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扭蛋裡的藝術史:經典扭蛋「什麼都不思考的人」與羅丹的未竟之作

扭蛋裡的藝術史:經典扭蛋「什麼都不思考的人」與羅丹的未竟之作

《沉思者》本來不是獨立的作品,其實它是來自羅丹《地獄之門》的一部分。羅丹在1880年接受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Paris)一個規模宏大的委託,製作博物館的入口雕塑。
經典扭蛋「考えない人」(台灣多翻譯為「不沉思者」或「什麼都不思考的人」)自2013年發售以來,至今仍是讓人津津樂道的扭蛋之一,六款扭蛋呈現各種人人不經思考便能大笑的奇特動作,例如以奇怪的滾筒按摩姿勢睡覺;莫名地把岩石當作跳箱;甚至是頭下腳上的插入岩石中,不經思考的腦袋似乎也和石頭融為一體了。
扭蛋裡的藝術史:經典扭蛋「什麼都不思考的人」與羅丹的未竟之作
「什麼都不思考就張開雙腿的人」(考えないで開脚する人)扭蛋公仔。(圖片源自TAKARATOMY A.R.T.S網站)
「什麼都不思考就把頭塞進去的人」(考えなさすぎて刺さる人)扭蛋公仔。 (圖片源自TAKARATOMY A.R.T.S網站)
這套扭蛋的致敬對象源自於19世紀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沉思者》(The Thinker),由於雕塑可翻模的特質,使《沉思者》在世界各地出沒廣泛(?),可說是舉世聞名、四海皆知的重要雕塑。不但在羅丹墓前有一座,法國、德國、丹麥、瑞典、美國、日本等國皆有翻模雕塑,在臺灣也有三件,分別收藏在奇美博物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以及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沉思者》雕塑。(©國立清華大學校友服務中心)
落榜生羅丹
1840年,羅丹出生在巴黎的一個窮人家庭,14歲進入了皇家繪畫學校學習,17歲在老師的鼓勵之下報考巴黎美術學院,然而前後參加三次考試都名落孫山,迫於生計,羅丹前後輾轉到幾個雕塑工作室,其中最出名的是卡埃里.貝勒茲(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工作室。卡埃里.貝勒茲是一個翻模高手,對市場也極具敏銳度,總是能發掘出迎合一般大眾喜愛的雕塑風格,羅丹在這裡一邊賺錢,一邊發展自身風格,同時也學習到,一件作品在稍作變化之下,即可延伸成更多新作品。
1875年羅丹的成名作《青銅時代》(The Age of Bronze)誕生了,然而當時評價不佳,因為過於逼真,藝文評論紛紛質疑這件作品並非雕塑,而是直接由真人所翻模而成。這件事情重挫羅丹聲譽,也成為他之後在創作「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時,負氣地說出:「我會做出大量的小像,這樣就不會有人說他們是從真人身上直接翻模而成的了。」(註1)
羅丹《青銅時代》於柏林展出的照片。(©維基百科)
羅丹《地獄之門》,蘇黎世美術館收藏之現況。(©維基百科)
沉思者》與爛尾作《地獄之門》?
沉思者》本來不是獨立的作品,其實它是來自羅丹《地獄之門》的一部分。羅丹在1880年接受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Paris)一個規模宏大的委託,製作博物館的入口雕塑。《地獄之門》靈感來自但丁《神曲》,在一座雄偉的大門放上許多高浮雕、淺浮雕和圓雕人像。為此,羅丹製作了不下200件小型人物雕塑,《沉思者》便是坐落於大門正上方的圓雕,它是詩人但丁的塑像,正俯瞰著大門上苦難的深淵──無數痛苦地扭動身體的人像,似乎在思索著詩句。
Abandon all hope, those who enter here.  —Inferno by Dante(放棄一切希望吧,進入這裡(地獄)的人。)
扭蛋裡的藝術史:經典扭蛋「什麼都不思考的人」與羅丹的未竟之作
不過,羅丹一開始想放入的雕像太多了,但每件人像皆充滿情感與強烈動勢,雕塑形式過於多樣,拖累羅丹統合地獄之門的雕塑整體性。羅丹琢磨了超過30年,直至死前仍沒有完成這件作品。在羅丹生前,它僅在1900年的萬國博覽會上展過石膏模型,當時羅丹在模型上放棄了幾乎所有的圓雕和許多人物。地獄之門的最後定型,是由巴黎羅丹博物館(Rodin Museum)第一任館長雷儂斯.貝內迪(Léonce Bénédite)決定。地獄之門複雜的布局,連藝術家本身都難以掌握,更為這件偉大的作品增添幾許殘缺的神祕感。
《地獄之門》草圖。(翻攝自Helene Pinet原作,周克希翻譯《羅丹:激情的形體思想家》,台北:時報文化,1994,36頁)
《地獄之門》黏土雛形。(翻攝自Helene Pinet原作,周克希翻譯《羅丹:激情的形體思想家》,台北:時報文化,1994,37頁)
複製、複製再複製,《沉思者》大軍們
除了《沉思者》源自於《地獄之門》外,還有許多羅丹代表作的雛型也是從中脫穎而出。例如知名的《吻》(The kiss),擁抱交頸,似要接吻卻沒有真的接觸在一起,雕塑姿勢是來自《地獄之門》右下角的淺浮雕。其他知名作品還有《三個亡靈》(The Three Shades),站立於《地獄之門》的正中門上,以及《烏哥利諾和他的兒子們》(Ugolino and his sons),位於左扇大門下部位置。
羅丹《吻》,丹麥哥本哈根Ny Carlsberg Glyptotek收藏。(©維基百科)
扭蛋裡的藝術史:經典扭蛋「什麼都不思考的人」與羅丹的未竟之作
羅丹《烏哥利諾和他的兒子們》,羅丹博物館藏。(©維基百科)
烏哥利諾和他的兒子們之局部。(圖片取自Web Gallery of ART網站)
羅丹去世前將其雕塑原作及其智慧財產權全數捐給法國政府,由政府制定法案,授權有限的翻模數量。「沉思者」在1880年已被製作成獨立作品,之後陸續共製作大、中、小三種尺寸,共五具石膏原模,前四具由羅丹本人和羅丹博物館授權翻製21件,分佈在世界各國,第五具模子委託Valsuani鑄造廠製作大紀念碑型的沉思者,授權25件。
羅丹的雕塑從19世紀被翻模到21世紀,除了正版授權翻模雕塑外,不斷有創作者以此為靈感在作品中向羅丹致敬,不過對於每天接收大量資訊衝擊的城市居民而言,沉思似乎不是個令人嚮往的狀態,可能正如模型製作者「パンダの穴」(熊貓之穴)的命名,當個什麼都不思考的人,更能引起當代芸芸眾生共鳴吧!
 
註1:裘蒂絲.克萊代爾編著;遲軻、胡震、陳儒斌譯《羅丹筆記》,成都 : 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頁184。
陳羋重( 1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