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千文萬華,溢彩流光:說說瀋陽故宮藏的清宮漆器

千文萬華,溢彩流光:說說瀋陽故宮藏的清宮漆器

清代漆器無論製作規模還是奢華程度,都遠遠超過了前朝。由於各種技法都已趨於成熟,所以大件漆器的數量增多,如瀋陽故宮的大政殿、崇政殿、迪光殿等殿內原狀展出的屏風、寶座,就是清宮出品的大型漆器。
中國是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想要瞭解漆器,首先要理解天然漆、熟漆、漆器這三個關鍵字。天然漆來自於漆樹的汁液,原始人無意中割破漆樹,發現了這種汁液有黏合及防腐的作用,呈灰白色乳狀汁液,被稱為天然漆,又叫生漆、大漆。從此漆就和其他物質材料一樣,被人們加工並利用。經過加工後,可呈現出各種顏色者,被稱為熟漆。而漆器是指以金屬、木、織物、竹篾、皮革等材質為胎骨,表面髹以漆的器物,而其胎骨以木、銅為多。
清《乾隆款朱漆描黑字御製詩碗》:高5.6公分。此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內外均以黑漆繪製圖案,碗口內、外沿、近足處各繪一圈相連的如意頭紋,碗內下部亦繪有相連的如意頭,底部繪松樹、佛手、梅花,象徵如意、長壽。碗外壁書有清高宗弘曆御製詩。詩後署款「乾隆丙寅小春 御題」,款側有「乾」、「隆」連珠印。碗底部中心有篆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款。通過署款可知這件文物製作於乾隆十一年(1746)。從碗內外紋飾精美程度來看,用於飲食用具的可能性不大,可能是把玩之用。 (劉曉晨提供)
成語「如膠似漆」貼切地詮釋了漆器的作用,天然漆的黏性要比天然膠還要強,只不過天然膠黏物是可逆轉的,開水一澆就開,而漆黏物品是不可逆轉。最初人們先認識到天然漆的防腐作用,後來也用於生產工具的黏連、加固,之後才發展成有調顏色的色漆。
漆的本色是深棕色,刷的層數多了就變成黑色,加入朱砂就變成紅色。最早有關漆器的文獻記載,戰國《韓非子.十過篇》中便有舜做的黑漆食器,以及禹做的外髹黑漆、內髹紅色漆畫的祭器。目前考古界公認中國最早的漆器是公元1978年浙江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裡的一個木胎朱漆碗,距今六、七千年,高5.7公分、口徑9.2至10.6公分、底徑7.2至7.6公分,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據科學鑑定,這種朱紅色塗料為調朱色生漆。(註1)商周時期則出現了彩繪和鑲嵌漆器。商周的出土文物證明這一階段的器物,無論造型還是紋飾,均受青銅器所影響。
漆器發展到春秋時期,已近乎完美。當時很多漆器的造型及紋飾都非常接近青銅器,有的幾乎一模一樣。例如1988年湖北當陽縣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宜昌市博物館的黑紅色漆波紋豆,豆盤內髹紅漆,其餘處均髹黑漆,並用紅、黃漆彩繪點紋、三角紋、勾紋、變形竊曲紋、卷雲紋、波紋等紋樣。
1988年湖北當陽縣出土《黑紅色漆波紋豆》,湖北省宜昌市博物館藏。(劉曉晨提供)
戰國至西漢時期是漆器生產的繁盛階段,造型增多,紋樣多有創新,如日用器皿、家具、喪葬器、樂器、文具、兵器、交通用具等無所不用。此時產生了戧金、堆漆等新的裝飾技法,胎骨也發展出了夾紵胎、皮胎和竹胎,還創新出一種「釦器」,即沿漆器的蓋口或器口鑲金屬箍。漸漸地,漆器以其特有的輕便、耐用、美觀、防腐等優勢替代了商周流行的笨重青銅器。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漆器進入了衰退期,原因是瓷器產生後抑制了漆器的發展。直到唐代夾紵、平脫、雕漆、鑲嵌等新工藝的出現,漆器才得以再一次復興,漸漸由實用器向裝飾品發展。唐代是漆器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漆器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準。據記載,唐代當時設置了手工業管理機構,官方設立的漆器生產工坊,由少府監掌管,還開設由少府監管的漆工匠訓練班。供皇宮和朝廷使用的漆器工藝品主要由官營作坊製作,原料則主要靠產地貢納。(註2)唐代七弦琴、夾紵佛像在唐代都很盛行,此時還盛行平脫(註3)、雕漆,唐代還創新出犀皮漆。
從五代到宋代,漆器變得更為精緻。這一時期的漆器主要是為貴族準備的,所以更傾向貴族化發展。貴族們都喜歡炫耀自己的財富,與眾不同、成本較高的漆器對他們更具吸引力,由此漆製碗盤大量出現。另外,受宋瓷影響,宋墓出土的漆器造型多樣,有花口碗、花口碟、海棠形碗等,造型和紋飾與宋瓷非常接近。宋代主要流行一色漆、紅漆戧金的漆器。 元代,製漆工藝更為發達,各地名匠輩出,藝臻絕詣。漆器品種繁多,傳世水準較高的要數螺鈿、戧金與雕漆。
由於明代出現漆工所撰的漆器工具書和官方御用作坊,漆器工藝更是急劇發展。明代黃成著、楊明註釋的《髹飾錄》為中國現存的唯一古代漆工專著,按照工藝流程劃分成若干門類,比較全面地介紹髹漆及紋飾的各個環節,是辨別各時期漆器的重要依據。明代漆器品種繁多,可稱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明宮內府設有24個衙門管理手工生產,其中御前作、御用監、內官監均承做漆工活計,但分工明確,互有側重。御前作「專管營造龍床、龍桌、箱櫃之類」;御用監主管造辦「御前所用圍屏、擺設、器具」及「螺鈿、填漆、雕漆、盤匣、扇柄等件」;內官監所管十作,其中油漆作專司宮殿建築的油漆活計。(註4)明代漆器開始出現年款,以永樂、宣德、嘉靖、萬曆四朝為多。
清代漆器:集歷代工藝之大成
清代漆器無論製作規模還是奢華程度,都遠遠超過了前朝。由於各種技法都已趨於成熟,所以大件漆器的數量增多,如瀋陽故宮的大政殿、崇政殿、迪光殿等殿內原狀展出的屏風、寶座,就是清宮出品的大型漆器。此時工藝技法也有所發展,特別是在描金、螺鈿、款彩、鑲嵌等方面。另外,由於帝王的偏愛與崇尚,康熙初年設置了專為宮廷製作御用器物機構——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下設各種作坊。據《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漆作」、「油漆作」,間有「木作」、「雜活作」等作坊用以成做清宮漆器。從雍正開始,宮中出現了仿日本「蒔繪」漆器,以雍正、乾隆年間製作為多。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工藝運用到一件漆器上,更是清中期對漆工的一種新的嘗試與創新。
清《剔紅樓閣人物紋座屏》:一級品,全高67.8公分。器身通體雕剔紅漆。插屏與座有榫鉚,可拆可卸。插屏一面雕剔山水人物,遠處山石聳立,天上片片雲彩,近處小橋溪水,橋上行人若干,橋邊有仙鶴兩隻。山間有樓閣、草亭。插屏另一面雕刻福壽字120個,福、壽字各60個,寓萬福萬壽之意。屏邊框飾開光,開光處雕纏枝蓮紋。底座共分三層,上邊兩層為透雕圍廊,座最下層雕纏枝蓮花、須彌紋、回紋等紋飾。 (劉曉晨提供)
清代宮廷漆器的發展情況可劃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順治至康熙為早期階段,由於社會經濟剛剛穩定,漆工藝處於恢復時期,實用性強的品類需求更多。雍正至嘉慶為中期階段,特別是康乾盛世,漆工藝發展處於鼎盛時期,各種漆工藝門類都取得了輝煌成就。乾隆時期瓷器和漆器相互影響,除了紋飾、造型相似,還出現了瓷器仿漆釉的品種,不同材質的兩種器物放在一起簡直難分伯仲。道光至宣統的晚期階段,經濟衰敗,內憂外患,漆工藝走向衰敗,除個別品種尚有些許變化,總體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清《剔紅勾蓮紋桶式盆萬年青盆景》: 全高38公分。此盆呈桶式,通體用剔紅工藝製作而成,滿飾花紋;盆中及近底處均有一道鎏金箍;盆內植綠染骨萬年青三叢,葉片寬厚肥碩,且有的葉片呈現微黃色,非常真實;葉叢中有綠染骨萬年青籽三簇;萬年青旁有黃染牙靈芝及白染牙秀石。此盆景將萬年青植於桶中,有「一統萬年」之寓意。萬年青與靈芝組合又有「萬年如意」之意。該件盆景為清宮舊藏,應為清代帝后壽誕時宮廷的陳列品。 (劉曉晨提供)
瀋陽故宮所藏清代漆器
瀋陽故宮是清王朝的發源地,是中國保存完整的清代帝王宮殿建築群之一,以其為代表的盛京文化、清前文化是享譽世界的人類文化遺產。瀋陽故宮不僅保存著清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時期所建的建築群,還尊藏著皇家珍寶。自清中期始,由北京紫禁城向瀋陽故宮輸送了大量帝后御用器物和宮廷藝術品,瀋陽故宮與北京宮苑、熱河行宮齊名,是清代皇家三大寶庫之一。
瀋陽故宮的文物來源主要為北京故宮撥交或購買徵集而來,多出自清宮舊藏,數量雖不算太多,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中的漆器品類很全,紋樣精美。據遼寧省檔案館現存道光及光緒朝形成的盛京皇宮所藏古物清冊,如《翔鳳閣恭貯宮殿各宮陳設清冊》、《飛龍閣恭貯器物清冊》等,均登記了大量宮廷御用品,其中漆器數量頗多。若計算瀋陽故宮珍藏的清宮漆器,數量約200餘件;如果算上家具、陳設、宮廷遺物等其他類別的漆器,以及包裝各類物品的漆器,則數量遠非如此。
清《乾隆款剔彩雙獸耳群仙慶壽紋缽》:高18.5公分,口徑18公分,底徑19公分。此缽為清宮佛堂供器。平口,豐肩、斂底。口部二道弦紋分別將回紋、纏枝花紋、如意雲紋隔開,從器口到肩部依次各環飾一周。器身以天、地、水錦紋做地表現不同空間,雕刻山石樓臺,海水漣漪,重簷殿宇間數十位仙人神態各異,或手持仙桃,或下棋飲茶,表現群仙慶壽的熱鬧場景。兩側為銅製獸耳,鼓目圓瞪,獠牙外猙。器身兩側近口沿處,各雕有楷書「養心殿」字樣,可見該器為內務府造辦處養心殿佛堂製作的專用供器。(劉曉晨提供)
◇象徵帝王權力的寶座
寶座是皇帝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統治者專用坐具。清雍正時期甚至明確規定,「凡有寶座之處」,宮內太監行走經過,「必存一番恭敬之心,急趨竄步方合禮節」。館藏漆製寶座有崇政殿《透雕罩金漆寶座》、《木製金漆雕雲龍寶座》、大政殿《金漆雕龍寶座》、清《剔紅雕漆寶座》、清《紅漆描金鳳寶座》、清《紅漆描金六角寶座》、清《黑漆描金群仙祝壽寶座》、清《紫檀雕雲蝠寶座》、清《楠木光素寶座》、清《楸木浮雕鳳紋寶座》,共計11件。一般寶座都有配套的屏風。現在瀋陽故宮裡崇政殿、大政殿的原狀陳列就展示有寶座和配套的屏風。
大政殿《金漆雕龍寶座》:由靠背、扶手、座椅、腳踏四個部分組成。寶座全高186公分。通體採用木雕金漆製造,靠背和扶手共有六根金漆立柱,均盤繞金漆龍;與古建築之「金鑾殿」的金龍盤柱很相似。靠背板分為四格:第一格透雕著一條威嚴的正龍,可謂「正襟危坐」;第二格為深藍色地,浮雕金漆桃形火焰珠、雲紋等圖案,牙板兩側透雕雲紋;第三、四格均浮雕雲紋。靠板及扶手下部皆飾以雲紋牙板,座面採用須彌座的形式,高束腰,開光內為深藍色地,上雕二龍戲珠、海水江崖及火焰紋,束腰上下刻蓮瓣紋托腮,寶座前另設有一長方形四獸足腳踏,為束腰須彌式,束腰中間雕有花紋,花心鑲嵌有玉石,上下托腮。(劉曉晨提供)
◇陳設裝飾品
清宮漆製陳設裝飾品用以裝飾點綴宮殿,造型突出,色彩豔麗。漆製陳設裝飾品以體型大者居多,還有小型的插屏、掛屏,以及脫離實用功能的碗、盤等玩賞品。館藏漆器陳設裝飾品有座屏、圍屏、插屏、掛屏、掛鏡、佛龕、對聯、屏風、盆景、几等,除此之外,許多器物的邊框、嵌飾亦為漆器工藝,並雕飾有精美的紋飾。
清《黑漆描金雕雲蝠畫群仙福壽圍屏》:全高302公分,寬395公分。此件屏風通體由木雕黑漆彩繪描金工藝製成,為立式九條屏,中間一扇最高,左右各有四扇依次逐級降低,每扇上部插有屏頭,中間為插屏,下部為底座。上部屏頭共分為五塊,屏側上下護板左右各有兩塊,外形均為雲頭狀,內沿描金漆邊,內部為浮雕雲朵圖案,雲朵中雕有多隻紅漆蝙蝠,中間一扇屏頭雕三隻蝙蝠,上部一隻口銜彩漆卍字,依其兩側屏頭的蝙蝠口銜綠漆卍字,再下一級其他屏頭的蝙蝠口銜彩漆桃子、扇子、玉磬等物。(劉曉晨提供)
◇飲食具
清宮飲食具主要是指帝后及內宮等飲茶、飲酒、食饌等活動時所用的器具。由於漆在加熱後會散發異味且易磨損,作為飲食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常所見的壺、碗、杯、盤等漆器,多以陶、瓷、金、銀、木等為胎,表面髹漆,再施以雕、刻、填、描等工藝。
清《剔紅海水雲龍紋茶托》:高11公分。茶托為襯墊茶杯的器具。此套茶托由圓形盞、葵瓣式盤和高圈足三個部分構成。通體髹朱漆,盞口沿雕回紋,外壁作波浪紋錦地,上雕海水雲龍圖案;茶托內、外壁均雕有雲龍紋;盞托外壁及高足表面均雕海水、如意雲紋。托內中空,用以承杯,內髹朱漆。 (劉曉晨提供)
清《乾隆款剔紅飛龍宴盒》:一級品,全高21.1公分。盒為圓形。通體綠漆地雕朱漆紋飾。蓋面以海水紋作圓形開光,內雕一龍騰於海水江崖之上,雙爪擎一巨大的「聖」字,兩邊分雕「輔」、「弼」二字,間飾卷雲紋、蝙蝠、珊瑚等紋飾;盒壁上下分別雕有游龍四條,並於兩龍之間,翻捲的浪花各托起一字,合為「乾坤如意」、「福祿長春」。上下口沿處均雕纏枝花紋。盒內及底髹黑漆,底部有「大清乾隆年製」、「飛龍宴盒」金漆楷書十字款。布局莊重,雕刻刀法流暢,彰顯皇家氣象。 (劉曉晨提供)
◇宗教用品
入關後,清王室的宗教信仰以佛教為主。為求得天神、祖先保佑社稷,賜予幸福,清代帝王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瀋陽故宮也藏有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器物,不過數量不多。
清《黃漆地描金八寶龍紋塔式罐》:佛教用品。全高31.1公分。塔式罐,是一種具有佛教特徵的特殊罐式。整件器物由蓋、罐兩部分組成。蓋似塔剎(佛塔頂部的裝飾,一般位於塔的最高處,是佛塔最顯著的標記),共為四層,最頂端形似花苞,下面似傘,最下面兩層則為兩個覆缽,自上而下,逐層增大。器身為罐形,口微撇,短頸,鼓腹,撇足。匏胎,通體以黃褐色漆作地,蓋描金湖石、桃實、牌樓、香亭、廟宇等圖案;器身肩部飾一周描金八寶紋及魚麟紋,腹部繪描金行龍、麒麟、山石等圖案。罐裡、蓋裡均施仿木紋釉。 (劉曉晨提供)
◇家具
漆家具一般體型高大,大面積施漆技術難度高,更彰顯漆工藝的成就。館藏清宮漆製家具,除了代表皇權地位的寶座,還有桌、几、繡墩、案、椅、櫃、箱、百寶閣等。髹以黑漆、朱漆的家具,樸素莊重;施以描金、戧金工藝的家具,華麗氣派;黑漆嵌螺鈿家具,典雅中透出幾分豪華;百寶嵌的家具,更顯富麗堂皇。
清《黑漆描金彩繪委角方凳》:坐具。高44.5公分。此凳為一對。通體髹以黑漆地,上飾描金花卉紋。凳面委角方形,上飾描金花卉紋,側沿為描金花卉錦紋;面下高束腰有海棠式開光,上飾描金折枝菊花紋;束腰下有回紋圈口,束腰下飾描金蝙蝠、花卉紋;三彎式展腿,外翻足,下承委角方形托泥,下有四足,足及托泥上飾描金回紋及花卉紋。(劉曉晨提供)
清《紫檀螺鈿邊琺瑯花鳥掛屏》一對:高88公分,寬59.5公分。掛屏為一對,均為呈長方形,紫檀嵌螺鈿製折枝花卉紋框邊。掛屏均為嵌琺瑯花鳥圖案,其一為一畫眉鳥站於牡丹花之上,欲啄食高處的天竹果實;其二則描繪一畫眉鳥站於白色花枝之上。 (劉曉晨提供)
◇樂器
瀋陽故宮現藏樂器,均為清入關後歷代皇帝東巡盛京時所用,包括演奏清代典制音樂中的丹陛大樂、中和韶樂、鹵簿樂及薩滿祭祀樂所使用的樂器,其中既有漢族王朝的典制樂器,也有滿族特色的宮廷用品,如金漆龍首笛、紅漆描金塤、彩漆瑟、黑漆七弦琴、羊皮彩漆手鼓、金漆彩繪柷、清金漆彩繪描金搏柎、黑漆畫角等,反映了清代音樂的發展歷史。
清《金漆龍頭笛》:全長74公分。此件文物為瀋陽故宮原藏清宮廷專用吹奏樂器。竹、木、漆製成。總體呈長笛形狀,前部雕有昂首龍頭,尾部雕有蜷曲龍尾。通體遍塗深色金漆,外以淺色金漆描繪纏枝蓮圖案。笛身十八箍、十孔,前部有一孔,為吹孔,稍後有一孔,後有五孔,再後有兩孔。底部另有兩孔,繫一條編花五彩流蘇。 (劉曉晨提供)
清《乾隆八年款朱漆描金雲龍紋排簫》:高34.4公分。此件文物為清朝宮廷專用吹奏樂器,總體呈獸腿開叉之勢,通體髹以朱紅漆,大部分為木雕製成,兩腿下部雕成雲頭形狀;表面均以金漆描繪二龍戲珠、浮雲、火焰圖案,在正面火焰珠位置繪長條方池,內金漆楷書「乾隆八年製」款;上部安有單排16根竹管,用於吹奏之用,管正面各楷書該管律名,從左至右依次為:「倍夷則」、「倍無射」、「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大呂」、「倍應鐘」、「倍南呂」;排簫底部繫有一條五彩流蘇。此排簫是瀋陽故宮原藏清中期遺物,為頗具代表性的宮廷樂器。 (劉曉晨提供)
註釋:
註1:河姆渡遺址考古隊《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掘的主要收穫》,《文物》1980年5期。
註2:曹金柱《中國生漆經營史初探》,《中國生漆》1982.2(增刊),頁33-41。
註3:將金、銀紋飾用膠漆平黏於素胎上,空白處填漆,再加以細磨,使黏上的花紋與漆面平齊,叫平脫。此技法由於過於奢靡,官方多次禁造。
註4:劉若愚《酌中志二》卷16,見《內府衙門職掌.叢書集成初編》,《文物》1980年5期。
本文摘錄自〈千文萬華,溢彩流光:淺說瀋陽故宮藏清宮漆器〉,刊載於《典藏古美術》第328期。
劉曉晨( 13篇 )

瀋陽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