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設計力」即國力:設計研究院上路,設計導入政府施政

「設計力」即國力:設計研究院上路,設計導入政府施政

總統蔡英文出席2019年「全國設計論壇」時,致詞中曾強調「設計力」不僅是國力的展現,也將是台灣下一波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來源。她也宣示台灣設計研究院即將成立,讓成立17年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突破過往的枷鎖,邁向嶄新的格局。
總統蔡英文出席2019年「全國設計論壇」時,致詞中曾強調「設計力」不僅是國力的展現,也將是台灣下一波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來源。她也宣示台灣設計研究院(簡稱設研院)即將成立,讓成立17年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突破過往的枷鎖,邁向嶄新的格局。
總統蔡英文出席2019年「全國設計論壇」時,致詞中曾強調「設計力」不僅是國力的展現,也將是台灣下一波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台灣設計研究院形象Logo。(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幾十年來,台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生產活動為其主要基礎。在經濟起飛的1970年代,台灣以代工製造與加工出口區為發展命脈,產業的品牌意識尚未萌芽;1980年代初,政府從國際產業趨勢中,意識到設計對於產品的重要性,即責成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成立產品設計處,直接協助企業端進行設計加值,促使產業各界了解設計創價。
台創成立,啟動生活美學經濟效應
來到1990年代,正是本土工業設計風起雲湧的年代,半導體、製造、電子、光電、資訊等產業,陸續成立設計部門,並重視設計人才與智慧財產權資產。同時台灣第二代的工業設計人才紛紛學成歸國,部分進入企業內部任職,有些則成立設計公司,如陳文龍創辦浩漢設計,顧明德成立I+U設計等。伴隨台灣電子產業的異軍突起,一時間,工業設計成為炙手可熱的科系、就業的新目標與產業顯學。
2002年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子計畫項下,宣示要成立國家級的設計中心,促使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原產品設計處改制)首次銳變;「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簡稱台創)2004年於南港軟體園區正式掛牌營運,成為我國首個與國際接軌的設計正式組織。
半官方的財團法人身分成立的台創,並在首任執行長張光民帶領之下,除承接過往貿協對於產業之設計輔導、人才養成培育,同步扮演協助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將設計導入政策與地方產業的動力火車。筆者於2005年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期間,便曾與台創共同規劃、執行了「Old is New——時尚故宮」計畫。該計畫招募國內六所大專院校之設計科系師生,以及五個設計團隊/設計師,運用當時國家級數位典藏的豐富文物資料庫,重新擷取設計,打造出全新概念的博物館衍生紀念品。隨後台創也協助媒合義大利國際品牌Alessi與故宮簽約,由國際設計師史帝芬諾.喬凡諾尼(Stefano Giovannoni)操刀,推出雙品牌設計產品,成功將故宮順利行銷至國際市場,並且同時鏈結博物館與設計界的關係,開創博物館產品的新契機。
經濟部工業局與台創中心升格為台灣設計研院合作第一年,推出「下十年,循環設計展」。(台灣設計研院提供)
其次,為有效提升設計於台灣各界能見度提升,台創也自「台灣設計博覽會」(2012年更名為「台灣設計展」)第二屆起,帶領設計師踏出臺北,前往宜蘭、高雄、臺南與臺中等地,以不同的方式向地方各界推廣設計。近年來,台創承辦「臺灣文博會」,連同其所主導的「台灣設計展」、「新一代設計展」等,已經建構出創新型態的策展模式,從去年首度於屏東登場的台灣設計展創下驚人的參觀熱潮,即可見一斑。
2019台灣設計展「超級南」(Super South)主視覺(左上)由方序中設計,「生猛版」海報則邀請設計師廖小子揮毫主視覺字體,展現台灣南部人的生猛創造力。(©2019台灣設計展)
2018新一代設計展現場。(©台灣設計研究院)
另一方面,台創積極向國際四大設計獎項相關制度取經,協助政府改善「優良設計產品」評選與推廣機制。先於2005年改制成「國家設計獎」,隨後又透過公開徵選、全民票選與專家討論等方式,於2009年更名為「金點設計獎」。改造之餘,台創也積極向海內外產業及學術界行銷該獎項,並以「華人世界的設計榮耀」為定位,提升該獎項整體評選機制與頒獎典禮品質,讓海外內設計團隊更加重視這項盛事。
經濟部與交通部跨部會合作的「北花線公運美學計畫」。(北花線公運美學計畫提供)
如上所述,台創的成立與努力,讓台灣企業端更加重視產品設計與研發,市場端建立起設計的消費習性。在國家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鼓勵之下,眾多創意工作者打破疆界,紛紛成立設計品牌推出自有產品,設計儼然已經成為文創產業的領頭羊,帶動台灣生活美學的經濟效應。
亮眼成果下的生存營運挑戰
只是身為半官方財團法人身分,不免須背負起自籌財源的宿命。翻開台創近幾年的財報,其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每年僅挹注約四成左右預算,其他不足部分,便需爭取其他政府單位計畫,或向民間機關募款及合作,甚至透過設置設計賣店、展覽空間與圖書館等方式,增加自辦業外收入。如此一來,原本組織的人力難以應付,只得擴編因應。在2011年承辦「臺北世界設計大會」及「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後,台創達到前所未有的世界能見度,卻也埋下組織快速擴張,人事及財務吃緊的危機。
而在自籌財源、爭取其他部會或地方政府專案補助之際,台創也不得不與經濟部其他公設法人,如老字號的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競爭,甚至跟民間單位競標、找尋開源的機會。長久下來,與民爭利的負面評論開始發酵。縱使得標後台創多與民間企業合作,但轉發包價金所衍生之責任與義務關係,仍不免招致批評。
除了經費議題之外,組織位階不明與半官方組織身分,也造成許多困擾。如前所述,經濟部工業局為其指導單位,國家級的設計中心彷彿成為中央局處的附屬機構。位階不明的狀態與薪資結構,也造成其對外舉才不易;自前執行長張光民退休之後,前後網羅產業界陳文龍,與學術界宋同正擔任執行長,卻皆以快閃收尾,2019年底,執行長職缺甚至由董事長張基義兼代,顯見資源與財源的雙重匱乏,也造成機構主管人選難覓。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首任執行長張光民。(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提供)
台創董事長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2019金點設計展現場。(金點設計獎提供)
MIT升級為DIT,設計成為國家戰略層次
早在2011年辦理「台北世界設計大會」之際,時任經濟部部長施顏祥發現台灣產業外移嚴重,眼見全球3C產業瞬息萬變、台灣國際貿易發展陷入停滯,便著手研究成立規模更大、組織更健全的台灣設計研究院,接力扛下振興台灣設計產業的重責大任。其後政經情勢轉變,讓本案陷入膠著。直至前些年,除了台創自身不斷努力爭取之外,設計產業界先進如林磐聳等人奔走呼籲,以及立法委員吳思瑤的大力支持之下,本案捲土重來,以台創現行體制邁向轉型升格。
自2012年政府組織改造以來,文化部成為臺灣文創產業主導機關,因應產業需求盤點,文化部持續規劃各種大型文創產業推廣政策,如產業輔導、海外市場拓展與文博會。近幾年來,台創皆能順利爭取承辦,換言之,台創集結經濟、文化兩部會重大展會活動與產業輔導資源於一身。在資源整合、市場能見度及輿論支持之下,台創升格設研院的計畫可謂水到渠成。
多年來,產業界對於台創的評價,大多肯定其推廣有成,但對於產業發展的研究與掌握仍偏弱,似乎與產業現實面較遠,導致無法導引政策、創造市場動能。翻閱其2017年報,可見其目前的組織架構主要由設計專案與展會行銷兩組組成,顯見承接政府大型專案與展會已成為其主要業務,但如此長久下來,是否組織已逐漸偏廢其原先所肩負的趨勢研究、政策規劃與經營輔導等任務,則可受公評。
檢視現行設研院組織架構,可以發現增設了國際政策所、產業創新所、公共服務所與推廣營銷中心等單位。這些單位銜命推動產業創新,負責邀請跨產、學、研代表提供專業諮詢與發展建議,加深與產業鏈結,強化掌握產業動向與洞悉未來趨勢,希冀如此一來,可望補充原台創之不足,真正實踐設計「研究」的各界期許與升格目的。
而因應組織與任務編組的擴大,設研院的年度預算較台創有近一倍的大幅成長,可望擺脫長年經費不足之困境,繼續往跨域設計溝通平台的目標前進。近期的「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配合蘇花改通車的「北花號」公運美學計畫,以及與臺東縣政府的合作計畫,已經可見首任院長張基義落實其政策目標:全力協助政府導入設計施政,啟動設計思維的再造,並藉由跨部會、跨地域與跨產業的整合技術與資源,培植各產業的研發能力。
當前產業型態與台創初成立之際,已經有著截然不同的劇烈轉變,觀察眾多國際製造品牌發展,數位物聯蓬勃發展,硬體設計與軟體服務相互整合,已經成為重要商業模式之一。惟我國在產業外移、升級有限狀態下,設計服務現況的確也相當疲軟。因此對於政府高度回應產業端需求,將設計拉高至國家戰略層次,支持設計研究院的成立,吾人應予以高度肯定,並持續關注設研院未來走向,我們應可以期待:過往的MIT,將逐漸升級成為DIT(Designed in Taiwan)。設計,將深化為台灣品牌的DNA。
陳國政( 3篇 )

長期投身於台灣跨領域文化與創意產業,並先後任職於公私立博物館、法人機構、多媒體與工業設計公司等,如故宮博物院、頑石創意、唐草設計,及商業總會等等。對於創意產業、藝術文化、設計工藝都有所涉獵,曾規劃執行並見證不少文化事件,如故宮Old is New計畫、台灣文博會等。近年來陸續參與文化創意產業寫作出版,如《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與《翻轉工藝設計的24個故事》,與陸續擔任〈美印台南〉、〈文化快遞〉專欄作者。現任職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總管理處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