拈指置於胸前,右手扶盤,一副吃力的樣子。盤大過肩,黑漆紅裡,內放置一瓜棱酒注、一小盤、四酒盞、兩扣碗。
圖6 張世卿墓前室西壁出行圖。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後室南壁壁畫:甬道兩側各繪一幅壁畫,甬道拱項北端面繪雙龍戲珠及雲氣圖(圖7)。東側繪兩男侍。右邊一人,頭戴黑色襆頭,身穿白色中單、淡紫色交領窄袖襦,腰繫白帶,外罩藍色團領窄袖袍,前襟掖於腰間,下著白色中口褲、白鞋,雙手抱一直領黑缽,缽緣飾忍冬紋,內放雙陸用具,臀稍左移,側視旁人。左邊一人,身材略低,髡髮,點眉短臉,無髭鬚,身穿白色中單、藍色交領襦、淡紫色團領窄袖袍,下著褲,足著白靴,雙手捧一寬大黑箱,箱有銅鎖。西側繪備酒、備茶圖。畫面中心為一紅色長方桌,直足直棖,前邊左側放置一黑漆白裡圓盤,盤內有三個酒盞,盤外放置三只覆扣著的瓜棱湯碗,最右放一較高的盤口湯瓶。桌子後邊左放一瓜棱酒注,右放三只覆扣著的酒盞,其中一只懸空。紅桌前一矮長方形黃桌,僅畫出三短足,從三短足來看,似鑽進紅桌底下,但桌上三個孔洞內放置三個綠色梅瓶,又明顯在紅桌之外,故此畫有多處視覺錯誤。梅瓶上有白色平頂蓋,上鈐「張記」方形印,說明是自釀之酒。桌後繪兩男侍,也是畫面的中心。右邊一人,身材短粗,頭戴黑色交腳襆頭,身穿白色中單、紅色交領窄袖襦、黑色團領窄袖袍,腰束紅色白玉帶銙,下著褲,足著白靴,雙手捧白色酒注,目視前方。左邊一人,裝束大致同前,但襦為白色,袍為深紫色,雙手端一黑漆白裡盤,置於胸部右側,盤內放兩只酒盞。此人身後地上放置一竹節燈檠,柱中為荷葉盤,柱頂為蠟燭。
圖7 張世卿墓後室南壁壁畫。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後室北壁壁畫:壁畫寬3.02公尺,高1.7公尺。中繪一假門,假門兩側各繪兩個控馬官(圖8)。假門高1.12公尺,寬1.13公尺。由地袱、立頰、上額、子桯組成。地袱兩端有兩個紅色門砧,門額兩端有兩個長方形門簪,上飾黑色獸首。門頰內紅色大門兩扇,其上各繪展翅上飛的鳳凰,鳳首相對,鳳周圍繪流雲。假門東側繪兩控馬官,裝束相同,外側控馬官個子略低,均頭戴黑色東坡巾,面目長圓,小眼,短髭鬚,身穿白色中單,下著白色中口褲、白鞋,襦、袍則不同,雙手抱持馬杆,靜視而立。西側控馬官著藍色交領窄袖襦,襦襟淡綠色,腰繫藍帶,外罩黃色團領紅團花闊袖袍,前襟掖於腰間。東側控馬官著黃色交領窄袖襦,襦襟藍色,腰繫黃帶,外罩黃色團領紫團花闊袖袍,前襟掖於腰間。假門西側亦繪兩控馬官,裝束相同,外側控馬官個子略低,面容、舉止同假門東側兩控馬官。假門近側男侍著黃色交領窄袖襦,襦襟藍色,腰繫黃帶,外罩黃色團領綠團花闊袖袍,前襟掖於腰間。假門遠側男侍著藍色交領窄袖襦,腰繫藍帶,外罩黃色團領綠團花闊袖袍。
圖8 張世卿墓後室北壁西側控馬官。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後室東壁壁畫:壁畫寬3.02公尺,高1.93公尺。自南而北繪四幅壁畫(圖9)。第一幅,繪一男侍進入門內。門高1.3公尺,寬0.76公尺。形制完全同北壁假門,但兩隻彩鳳紋飾略有不同,門扇中部繪有兩個黑色獸首銜環。男侍頭戴黑色交腳襆頭,闊面短額,目光冷靜,身穿白色中單、淡紫色交領窄袖襦、黑色團領窄袍,腰繫白色玉帶銙,下著褲、白靴,手捧黃色盝頂長方盒,由內室進入外間,右腳正邁過門檻(圖9-1左)。第二幅,繪備茶候經男侍,立於紅色長方桌後,身後牆上繪橙色直欞窗。右側男侍頭戴黑色交腳襆頭,身穿白色中單、淡紫色交領襦、藍色團領穿袖袍,腰繫紅色白玉帶銙,下著褲、白靴,手捧白色盤口湯瓶,彎腰穩放於桌上。左側男侍,容貌相似,裝束相同,唯色不同,為黃襦、黃袍、黑靴,身前傾,面向右側男侍,右手伸手外指,左手捂於胸部,似在說「主人催茶呢」之類的話。方桌前緣兩端各放一藍皮經書,中間放黑色香盒、黃色熏爐,其一經書上書「常清淨經」,另一書「金剛般若經」。靠近黃袍男侍桌面放一黃色盝頂長方盒,比入門男侍所抱黃盒為大。從現場情況來看,經書最適合放置裡面。盒右放一黑色茶托,上有白茶盞。方桌下還放一黑色火盆,已殘(圖9-1右)。第三幅,繪兩個矮胖男侍,容貌、服飾、舉止相若。均著黑色交腳襆頭、白色中單、白色白玉帶銙、白靴。左側男侍著黃色交領襦、深紫色團領窄袖袍,右手持一柄團扇於右胸前,左手掌向上平抬胸前,為一禮儀動作,目視前方。右側男侍著淡紫色交領襦、黑色團領窄袖袍,雙手抱持胸前,搭一白巾,面容更為沉靜(圖9-2右)。第四幅,繪兩女侍。女侍身前有一長方形高大黃箱,盝頂,一側能看到弓形提手。箱分四層,頂層為蓋,有一提手,底層有斜坡底座並一提手。箱後左側女侍較矮,頭梳團髻,包巾,身穿白色中單、黃色左衽藍褾襦,雙手抱持,高抬胸前,眼視前下方。右側女侍較高,頭梳團髻,額貼白鈿,身穿白色中單、淡紫色左衽窄袖襦,下束黃色曳地長裙,腰側垂藍色長帶,白色鞋邊微露,雙手端一平底白盤,目視盤內。這兩女侍面目圓潤,紅唇微啟,畫得比男侍細緻。從她們神態來看,欲開箱取物,裡邊當為食物(圖9-2左)。
圖9 張世卿墓後室東壁壁畫。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圖9-1 張世卿墓後室東壁壁畫局部。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圖9-2 張世卿墓後室東壁壁畫局部。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後室西壁壁畫:壁畫寬3.02公尺,高1.9公尺。自南而北繪四幅壁畫,與東壁對應(圖10)。第一幅,繪一女侍由外間進入內室。門高1.18公尺,寬0.72公尺。木門形制同東壁木門,紅色門扇繪黃色雙鳳與流雲,左扇緊閉,右扇微啟。女侍頭梳雙髻,紮束紅帶,髻與額頂貼飾寶鈿,耳垂玉墜,黛眉、雲鬢橫飛,秀鼻、俏唇相接,媚眼白面,十分美麗,身穿紫色中單、藍色交領中袖襦,下束黃束曳地長裙,腰側垂黃色長帶,雙手捧碗,左足與手已擠入門內(圖10-1左)。第二幅繪備茶男侍,立於紅色長方桌後,身後牆上繪紅色直欞窗,窗櫺上繪出蓮瓣紋。左側男侍面容較老,蹙眉稀髭,眼窩深陷,頭戴黑色襆頭,身穿白色中單、淡紫色交領襦、黃色團領窄袖袍,腰繫紫帶,下著褲、紫靴,上身前傾,左手端一黑色盞托,上有白色茶盞,右手執細長的魚尾茶匙攪動茶湯,眼向右前方。右側男侍,容貌年輕,頭戴藍色襆頭,身穿白色中單、白色交領襦、淡紫色團領窄袖袍,腰繫藍帶,下著褲、白靴,左手摁桌,右手提黃色茶注,正欲往老年男侍手中茶盞添湯,兩眼斜視茶注。桌上放置一黑色圓盒、二黑色茶托、一白色湯碗,湯碗內有勺。桌下放一五足炭盆,熊熊炭火正給茶注加熱(圖10-1右)。第三幅,繪兩個矮胖男侍,均著黑色交腳襆頭、白色中單、紅色白玉帶銙、白靴。左側男侍穿白色交領襦、黑色團領窄袖袍,雙手抱一黃色滓方,目視前方。右側男侍穿淡紫色交領襦、紫色團領窄袖袍,雙手執拂塵,身體與前侍呈90度相對(圖10-2左)。第四幅,繪兩女侍立於黃色大木箱之後。木箱形制完全同東壁木箱。箱後左側女侍,頭梳團髻,身穿白色中單、藍色窄袖襦,左手抬至胸前,右手指身右側女侍。右側女侍身材稍高,頭梳團髻,額貼白鈿,身穿白色中單、紅色右衽窄袖襦,下束淡黃色曳地長裙,雙手抱持,靜聽左女吩咐(圖10-2右)。
圖10 張世卿墓後室西壁壁畫。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圖10-1 張世卿墓後室西壁壁畫局部。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圖10-2 張世卿墓後室西壁壁畫局部。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瓷器
墓葬留11件瓷器,部分為茶具。
三彩洗一件。與此前幾墓的三彩洗略有不同,表現在弧腹、圜底上,矮圈足較寬。內底12瓣蓮花,葉緣施白釉,心施綠釉,中心蓮蓬呈菊花形,施綠釉。洗內、外壁施黃釉。口徑26.8公分,足徑8.6公分,高7公分(圖11:1)。
茶注一件。與前幾墓茶注相仿,流稍短,腹部沒有瓜棱,壁稍厚。蓋施白釉,注身施黃釉,中腹以下釉層較薄。口徑3.2公分,足徑7.3公分,通高14.2公分(圖11:2)。
注碗一件。與前幾墓注碗相同,通體施黃釉。口徑15.3公分,足徑5.6公分,高6.8公分(圖11:3)。
龍柄碗一件。同前幾墓龍柄碗相同,器形略小,通體施醬黃釉。口徑13.3公分,底徑6.4公分,高5.5公分(圖11:4)。
盞托一件。同前幾墓盞托相同,盞托的座稍矮,通體施黃釉。座口徑6.3公分,盤口徑14公分,足徑4.8公分,通高5.5公分(圖11:5)。
滓方一件。與前幾墓滓方相同,器形略小,通體施黃釉。口徑16.2公分,足徑5.4公分,高10.5公分(圖11:6)。
玩具茶注一件。非遼地器物。斂口,方圓唇,斜直領,弧肩,短鼓腹,大平底。一側有長流,相對一側有鋬,皆殘。肩部刻飾一周菊瓣,上腹刻飾一周纏枝菊花。通體施淡青釉。口徑2.5公分,腹徑7.4公分,底徑6.9公分,高7.5公分(圖11:7)。
玩具茶托一件。非遼地器物。器形大致同黃釉盞托,唯托盤為五瓣式,圈足較窄。通體施青釉,胎白中微閃牙黃。口徑3.5公分,盤徑7.2公分,足徑2.5公分,通高2.8公分(圖11:8)。
雞腿瓶三件。與張世本墓雞腿瓶相仿,腹部略胖,通體施黑釉。口徑5.7公分,腹徑,底徑6.3公分,高30.2公分(圖11:9)。
圖11 張世卿墓出土瓷器。圖│賈方舟(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結語
◎關於墓主
張世卿,文震子,匡正孫。據志文言,「弟兄六人,餘皆先逝」,獨留他這一棵好苗。於大安中(1085~1094)「進粟二千五百斛,以助國用。皇上喜其忠赤,特授右班殿直,累遷至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雲騎尉。」遼時的2500斛,約相當於現在的粟12.5萬斤,若張世卿不是良田千頃,恐怕需積粟數年方能進獻。正因進粟多,皇上嘉其忠,授予他九品武散官之銜,這就有了進身之階,最後官至從三品,但多為散官銜,並無實職與實權。
從志中可知張世卿財力雄厚。在世期間,因「慕道崇佛」,於州北購地三頃,興建道院佛殿,供養僧尼。於州西建大院一所,磚塔一座,高數百尺,雕鏤金剛、佛頂諸經。又常年設粥濟貧。他還在進粟的前後,增廣塋所,為祖輩、父輩興建豪華的壁畫墓,其家貲之巨,令人嘆羨。
張世卿的富足,還影響到下一代,其獨子張恭謙曾歷練遼朝北樞密院勒留承應。北樞密院是為契丹族設立的政務機構,漢人絕難進入,恭謙即便官職不高,也足見皇恩浩蕩。恭謙長子娶耶律氏,則進一步說明張氏家族世卿這一系發展勢頭良好。能與遼朝貴族水乳交融,堪稱民族融合典範了。
◎關於墓葬形制
張世卿墓為階梯墓道的磚券雙室墓,前室為長方形,後室近方形,這與東南組壁畫墓的前室長方形,後室為圓形或八邊形完全不同,同時後室近方形也是整個墓地所僅見,是別出心裁還是其身分象徵,抑或是為了修建方便,目前還不能遽斷。
張世卿墓是宣化壁畫墓群中最大的一座,表現在墓道、前後室較其它墓大許多。如它的墓道與東南組壁畫墓相比,長、寬都要大一倍左右,墓道臺階看上去寬而平,十分大氣。前室長、寬大於其它墓0.7公尺,頂則高出0.3~0.8公尺。後室主要表現在頂高上,要高於其它墓1公尺以上。此墓建得雄闊偉壯,正是墓主財力雄厚的體現。
◎關於壁畫
相對於墓葬尺寸較大,張世卿墓壁畫與東南組墓壁畫截然不同更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布局、服飾、繪畫技法、水準等方面的不同。
張世卿墓前、後甬道留白,這與東南組墓在後甬道繪花卉、控馬官不同。由於前室南壁、北壁較寬,甬道兩側的壁面足夠繪下單個人物,故安排了四個姿勢雷同的控馬官。控馬官高大威武,比之前繪在甬道下半部的控馬官要高大很多。前室東壁繪散樂圖,西壁繪出行圖,這與之前千篇一律的東壁備茶、西壁奏樂也不同,南、北壁的控馬官與西壁出行圖中的控馬官已有重複之感。後室南壁、北壁同樣很寬,南壁甬道兩側各繪兩個忙碌男侍,這與東南組墓後室甬道兩側的門吏尚有相通之處,但北壁假門兩側各繪兩個高大的控馬官很令人費解。東南組墓後室北壁一般繪歇山大殿與花卉,代表墓主的終極去處,張世卿墓這四個排列整齊的控馬官更具儀仗性質,與死後升仙完全沒關聯。後室東、西壁繪兩幅高度對應的生活起居圖,將之前壁畫墓分散的入門、備茶、候經、盥洗等內容安排在一個畫面中,但少了挑燈內容,多了侍寢、供食內容。如果說前室壁畫安排得有些零亂的話,後室則零亂中顯出秩序,或許代表一種新的布局正在形成。
張世卿墓壁畫所見人物給人以改朝換代之感。男侍頭戴交腳襆頭或東坡巾,不見之前的花腳襆頭、展腳襆頭。足著之靴有黑色、白色、紫色三種,後兩種為新出靴型,繪得十分程式化。女侍頭梳團髻,或髻上包巾,之前的三高髻、褙子、百褶裙統統消失。
繪畫技法方面,張世卿墓與東南組墓也有很多不同,可從斗栱、家具、花卉、人物等方面觀察。張世卿墓的斗栱沒用磚砌,直接在白灰壁上影作,採用墨筆鉤勒、平塗技法,不加紋飾,因而沒有見到暈染技法。家具只用平塗技法,白描、暈染技法不再使用。花卉只有沒骨一種,不見之前的雙鉤技法。人物面部用筆遲澀,沒有一絲一毫的暈染,服飾先用墨筆勾勒,再以各色暈染。
由於採用的技法較少,加之畫工水準有限,比如對人的生理特點不瞭解、運筆不暢、繪畫不認真等,造成張世卿墓的壁畫的稍顯粗礪,與東南組那種穠麗、唯美畫風有天壤之別。這或許是一個時代的特徵,也可能是整個畫組水準較低造成的。從同組的另外兩座墓壁畫來看,這二者兼而有之。
總之,張世卿墓從體量來講是最大的墓,但壁畫較20多年前的東南組壁畫有不小的退步,這也許跟遼代即將滅亡有關。
賈方舟、郝紅星(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