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芬 圖/曾秉芳、查瑪克.巴阿立佑司、馬郁芳提供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為推展原住民族文化藝術, 而設立藝術文化類補助計畫,2015年獲得補助的個人或團體,多屬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創作者,沒有太高的知名度、沒有太多的傳統包袱,卻擁有豐沛無限的創意與能量,同時自覺肩負部落文化的傳承使命,在創作之路勇往直前。
本篇分上、下兩篇介紹,上篇受補助藝術家如下:從事繪畫創作的花蓮阿美族畫家曾秉芳;將流行元素注入古調而持續傳唱的臺東排灣族音樂工作者查瑪克‧巴阿立佑司;用畫筆勾勒奇幻想像的屏東排灣族藝術家馬郁芳。
曾秉芳-植物漫遊(1)
植物慢游/lahok oding曾秉芳
彩繪生命的底蘊 想像無邊際
不同於多數原住民族藝術家,曾秉芳的作品幾乎看不出強烈的原住民元素,而是以抽象化畫風描繪屬於自己的天空。她的作品內容多取材自城市與部落間各種矛盾議題,呈現多種不同跳躍式的樣貌與思考角度。
曾秉芳連續3年獲得原文會補助舉辦個展,2013年以「原來是我-撒拉‧午寧」嶄露頭角,首次創作即獲好評;2014年「14位潛意識朋友」取材自學生時代認識的原住民族朋友,每一幅畫皆代表著對每一族人的記憶與印象;同年並以「I tini!i tira!I cowa?」(在這裡!在那裡!在哪裡?)獲第2屆pulima藝術獎優選,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2015年的「植物慢游」則以故鄉阿美族植物為創作發想,天馬行空般地彩繪記憶中家鄉的風景。
單純揮灑心中的想望
來自花蓮豐濱港口部落,身為阿美族的曾秉芳從未正式拜師學過畫,在即將邁入30歲的人生關卡之際,開始反思尋找生命的價值,毅然辭去醫護的工作,全心投入繪畫世界。累積學生時期熱愛閱讀、大量欣賞各領域展覽的豐沛底蘊,曾秉芳從欣賞到執起畫筆間的摸索全憑一腔強烈熱誠,恣意揮灑出抽象的創作,也細膩地流露出原住民族渾然天成的藝術天分。
曾秉芳的繪畫風格帶有濃烈的現代奇幻色彩,其作品常帶給觀者豐富且多面向的原住民藝術觀感。有別於前兩次個展以「人」為創作發想,此次的「植物慢遊」,以部落裡常見的阿美族植物如:樹豆、龍葵、黃藤、朝天椒等作為基底素材,注入自我的情感描述,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切入,呈現另一種大自然可能的樣貌。色彩瑰麗、大膽抽象的構圖,期望觀者藉由停下腳步看畫的同時,也可以獲得再次思考的時間,並找到心目中真正想見的風景!
查瑪克以古調傳唱文化。
古調在都會漫步 NEXT STEP 我們一起來唱歌吧!lalai/查瑪克‧巴阿立佑司
世代傳唱 接續傳統的美好
延續2012年首張「古調在都會漫步」音樂專輯的風格與製作模式,這次查瑪克選擇在山林部落吟唱、在繁華都會區快閃。讓傳統的古調、母語歌謠藉由流行的包裝,隨著傳唱以各種美麗的姿態與生命力,流傳到永恆。
原住民族沒有文字,而是以傳唱歌謠的方式傳承文化,在耆老們的吟唱中,古老的生活智慧、部落風土習俗,以及過往的記憶一點一滴傳達給後輩子孫,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透過世代接替的傳唱,得以傳續部族的文化。
2012年查瑪克首張個人專輯「古調在都會漫步 Zamake. Dima音樂專輯」,以部落傳統古調融入中文歌詞後重新創作詮釋,注入流行曲風,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原住民青年重新喜歡上部落傳統古調,甚至深入了解古調的意境;另外也讓漢人朋友透過歌曲的演繹,從中明了每首古調的含意。
傳統古調新傳唱
部落古調,對一些現代原住民青年來說,可能是不感興趣、甚至是陌生的音樂。這次查瑪克延續首張專輯的概念,製作兩首歌曲,一首是古調改編,一首是族語創作。實地前往臺東新園部落山上祖靈地進行影像紀錄,並在部落會所與長老們進行音樂故事採集後,邀請金曲獎最佳樂團MATZKA主唱擔任歌曲製作人,以及第3屆「原Bang大賞」冠軍七字輩樂團擔任樂手,集眾人之才華,讓歌曲呈現出豐富的多元樣貌。
首發音樂發表會也選擇在新園部落舉行,活動特別以辦桌聚餐的方式,以改編自排灣族傳統婚禮歌謠「拉伊 lalai」開場,呼應大家一起飲酒作樂、唱歌跳舞、同歡齊樂的意涵。最後樂團與族人們共同大聲吟唱,象徵著未來能一起牽手度過無數困難阻礙,守衛傳統文化!
馬郁芳以石板屋重新解構臺灣第一高樓101。
轉移陣地NO.1-Paiwan 101繪畫創作計畫/Aruwai.Matilin馬郁芳
傳統與奇幻的邊界──建築篇
這是一場繪畫實驗,擷取TAIPEI 101大樓建築體的局部造型,而用各種不同角度的觀看方式來描繪它,並以富有排灣族傳統石板屋的建築美學觀點、圖騰,取代原有建築造型的重要元素,進行重新建構臺灣第一高樓──101。
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代的排灣族人,生活角色常常穿梭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對馬郁芳而言,感受兩種文化與生活並行帶來的令人玩味的矛盾感,反倒是創作靈感與想像力的催化。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科班出身的她,2009年開始回鄉創作,2011年開始以「摩登原始人」為主題,創作一連串詼諧寓意深邃的系列作品,在身穿傳統服飾的主角中加入麥當勞、高跟鞋、飛機等現代元素,突顯當代原住民社會也面臨的衝擊,其作品還獲高雄美術館典藏。2014年則以「一個人一個世界」入選南島國際美術獎。
當排灣族圖騰登上101高樓
「如果101是用石板蓋的呢?」這是來自屏東三地門排灣族的馬郁芳,注視著臺北101大樓的突發奇想!臺灣知名超高的101大樓,其鋼骨結構、玻璃帷幕、如意象徵與古代銅幣⋯⋯等充滿中國風味的造型元素,在她腦海的幻想中重新解構,全然變身為石板塊、砌石牆、門楣、祖靈柱等充滿排灣意象的建築語彙,運用排灣族對於石板屋的建築概念與美學思維,重新內化於視覺上的重組、再現。對馬郁芳來說,靈感閃過腦海的那一刻,無疑是一場令人驚喜的奇幻建築之旅。
延續前作「摩登原始人」系列的作畫概念,這次創作計畫將奇幻發想從人物轉移至建築與環境,這也是馬郁芳對都市的一種遙想。都市與部落,有各自既定的模樣,各自為陣。重新解構既有的秩序,在畫布中將所有元素跨時空、跨地域連結,激盪出傳統在當代既衝突又和諧的視覺饗宴。
2015年原住民族文化藝術類補助
Tags
原視界IPCF雙月刊( 24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