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5年原住民族文化藝術類補助(下)

2015年原住民族文化藝術類補助(下)

陳潔瑤希望讓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成為國外藝術家認識臺灣的第一印象,而非刻板的臺北高樓與都會文化。透過兩位藝術家交叉…
陳潔瑤希望讓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成為國外藝術家認識臺灣的第一印象,而非刻板的臺北高樓與都會文化。透過兩位藝術家交叉拍攝兩地的原住民族部落,藉以尋找、突顯兩地的異同,不管是文化、風土、自然、傳統、農耕等,運用彼此敏銳的感知與眼光,用影像傳達、分享部落傳統文化的價值。兩人用內外觀點,以攝影錄像創作,展現在地原住民創作者對自己部落的詮釋,以及國外受邀藝術家眼中的臺灣部落。
唱!PAIWAN」排灣族跨界音樂會/羽.擊舞藝術
一場用古謠尋根的生命禮讚
透過「唱!PAIWAN」,由耆老口述傳達排灣族古謠生命歷程,將排灣族歌謠與部落孩子連結,再以歌謠結合劇場、舞蹈,呈現出跨界的演出形式。兩場的演出活動,不僅讓部落孩子認識古老傳統之美,同時也學習到文化傳承的意義。
排灣族海童以歌謠回溯自己的族群歷史。
「羽‧擊舞藝術」是來自屏東瑪家涼山村的排灣族創作團體,於2012年成立,以傳承之心,結合新創藝術音樂舞蹈,傳唱家鄉vuvu的歌。自2009年回鄉推動文化復甦傳承計畫服務,逐步帶領部落有心青少年及弱勢的單親孩童,教導排灣族古謠祭儀及打擊教學歌舞演練,並推動部落傳統歌謠採集、音樂人才培訓等活動,讓部落增添多彩多姿的文化藝術氣息,也進而活絡部落文化永續理念。
部落孩子的圓夢計畫
「唱!PAIWAN」跨界音樂會,是以歌謠來回溯排灣族的淵源歷史,從童謠中的自然純真到追求愛戀男女的情歌傳唱,從傳統祭儀古老優美的旋律到生命過程中的禮讚,用歌謠的吟唱來呈現生命在每個階段的成長蛻變。耆老與部落孩子練唱歌謠、排練部落情歌、祭典歌舞為期近?個月,最後在屏東瑪家涼山村部落集會所、三地門禮納里創藝生活空間工坊進行公開展演,讓部落族人與鄰近部落能共同參與。
這次計畫不僅傳達了原住民文化藝術,更重要的,這是屬於部落孩童、青少年的一場圓夢計畫,經由實地排演、真實舞台的臨場演出,讓每位參與者都能了解到自己角色存在的獨特性,以誠摯的音符與肢體舞動撼動人心,舞台上建立起的自信與部族驕傲,將延續到日常中。
 
現代的你?新一代原住民藝術的連結與跨越/哇大創意
原住民族 V.S 當代藝術
由哇大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所策展「現代的你?新一代原住民藝術的連結與跨越」,邀集6位1970年代後出生的藝術家,透過各自擅長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達對環境、社會、文化、部落等議題的深度關注,作品雖跳脫既定的「原住民族藝術」印象,但創作的養分、內涵仍源於土地。從年輕世代的創作中,看見新一代揮灑無限可能的原住民族藝術。
跨越世代 看見年輕Pulima新思維
這次參展的藝術家包括曾獲得2012年南島國際美術獎首獎的林琳、第一次回鄉展出的東華大學教授王昱心,以及多位曾獲得2014 Pulima藝術獎的創作者,其展出的作品雖仍以常見的傳統原住民創作素材如:陶、石、木、貝殼、線材等為主,但形式表現與創意思維卻是跳脫時空。
東冬侯溫作品。
卑南族和西拉雅族身分的王昱心,以純熟的陶藝技法,訴說回到初心、回歸本質的創作,其系列作品之一「文化的種子」,傳達出不管任何種子如果養分充足,一定可以長出自己的樣貌;太魯閣族的東冬‧侯溫認為,現代人不應被樣板文化框限,而是要去實踐、去理解文化內涵,這次透過「織路」的現場表演行為,以模擬織布的經緯線,展現現代原住民青年的各式生活樣態;持續進行織布與書寫創作的賽德克族林介文,將書寫的文字製作成手工書,再將書中內容轉化成裝置藝術展現。
來自卑南族的林琳認為人與環境的關係失衡,試圖以創作尋求內心平靜,找回原始原初的自己;向來關心環境議題的阿美族人伊祐‧噶照,則形容海洋是生命的原初,作品「海洋變奏曲」將傳達海洋被破壞的深刻感受;而同為阿美族人的撒部‧噶照,則擔憂孩子們會逐漸與自己的文化、語言脫節,他透過在土地裡撿拾的古老陶片,連結過去與未來。
2015年原住民族文化藝術類補助
2015年原住民族文化藝術類補助(上)
文/王瑞芬 圖/陳潔瑤、羽‧擊舞藝術、哇大創意提供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為推展原住民族文化藝術, 而設立藝術文化類補助計畫,2015年獲得補助的個人或團體,多屬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創作者,沒有太高的知名度、沒有太多的傳統包袱,卻擁有豐沛無限的創意與能量,同時自覺肩負部落文化的傳承使命,在創作之路勇往直前。 本篇分上、下兩篇介紹,下篇受補助藝術家如下:用畫筆勾勒奇幻想像的屏東排灣族藝術家馬郁芳;以光影書寫南島部落的宜蘭泰雅族影像工作者陳潔瑤;帶領部落孩童進行古謠傳唱的羽‧擊舞藝術。
「Vous êtes qui?(法語)Kuying ga Tayal(泰雅語)」(你是誰?我是泰雅族)攝影創作展/宜蘭泰雅族影像創作者陳潔瑤x新喀里多尼亞藝術家Thierry MANGIN
南島部落的來自宜蘭南澳泰雅族的陳潔瑤,長期致力於部落視覺影像文化,並積極與國際接軌,2015年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的殊榮。2012年陳潔瑤因拍攝紀錄片而有機會到訪法屬新喀里多尼亞,認識當地原住民卡納克文化(Kanak),因與臺灣原住民族同屬南島語族後代,也與臺灣原住民族同樣在當代面臨文化傳承與殖民強權壓迫的處境,而吸引她深入部落交流並進行拍攝,同時也結識當地藝術家Thierry MANGIN,雙方約定要以創作來探索兩島的生活與文化。
以光影書寫異地 尋訪故鄉的影子
這次計畫由陳潔瑤邀請Thierry MANGIN來到宜蘭南澳的金岳部落,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駐地生活創作,以部落族人的常民生活為拍攝主題,詮釋兩人眼中的部落生活。期間除了共同參與社區生活與活動外,也安排拜訪泰雅族南湖大山學區部落學校,帶領年輕人進行繪畫創作,並參與部落青年傳統課程等,Thierry MANGIN以他擅長觀察青少年與年輕人的視角,對部落生活點滴進行影像紀錄。 
陳潔瑤與Thierry MANGIN以不同觀點交流彼此對部落的印象。
原視界IPCF雙月刊( 2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