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們面臨的不只一場大流行疾病:美國藝術機構當前的挑戰、應對和未來

我們面臨的不只一場大流行疾病:美國藝術機構當前的挑戰、應對和未來

連日來美國的確診人數,屢創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讓許多州重新進入紅色警戒,發佈各項禁令。失控的疫情,也深深地影響藝術機構的營運,如同七月初,洛杉磯郡幾個才剛剛宣布即將重啟的藝術機構,卻因為州政府重新頒佈室內活動禁令,於是又紛紛關上大門的困境。
瘋狂的2020年正式進入下半年,順利控制住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國家,朝著恢復正常的軌道前進。然而對於強制實施戴口罩的規定,是否危害個人自由,至今仍在爭論不休的美國,依舊處在病毒威脅的高峰裡。藝術機構也被不穩定的人民生活、社會問題和經濟狀態處處牽動著,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洛杉磯當代藝術學院博物館外觀。(洛杉磯當代藝術學院博物館提供,攝影/Jeff McLane)
藝術機構如同微型的美國社會
(1) 失控的疫情
連日來美國的確診人數,屢創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讓許多州重新進入紅色警戒,發佈各項禁令。失控的疫情,也深深地影響藝術機構的營運,如同七月初,洛杉磯郡幾個才剛剛宣布即將重啟的藝術機構,卻因為州政府重新頒佈室內活動禁令,於是又紛紛關上大門的困境。洛杉磯當代藝術學院博物館(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ICA LA)館長安妮.埃勒古德(Anne Ellegood)在《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的訪問裡提到:「當每次設定好了日期,或是認為自己有計畫時,卻要做好隨時需要更改的準備。」回應了許多藝術機構領導者,面對不穩定疫情的挫敗感。
(2) 機構性種族歧視 
六月初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的三個博物館共九位策展人,與聚集在白宮外、拉法耶特廣場(Lafayette Square)附近的抗議者進行交談,收集關於「佛洛伊德事件」抗議活動標誌和其他象徵物件,顯示博物館們對於此次平權運動代表意義的重視。然而許多對外強調反思、支持平權的藝術機構,內部長期以來種族歧視的問題卻一再被忽視。近日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的策展部門員工相繼在公開信中指控機構性的種族主義,抗議館內充滿歧視的工作環境,並要求立即改革。然而館方是否能夠即時展現出魄力,誠實地檢視機構內存在的歧視,落實宣言承諾,大刀闊斧地執行改革,還值得持續關注與追蹤。
(3) 財源與裁員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藝術博物館的資金來源中政府資助的比例普遍偏低,主要以私人捐款、和基金會贊助為主。疫情下無法對外開放的損失,加上許多機構仰賴每年四、五月份進行的募款活動(Gala)也都被迫延後或取消。讓各個藝術博物館祭出裁員減薪的下策求生。然而美國社會福利的缺乏,加上多數被裁員的員工是約聘和低收入的有色人種。因此被裁員,不僅僅意味著失去工作,也可能導致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的困境,生命安全失去醫療的保障。而此波裁員潮也再次突顯藝術機構內薪資分配不均,並由少數白人高層掌控決策的不公議題。
在疫情下整裝重啟
自三月中美國疫情爆發以來,藝文機構紛紛關閉,目前除了休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於5月23日重新開放外,幾乎所有的大型藝術博物館都還是處於閉館的狀態。近日美國各州對於室外空間逐漸解封,擁有戶外展場的藝術機構紛紛開始營運。於洛杉磯的漢庭頓圖書館(The Huntington)、紐約上州的Storm King戶外雕塑公園、和紐約市的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都在七月份相繼重啟。
具指標性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簡稱「大都會」)於四月份,因面臨可能高達1億5,000萬美元的財務損失而裁員81人,六月份也宣布將永久關閉布勞耶分館(The Met Breuer),讓「格哈德.李希特:終究是繪畫」(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After All)的展覽只開放了九天就謝幕。
 
大都會也於近日正式宣布將在8月29日重新對外開放,將營運時間縮短至一週五天,預計可以迎接閉館前四分之一左右的參觀人數。開館後將展出慶祝建館150週年「1870-2020: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前世今生」(Making The Met, 1870–2020)、以及「交叉路口」(Crossroads)等大型特覽,意圖重申大都會連結各文化的使命。然而在疫情的旅遊禁令下,造成大量國際訪客無法親臨參訪的情況下,如何落實一個全球性博物館的意義,相信是大都會開館後即將面臨的一項挑戰。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宣布結束布勞耶分館的營運,並可能面臨高達1億5,000萬美元的財務損失。(攝影/ Ajay Suresh)
然而位於美國另一端,也計劃於夏天重新開館的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LACMA),卻有著不太相同的命運。除了館內有40%的資金來自洛杉磯郡政府,也順利申請到了670萬美金的聯邦薪酬保護計畫(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是少數在疫情下沒有裁員的大型藝術博物館,確保住476名館員的工作,近日也排除眾議,開始動工預算高達7億5,000萬美元的新館建案。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的館長邁克爾.高文(Michael Govan)近日向《LAist》表示:「聯邦薪酬保護計畫,就如同我們所希望的,順利保障每個館員的工作,讓許多年輕的僱員可以無虞地繼續供養家庭。」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是少數在疫情下沒有裁員的大型藝術博物館,確保住476名館員的工作。(洛杉磯郡立美術館提供)
在困境中重申機構的價值和功能
(1) 藝術機構跨界互助
一場疫情,讓資金雄厚的大型藝術機構逃不過裁員的壓力;社區內的小型藝文機構更是在求生邊緣中掙扎。當疫情迅速在紐約擴張時,紐約市大小兩百多個大型美術博物館、指標性表演藝術機構、中小型社區組織以及微型劇場的領導人,破天荒搭上線對談,互助求生。通話時間為工作日的下午三點,通話長度約30至60分鐘。對話內容包含:分享機構自身的困境和策略、如何獲取聯邦補助金、以及如何處理線上活動的收費方式等議題。此交流機會對許多機構的領導人而言如同「生命線」的功能,不僅提供實質的幫助,也提供了許多情感上的支持。
在美國西岸洛杉磯的蓋蒂基金會(Getty Foundation),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大流行」的五天內便速採取行動,提供1,000萬美元基金為地區性的非營利藝術博物館、和視覺藝術組織,提供緊急財務上的支持,也另外撥款提供視覺藝術家申請個人緊急獎助金的機會。蓋蒂基金會的主任瓊.溫斯坦(Joan Weinstein)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迅速了解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地區性藝術組織的破壞性,特別是對於那些沒有現金儲備的中小型組織。我們需要讓這些機構不僅在這場疫情中倖存,而是需要他們在疫情後更強大、更具韌性,才能讓我們的社群擁有更多元、平權的未來。」
(2) 提供對地方社區的支持
紐約市為美國疫情的重災區,其中皇后區的確診和死亡人數為全市之冠,眾多移民人口面臨失業、生病,卻無法獲取政府援助、生活面臨斷糧的困境。至今上任一年多的皇后博物館(Queens Museum)館長莎莉.塔蘭特(Sally Tallant)在訪談中表示:「在疫情爆發前,我就和我的工作團隊,不斷地討論如何增進社區合作和擴大社區支持,我們不把社區民眾視為博物館的觀眾或被動的參與者,而是進一步地將他們納入機構的合作夥伴。」
皇后博物館在六月份便與反飢餓機構「La Jornada」、社區志工團隊「Together We Can Community Resource Center Inc. 」合作,將館內場地轉換為免費糧食供給的發放站,每週供給博物館旁的可樂那(Corona)社區1,000個家庭的糧食補給,並鼓勵員工以做義工抵替工作時數的方式,參與此項社區支持的活動。 
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也同時在六月初與反飢餓運動組織(TCAH)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將博物館的停車場改成食物銀行,每週定期提供附近受疫情影響的居民免費食品雜貨以及藝術製作活動。布魯克林博物館也是少數率先回應「打開你的大廳」(Open Your Lobby)的大型藝術機構,聲援「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平權抗議活動。6月14日,布魯克林博物館前破紀錄地聚集了上萬名民眾,替「跨性別黑人」發聲,抗議警察暴力,館方便向抗議民眾敞開大廳,提供使用廁所等服務。
(3) 用藝術治療面對創傷
在2001年,許多美國的藝文機構對於911事件的創傷做出回應性的展覽以及活動。而這次的新冠疫情讓許多人在失落和不確定的情緒中掙扎,孤獨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以及禁足的困境。許多藝文機構意識到新的使命,提供藝術治療相關的活動計畫,以回應疫情帶來的共同性創傷。
今年五月,布朗克斯藝術博物館(Bronx Mu-seum)以及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在封城禁足期間,針對青少年設計了一系列的線上活動,透過寫作、舞蹈和製作獨立誌(Zine)的方式討論疫情的影響,並藉機教導如何關注自我照顧,和在禁足期間如何與同儕溝通交流。
魯賓藝術博物館(Rubin Museum of Art)的員工們也針對相關議題,思考如何使用西藏和尼泊爾等館藏文物影像,輔助民眾進行自我審視和省思,並且籌劃「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相關的線上廣播節目,幫助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度過艱困的心理狀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正在積極籌劃藝術治療相關的計劃,研究如何利用藝術史來反思孤獨和創傷等經歷,試圖將博物館打造成民眾的精神庇護所。
皇后博物館提供館內場地,成為免費糧食供給的發放站。(皇后博物館提供)
皇后博物館前進行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平權抗議活動。(皇后博物館提供)
(4) 維持藝術生態的策略
居住於紐約、來自阿根廷的視覺藝術家塔瑪拉.科斯佳諾夫斯基(Tamara Kostianovsky)在此次的疫情中,失去了她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長達九年的導覽工作,近日她在訪談中提到:「過去的九年中,我平均每個月有六次的導覽,此工作與藝術相關性高,而且時間彈性的特性,很符合我創作的需求。我工作的部門大約提供90個藝術工作者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當我收到館方寄來的解聘通知,並表示可能在近期內都不會重新聘請的消息時,我對紐約現代美術館相當失望。」
而對於藝文機構可以如何幫助面臨生計挑戰的藝術家,以維持未來「藝術生態」的問題?科斯佳諾夫斯基表示:「如果連紐約現代美術館都有面臨如此巨大的財務危機,我不認為其他更小型的藝術博物館可以提供藝術家需要的支持。」
塔瑪拉.科斯佳諾夫斯基在紐約現代美術館進行導覽工作。(塔瑪拉.科斯佳諾夫斯基提供)
皇后博物館的館長塔蘭特女士對此議題也做出回應:「我們意識到此疫情將會對藝術生態造成衝擊,因此正在籌劃改造我們現有的駐村項目,提供九間工作室給皇后區的藝術家以及社區組織免費使用。也計劃開放館內其他的展演空間和資源,提供未來的駐村藝術工作者以展覽、表演和提供教育項目等活動的機會。」
塔蘭特女士繼續說明:「因為病毒和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將明年命名為『不確定的一年』(Year of Uncertainty),計劃設立類似實驗室的研究平台,針對當前的急迫議題進行探討,並提供框架式的主題,包括關懷、修復、遊戲和未來(Care, Repair, Play and the Future)。邀請藝術家和社區工作者,以獨立或是合作的方式針對主題進行創作和研究,希望不僅能促使新的創作,並且也可以即時回應社區當下面臨的問題和需求。」
(5) 紀錄保存眼前的歷史
紐約市立博物館(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目前也在籌備重新開放。館內在2018年曾推出「病菌之城」(Germ City)特展,展示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如何在紐約市奪走超過兩萬個生命的黑暗歷史。他們目前也在積極籌劃,並將開館後的秋季展覽主題定為「紐約回應:超越Covid」(New York Responds: Beyond Covid)。館長惠特尼.唐豪瑟(Whitney Donhauser)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報導中分享到:「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還很多,但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展現紐約市的複雜性,我們擁專業知識豐富的策展人員,將透過各面向細緻的討論,展現紐約市是如何面對這場疫情的挑戰。」
位於西岸的奧特里博物館(Autry Museum of the American West)也在四月底開始向美國西岸民眾募集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物品,由館內進行辨識和保存,並作為館藏,募集的內容包括:隔離時期的日記本、家庭食譜和口罩圖片等。此計畫展現奧特里博物館在這個歷史性的關鍵時刻,蒐集共同的經歷、紀錄西岸民眾是如何應對這種流行病的責任。
藝術、糧食和精神庇護所?
這次的疫情帶來的巨變,讓藝術機構短暫地失去了展示的功能,卻透過複雜且多元的面向,重申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反映出社會問題和民眾需求。面對未知的後疫情時代,或許我們可以期待,機構們將不僅僅提供藝術展覽,並且能夠供給「糧食」和成為民眾的精神闢護所?
 
胡農欣(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