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為何聖武天皇遺物要放在東大寺:正倉院文物背後的小故事

為何聖武天皇遺物要放在東大寺:正倉院文物背後的小故事

但當時奈良朝廷所在的平城京遍布許多寺院,它們規模勢力都不亞於東大寺,何以光明皇太后卻只把聖武天皇的遺物供養到東大寺?
今年日本為了慶祝新天皇登基,宮內廳特地在東京舉辦了盛大的正倉院特展,但在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正倉院展的傳統並沒有因此中斷,仍在既定的期程舉行,於是乎今年就出現了日本東西兩地均有正倉院展的盛況,規模可謂空前。
為了配合改元登基,此次在奈良舉行的正倉院展,特別以天平年間(729-749)的皇室生活作為主調,向世人展示1300年前日本宮廷的優雅生活。日本奈良時代的天平時期,一般以佛教藝術最為人所知,有著名的東大寺、唐招提寺、藥師寺等當時所建立的寺院。迄今奈良仍留存當時的建築,如正倉院的建築體本身即是東大寺建築中少數保留迄今的珍貴遺例。而佛教造像上,如唐招提寺的盧舍那佛坐像、鑑真和尚御影像,東大寺法華堂的不空羂索觀音像,以及興福寺極為著名的阿修羅像等,都是天平美術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目前正倉院收藏的文物當中,最初的一批即是光明皇太后(701-760)奉獻聖武天皇(701-756)的生前遺物,使我們得以一窺當時宮廷生活的樣貌。即便部分物品或多或少因戰亂或時間悠久而損壞消失,但迄今留存的文物當中,仍可以讓我們回想當時在宮廷裡的人,是如何生活、如何使用這些物品。
奈良重要寺院之一的法隆寺。(攝影:王怡文)
今天我們將正倉院視為專有名詞來看待,但其實在八世紀的日本,「正倉」一詞指的就是今日的倉庫。當時奈良朝廷學習唐代的典章制度,仿效唐代的中央集權和官僚系統,學者稱之為「律令體制」。而為了要落實體制,就需要相應的徵稅制度來維繫政府運作。古代的稅其實應該稱「租」,也就是稻米、布匹等實物,因此在中央與地方的官署機構,都設置了「正倉」來儲放這些徵收的物資。除了官署之外,國家敕建的寺院都設置「正倉」,除了置放收來的租稅之外,也會儲存佛教儀式時會使用的物品,以及地位崇高的人物所供養的物品。時至今日,宮殿、官署,乃至於當時大部分寺院的正倉都已經不存,唯獨東大寺的正倉奇蹟般地留到今日,因此「正倉院」如今成為專有名詞,裡面所收藏的文物,便是我們今日所謂的「正倉院寶物」。
江戶時代天保十五年(1844)〈和州奈良之圖〉,此為當時流行的觀光地圖,列出奈良一帶重要寺院。(圖片來源:UBC Library)
但當時奈良朝廷所在的平城京遍布許多寺院,它們規模勢力都不亞於東大寺,何以光明皇太后卻只把聖武天皇的遺物供養到東大寺?因為東大寺的起建,是由聖武天皇所一手促成。東大寺起建於一個混亂的年代,當時奈良朝廷想要效仿唐朝實行中央集權,但各地方的豪族勢力仍然強大,因此聖武天皇執政期間,國內的情勢相當不穩定,再加上唯一的皇子出生不久便夭折,天皇家失去傳繼的香火,外加光明皇后的娘家又有數名手握實權的人亡故,更使得各地的豪族虎視眈眈。在此情況下,印度僧人菩提僊那、安南僧人佛哲、唐朝僧人道璿來到日本,帶來華嚴思想。天皇在聽經之後,發「菩薩大願」,要造華嚴經的教主盧舍那大佛。雖然其間幾經波折,但最終於天平十七年(745)開始建寺,並於天平十九年(747)開始鑄佛。可以說,東大寺是聖武天皇在位期間最重要的一項工程。在信仰上,天皇希望藉由盧舍那大佛的威力來鎮護國內的和平;而就政治的眼光來看,天皇傾全國之力來建造舉世無匹的大佛,也可反映出奈良朝廷對地方的掌控能力,用以嚇阻蠢蠢欲動的豪族勢力。
東大寺。(攝影:王怡文)
天平勝寶四年(752),雖然大佛並沒有完全完工,但當時已經生病的聖武天皇唯恐撐不到大佛落成,所以提前舉辦規模盛大的開眼儀式。當時已經退位的聖武天皇、光明皇后,與繼任的女帝孝謙天皇(718-770)連同文武百官前來參與。隔兩年,鑑真和尚來日,應聖武天皇之請,擔任東大寺的僧綱(官派的寺院住持),並由鑑真向皇室貴族授菩薩戒,在寺內建立戒壇,東大寺作為皇室寺院的角色更顯明確。
奈良時代〈東大寺盧舍那佛坐像〉,日本國寶,東大寺大佛殿藏。(攝影:王怡文)
所以天皇崩殂之後,光明皇后才會將其身前的遺物供養到東大寺。如第一回獻物清單《國家珍寶帳》中,光明皇后所提到「國家珍寶,種種翫好,及御帶、牙笏、弓箭、刀劍,兼書法、樂器等入東大寺…」,共有600多件。後來又陸續供養數次,除了聖武天皇的遺物或皇宮中的物品,也包含如開眼法會時所使用的法器與身裝,皇后父親的遺物等,以及天曆四年(950)將羂索院(編按:即今日東大寺法華堂)倉庫中的物品一併收到正倉院,成為今日所見正倉院寶物的主要內容。
李孟學(Li Meng-Hsueh)( 91篇 )

目前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