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獎,建立科技與藝術的互動平臺

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獎,建立科技與藝術的互動平臺

第二屆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展於今(2020)年12月5日開展,並且頒發金獎、典藏獎給21位青年藝術家。張惠菱《好像熟悉、好像了解、卻又好像不是這樣—其四》作品獲得今年的金獎頭銜。

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活動目前已連續舉辦二年,吸引全臺各地的學子及年輕藝術家參與,第二屆的徵選作品質量及完整度優於2019年的第一屆徵件成績。在「以人為本、價值共創」的理念下,高雄科技大學不受疫情的影響,持續為青年藝術家提供舞台、爲南部藝術環境引進新作品。校長楊慶煜為併校後的高科大,賦予相當前衛的高等教育期許,在札實的專業訓練之餘,對於校園人文藝術活動的舉辦更投入大量資源,並且引進捐款支持各項硬體空間的整建,目標為北高雄提供優質演出場地,帶入更多優質節目以饗師生。此外,高科大利用今年三週年校慶將野餐活動納入系列慶祝節目當中,呼應2019年第一屆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金獎作品巫宇庭《野餐》的主題,為觀眾及藝術的互動作出充滿創意的示範,以親民的形式在學生生活中實踐美學教育。

「2020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展」入口。(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第二屆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展由張惠菱(中)作品《好像熟悉、好像了解、卻又好像不是這樣—其四》榮獲金獎。(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藝術想像力的雙向實踐

在疫情挑戰過程中,楊慶煜對於「科技與生活」、「人文涵養對美學教育」的互動關係,也有一番省思,楊慶煜例舉傑出校友盈正豫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文,長期獨家贊助高科大藝術活動,他表示人文涵養對提升個人視野和同理心,是有高度關聯的,並且強調,無形的軟實力不會在單一考驗中成為關鍵性突破因素,但會在長期的各種表現中堆疊出豐厚的滋味與魅力,陪伴年輕人展現個人特質及美感。楊慶煜進一步指出:「藝術的想像是雙重的,第一層的想像是創作、第二層的想像是觀看。為延續沙龍的概念,高科大的藝文中心將是學子們溝通討論、培養創意的好地方,也因此認為在藝文中心的展示作品應以年輕的藝術創作為出發,除了讓校內同學看見美感,亦成為青年藝術家的舞台。透過一系列的藝文活動和典藏展覽,培養同學們通識博雅的能力、增進符號溝通及意象感知的軟實力,同學們可以從喜歡的過程去體悟。」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由於高科大重視表達的開放性及創意,在典藏徵選上「不分類」成為高科大青藝獎最大的特色,不限規格與媒材、執行匿名評審的審選機制,為青年藝術家保留最大的創作自由度。事實上,投稿作品可以發現年輕世代的創作轉向非常入世的生活與所處時空的反射。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傑出校友盈正豫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文,長期獨家贊助高科大藝術活動。(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多元的語彙造就青年新世代

第二屆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展於今(2020)年12月5日開展,並且頒發金獎、典藏獎給21位青年藝術家。張惠菱《好像熟悉、好像了解、卻又好像不是這樣—其四》作品獲得今年的金獎頭銜,其使用膠彩描繪彰師大的宿舍場景,營造空間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感,刻意保留輪廓線創造空間的語言,並運用顏色提升整體的溫度,將富含東方特質的膠彩做了非常現代性的表現,在技法與畫面構成都令人耳目一新。而典藏獎作品共20件,形式豐富,有如王昱喬回憶童年的木雕作品《從前從前》、洪鈞元挖掘家族回憶之錄像作品《我與母親的民國六十四年》、張家瑜細膩觀察房間一隅之膠彩作品《命運的疊印-岸》、呂庭萱受脊椎側彎之苦反思命運造人的版畫作品《生產線》及彭光維穿梭山河的油彩作品《山河日常》,多元媒材和多元的形式展現了青年藝術家強大的生命力,從個體的生命體驗切入,表達對社會和生活的觀察及想像。評審團代表高實珩教授是臺南大學博物館館長,她表示:「從連續兩年的徵件活動可以發現,今年的作品表現優異且豐富,細膩且繁複的作品件數增多」。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之下,高實珩發覺青年藝術家們擅用多元的語彙來敘事,深刻傳達自我的故事,但同時也可見青年藝術家們的偏執情境。

第二屆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展金獎作品張惠菱《好像熟悉、好像了解、卻又好像不是這樣—其四》。(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彭光維的油彩作品《山河日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高科大校長楊慶煜強調,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活動將會長久持續舉辦,落實藝術在日常教育環境中。創作是現實世界的另一面窗,科技與藝術兩者的共同語言即是人性與生活。

張家瑜膠彩作品《命運的疊印-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呂庭萱《生產線》。(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提供)

2020高科大青年藝術家典藏展

時間:2020.12.05-2021.01.08
地點:高科大建工校區藝文中心

蔡舒帆(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