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過後,空氣中頓時難掩拗人的溽熱,春天特有的潮濕,讓呼吸都顯得侷促了起來。在這樣的時節,典藏編輯部受邀前往某企業家新整理的私人展間拜訪。因為先生無意透露姓名,我們姑且以數學中代稱未知的X,稱其為X先生。
X先生的「家」位於交通便利的大道旁,然而喧鬧的馬路一轉彎便進入僻靜的巷弄,乾淨簡練的建築線條訴說了大廈內外一貫的典雅低調。隨著寬闊的弧形車道旋轉而下,竟見到和煦的日光依次照亮每一層車庫,原來建物主人捨棄了更多「務實」的空間,將中軸線直接造成一個由白色柵欄圍繞而成的天井。柔和的自然光、徐徐的微風,不但讓車庫沒有一般停車場令人窒息的空氣,反而在這潮濕的午後多了分颯然的適意。燈光略為昏暗的轉角處,是供司機稍事休憩的空間,沙發旁一面由青綠苔蘚構築的柔軟綠牆,瞬間讓整個水泥空間多了幾許自然的鮮活氣息。所謂觀其書,知其人,看一個人的書架,便可了解一個人的性格,但或許看一個人蓋的房子、選擇的居住空間,更可了解那隱而不顯,對人、對事的態度吧。(其後在X先生的介紹下,才知道該棟房子造價最驚人的地方,恐怕是在外觀看不到的避震系統上。)
X夫婦的收藏室。(攝影/林亞偉)
與自己對話的收藏
X先生將新房舍改造成一個專屬個人的展覽空間,藉著展覽與三五好友分享收藏的喜悅。說到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空間?夫人說,其實每件買回來的作品都是真心喜歡,但往往總是直接送進倉庫,沒機會好好欣賞。因此這次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專屬看畫的空間。從空間的使用與佈置,不難理解這真的是一個專供個人與作品靜靜對話的空間。房子的大半都讓予了作品展示,還規劃了可因應不同需求而調整布局的展架系統。甚至一旁的小起居空間在原先的規劃中,則只放了一張圓桌與兩張沙發餐椅,那是專為夫妻兩人而設的。也因此,我們的到來,先生與夫人不得不為我們加入顯然不成套的座椅。
X先生將新房舍改造成一個專屬個人的展覽空間,藉著展覽與三五好友分享收藏的喜悅。說到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空間?夫人說,其實每件買回來的作品都是真心喜歡,但往往總是直接送進倉庫,沒機會好好欣賞。因此這次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專屬看畫的空間。從空間的使用與佈置,不難理解這真的是一個專供個人與作品靜靜對話的空間。房子的大半都讓予了作品展示,還規劃了可因應不同需求而調整布局的展架系統。甚至一旁的小起居空間在原先的規劃中,則只放了一張圓桌與兩張沙發餐椅,那是專為夫妻兩人而設的。也因此,我們的到來,先生與夫人不得不為我們加入顯然不成套的座椅。
新空間的「首展」是陳澄波、梅原龍三郎、陳蔭羆、朱沅芷四人的油畫。先生說,自己是出於直覺,覺得他們應該可以對話而將他們放在一起。事實上,先生也常在自己住家「策展」,覺得這件作品應該可與某位藝術家的作品對話,便將兩件作品放在一塊,隔段時間則又想起或許也可以和另一件說說話。近來為了能更無礙地欣賞作品,特別將作品的保護罩全部換成不反光壓克力板。少了不必要的倒影的干擾,每件作品的細節也更明顯、突出了,因此,當面對作品時,也更像是與老朋友再次相遇與認識。
或許是出於建築專業的背景,或許是超過30年的收藏經驗,若細究這「直覺」,便不難理解,它們在色調、筆觸、結構、空間布局,乃至於對人物既抽象又寫實的描摹方式,確有遙相對話之處。陳澄波毛筆式撇捺的長筆觸、朱沅芷細密排列的短促線條、到陳蔭羆堆疊的色塊……,那說不出卻又熟悉的東方氣質,牽引並連結了這些藝術家。收藏家的「直覺」,彷彿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決斷兩秒間》歷經一萬個小時淬煉後的認知精華,在這張細膩精緻的感覺系譜上,牽引其中的是生命深深處,那看不見的文化記憶。由是,夫人說想嘗試規劃一檔展覽,關於吳大羽和他的弟子們。
原於國美館「崔旴嵐:靈魂機械鍊金術」中展出的作品,也成為X夫婦的收藏。(攝影/林亞偉)
一切從真心開始
直覺有時候還包含著深層的情感。或許牆上那一朵乍放乍合的機械裝置,讓收藏家口中所謂的真心,有了一個可以對觀的例證。這件原於國美館「崔旴嵐:靈魂機械鍊金術」展出的作品,從正面看來,似乎只是蜿蜒纏繞的花莖枝椏,然而一旦轉向側邊,便可乍然看見那些花莖枝椏牽連出的台灣地圖。從陳澄波、朱沅芷、陳蔭羆等人的東方氣息到花莖纏繞的台灣地圖,所謂直覺,包含著文化與土地的記憶,亦即真心。
直覺有時候還包含著深層的情感。或許牆上那一朵乍放乍合的機械裝置,讓收藏家口中所謂的真心,有了一個可以對觀的例證。這件原於國美館「崔旴嵐:靈魂機械鍊金術」展出的作品,從正面看來,似乎只是蜿蜒纏繞的花莖枝椏,然而一旦轉向側邊,便可乍然看見那些花莖枝椏牽連出的台灣地圖。從陳澄波、朱沅芷、陳蔭羆等人的東方氣息到花莖纏繞的台灣地圖,所謂直覺,包含著文化與土地的記憶,亦即真心。
提及為何開始收藏、如何收藏?X先生說:收藏作品我在意的是先要喜歡,而踏入收藏,其實是夫人開啟的契機。30多年前,每每在陪小孩上英文課的空檔,夫人都會去書店消磨等待的時間,看看書、看看喜愛的藝術畫冊,就算當時印刷技術不好,還是可以在結構、配色、主題上看到一些況味;幾個小孩一路陪下來,夫人可謂有10年的時間每週往書店報到。在這不斷看圖、琢磨、研究的過程,以及無意間在畫廊展覽看到華人第一代西畫藝術家的作品,夫人逐漸萌生購藏藝術品的念頭。雖然X先生笑說夫人一張畫比自己一車的鋼筋還要貴!但還是闊氣地提供了一筆預算給夫人,讓她購藏自己喜歡的作品。作品買回後,夫人不藏私地就掛在先生辦公桌的正前方。與畫朝夕相處後,學建築的先生開始從專業人士的角度跟夫人分析:你這作品厲害!它其實是多點透視,有布局、有空間……。漸漸地,X先生也踏入藝術收藏的領域,兩人從趙無極、吳冠中、朱沅芷、常玉等華人藝術家開始,逐步擴展自己收藏的範疇。
X夫婦購藏的朱沅芷的作品。(攝影/朱貽安)
如此的收藏名單在現在看來是「先知」,但早年其實是「寂寞」。在以前輩藝術家收藏為主的年代,總不乏有人說「收這不對」、「這是亂收」……,但也因為始終秉持著「要先有感覺」,讓兩人的收藏方向始終沒有被外人左右的空間。如果與當初購買的價格相較,現在這些名家的作品只能說是天價。但遇到喜歡的作品,只要在能力範圍內,X先生還是會因為喜歡而買下,而不會去計算過往與今日單號價格的差距。「無欲則剛」,或許很適合形容在這更強調獲利率、作品調整(通常是以一件高價作品替換成數件未來可能有潛力的作品)的年代,夫婦兩人不為所動的緣由吧!'
因為從喜歡、有感覺開始,夫婦兩人的收藏譜系裡其實不乏說出來大家都相對陌生的名字,名家的作品也不是照著創作脈絡收,而是選擇自己最有感覺的區段或創作時間,同一系列也只會選擇自己有共鳴的部分,而不會採取全系列收藏的方式。早年兩人雖然也有收藏印象派、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但也因為高品質的作品難覓、情感上也較難產生共鳴,而逐漸出讓手上大部分的西洋畫作。收藏歷程裡,也不乏有人詢問是否願意割愛?但既然每件作品都是真心喜愛而收藏,何須為了一點小緣由便捨棄?因而婉拒對方。
「真心感覺得到」,對夫婦兩人而言,他們是敬重「藝術家」這個頭銜與身分的。作品中是否凝練藝術家個人的思考、踟躇、決斷……乃至於體力、汗水與身體律動,似乎也就隱隱成為兩人與作品對話空間的衡量尺。一旦碰觸到兩人對「藝術家」、「真誠」定義的底線,也就是作品再難與自己產生共鳴的時刻。
收藏作品要行有餘力有閒錢時才購買,這樣便不會有壓力。X先生30多年來始終抱持著如此心情在購藏作品。也因為自己收藏作品是奠基於情感共鳴與文化切入點的角度,約莫10多年前,X先生開始思考,不能讓台灣藝術家消失。這樣的情感連結,讓X先生近10年來在其購畫預算中,總會撥出一定比例用來支持台灣年輕藝術家。雖然他也深知年輕藝術家很有可能過幾年不畫了、退步了、轉向了……,但正因為不希望他們半途而廢,礙於經濟困境而中斷創作生涯,即便了解他們可能未盡成熟、變數不斷,還是希望能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幫一點忙。然而即便是站在贊助、支持的角度,「感受得到創作者的真心」以及「個人有感」,依舊是不變的鐵則。
這樣的心情,或許跟自己白手起家的經歷有關。30出頭創業,談起創業,X先生跟我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說創業前跟創業後你會發現你想的跟實際面對的可能完全不同,除了一個人要當好幾個人用,你還很有可能努力10年賺的都不及你在其它公司上班的薪水。但是如果能堅持下去,持續累積醞釀,最後的成果跟收穫必然成倍數成長。如果說每個藝術家其實都是一個創業者,那麼建立自己創作生涯的過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而我們需要的,或許正是旅程中那不時的一點援助,令我們不至於放棄往下走的勇氣。
X夫婦購藏的陳澄波作品。(攝影/朱貽安)
後記
為了再更了解X夫婦對收藏的想法,數週後我們又拜訪了先生的辦公室。採訪當日,先生特地從家中泡了茶裝在保溫瓶裡,帶到辦公室與我們分享。滑潤、順口的茶湯,在嚥下後於喉間散發一陣甘甜。令人不禁又再度想起X先生一日的行程:清晨4、5點起床,做些簡單的運動後便在書房、客廳裡看看書、讀讀畫,邊吃早餐邊交流夫婦兩人對事物的看法,出門忙碌一天後回到與大師作品相伴的廳房,再次從與珍藏對話的過程中沉澱、歸零。藝術收藏之於生活,或許就像那一口溫潤的茶吧!總是餘韻無窮。
為了再更了解X夫婦對收藏的想法,數週後我們又拜訪了先生的辦公室。採訪當日,先生特地從家中泡了茶裝在保溫瓶裡,帶到辦公室與我們分享。滑潤、順口的茶湯,在嚥下後於喉間散發一陣甘甜。令人不禁又再度想起X先生一日的行程:清晨4、5點起床,做些簡單的運動後便在書房、客廳裡看看書、讀讀畫,邊吃早餐邊交流夫婦兩人對事物的看法,出門忙碌一天後回到與大師作品相伴的廳房,再次從與珍藏對話的過程中沉澱、歸零。藝術收藏之於生活,或許就像那一口溫潤的茶吧!總是餘韻無窮。
加入典藏ARTouch LINE@掌握最即時、深度的藝文內容
>> http://bit.ly/2TErhse
X夫婦的收藏室。(攝影/林亞偉)
朱貽安(Yian Chu)( 131篇 )追蹤作者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