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詔藝之眼】2021 ART TAIPEI展後觀察-幾個重大變化

【詔藝之眼】2021 ART TAIPEI展後觀察-幾個重大變化

Notes on a Few Major Changes Observed in ART TAIPEI 2021

當然,收藏家在藝術市場「逐利」的本質和「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收藏觀念在短期內都不容易受到大幅度撼動,但這樣的收藏方向的轉變,是否將逐漸改變台灣藝術家和藝術市場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且又將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都會是一個值得繼續關注的議題。

在經歷新冠疫情一再變化的衝擊下,於台北世貿一館舉辦的2021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下稱台北藝博)幸運地順利在10月25日拉下帷幕。今年匯集了共124家展商,包括92家本地畫廊(遠超過先前約70家),以及來自9個國家,32個國外畫廊所帶來的作品。

與去年相較,此屆台北藝博整體來說買氣依然暢旺,甚至過之,新生代收藏家的人數亦逐年提高,且持續增長中。據台北藝博所公布的官方資訊,除了大會票券銷售5日總計成長65%外,VIP日入場人數較往年增加65%,畫廊與藝術家普遍認為今年的交易情況較往年都更加熱絡。另據大會統計,所蒐集到的70個有效樣本資料中,其中28家畫廊表示接觸到超過50%的新藏家,這個比例對相對大型博覽會而言,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而這樣的結果,或許與近年來以新興藏家為主所帶動的收藏風氣有關。 本屆藝博會觀展人潮洶湧,除了VIP當日中午12時意外爆出大量大排長龍進場人潮外,另外也出現非假日期間(週五及週一最終日)依舊吸引了爆棚人潮進場的罕見情況。一般年輕族群(不包含少數例外)因為能夠收藏的價位相較於資深收藏家低很多,有相同能力負擔該售價的競爭者自然較多,且年輕族群決定購藏的時間普遍比較快,從而購藏作品時的決定就得果斷,這就和先前商家常認為台灣收藏家考慮時間比較長的情況有所不同。

台北藝博VIP首日入口處擠滿等候進場人潮。(攝影/詔藝)

對於本屆藝博會的相關報導與評論文章已經不少,然觀察本屆藝博會,本文依舊發現幾個可能的趨勢與發展中的現象:

一、台灣新銳藝術家逐漸與國際舞台接軌:

在台灣,約自2017年底、2018年初前後,「臉書」(近日已改名為Meta Platforms, Inc)旗下的Instagram成為24歲以上40歲以下的社群網路使用者瀏覽時間「次多」的社群媒體,並加速了以視覺圖像為主要導向的「閱讀」方式,同時也成為一股難以逆轉的趨勢。社群媒體運用AI推播使用者偏好的內容,在長期的薰陶渲染下,使得台灣年輕一代創作者的風格越來越趨於西方審美導向。透過Instagram及Youtube這類社群媒體,本地藝術家得以同步獲得追蹤中全球各地藝術家最新的作品資訊和圖檔,完全打破過去創作上帶有過重地域性情懷的傾向,創作上可以比較學習的對象大為寬廣,也更能抓到市場中收藏者的口味。姑不論產生前述現象的優劣,就實證而言,審美觀扁平化的影響下,也造成本地創作者產出更多相對來說較具有國際觀的新生代收藏者共鳴的作品。

二、年輕收藏家偏好的轉移:

據不少新生代收藏者和畫廊業者表示,近幾年來,很可能是經過「潮(流)藝術」(Urban Art, Street Art)在視覺上的洗禮,相對於複雜細緻的具象作品,收藏者更偏好在視覺上較輕鬆、直接且「容易懂」,線條簡單的作品。在這樣的前提下,台灣新生代藝術家的創作逐漸跳脫前輩藝術家們過去的窠臼:「畫的越詳盡或是越複雜,才算是真的藝術」,作品會更接近新生代收藏家的審美觀;再者,這些作品的價位也親民,在這幾屆的台北藝博中,都成為相當容易下手收藏的標的。這樣的結果,可以從近兩三年中常常是銷售人氣王的幾家年輕畫廊,如333畫廊、Dopeness Art Lab、丁丁藝術空間、大雋藝術等,所推出的暢銷作品中歸納出這樣的結論。

在台北藝博中的Dopeness Art Lab展區。(攝影/詔藝)

舉例而言,本屆來自東京的小暮畫廊(Gallery Kogure)所帶來的日本藝術家橋爪悠也(Yuya Hashizume),其概念似模仿自近幾個月火紅的NFT「頭像類」(PFP, profile picture)作品,即人物的基本臉部形象固定,僅換髮型、膚色、配件、穿著、背景色等,在同一系列作品中的各作品有著高度相似性,但因辨識度極高,深受「投資型藏家」的喜愛,於藝博會第一天就銷售近8成。晚到的收藏者若挑不到自己心儀的特定作品,都還須另外下單,等待展會結束數週後,才能另外安排寄送。

小暮畫廊於台北藝博現場,銷售人員包裝橋爪悠也所剩不多的作品。(攝影/詔藝)

三、 台灣新銳藝術創作者與收藏群體間的正向循環:

藝術界中一直有個說法,台灣收藏群體在人口「比例上」已經名列世界前茅,甚至有文章指出是世界第一(註:曾看過外文媒體指出冠軍為比利時)。但無論台灣是否為冠軍,都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收藏風氣盛行。據部分台灣新生代創作者表示,這幾年來台灣的創作環境日趨成熟且朝著正向發展,整體市場提供了創作者相對國外而言較為穩定的養分,並有越來越多藝術家抱持進軍國際市場的野心,同時也不斷地力求實踐。在此前提之下,過去台灣收藏者不太買台灣創作者作品的現象逐漸有所變化,越來越多本地收藏家願意支持台灣創作者的作品,包括許多可能正在國外留學或生活在國外的台灣創作者。

當然,收藏家在藝術市場「逐利」的本質和「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收藏觀念在短期內都不容易受到大幅度撼動,但這樣的收藏方向的轉變,是否將逐漸改變台灣藝術家和藝術市場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且又將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都會是一個值得繼續關注的議題。

台灣藝術家陳柏豪作品。(攝影/詔藝)

四、 本地畫廊因收藏群體改變而願意引進更多的新銳藝術家:

台北藝博在三、四年前的媒體觀察文中,常被形容作品偏好過於傳統取向而有些過氣,一線畫廊和以下的其他畫廊在業績上往往天差地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一線畫廊多將注意力放在是否有所謂「重要收藏家」(如收藏趙無極、常玉等級的畫作)進場購藏。

但這幾年來,由於新生代藏家陸續高調進場,收藏習慣也和過去世代的藏家不同,樂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盡入囊中的戰利品;再加上現在新生代藏家往往採取「少量多餐」(即單品價位可能不高,在2、3萬美元以下,但在同一藝博會中購藏多件)的方式購買。在新生代藏家陸續進場的情況下,小蝦米所累積的總量體也逐漸可和大鯨魚媲美,使得這兩三屆台北藝博的銷售狀況,愈發強勁。

另外,今年起最大的變化可以說是,新生代收藏家或許受到加密藝術圈「貨幣使用習慣」的影響(主要為以太幣為主的計價模式,因匯率波動大且頻繁,溝通貨幣單位時不會再兌換為美元),已經開始使用以台幣以外貨幣(日幣及美元為主)作為計價單位,並以此單位與同儕溝通,且有越來越多業者以外幣做為統一報價方式,這在過去台北藝博中的交易中並非常見的現象。

日本畫廊秋華洞展位一景。(攝影/詔藝)

五、虛擬藝術品在實體藝術展中銷售尚不容易:

本屆台北藝博首次引進今年初開始大爆發的NFT藝術品項。雖然有NFT策展單位在各大媒體曝光中表示台北藝博為該單位之「合作夥伴」,但實際上參與單位(畫廊)僅有三家,包括采泥藝術、首都藝術中心及朝代畫廊,參與藝術家包括吳怡蒨、周慶輝、林餘慶及魏杏諭、徐畢華、鄧卜君與霍剛等。但是,據了解最終於展會期間售出的NFT作品的總數屈指可數。與外界推估展場內的總成交額約略在6億5千萬上下的數字相較,前述NFT類作品銷售額等於只是鳳毛麟角,因此這類品項的市場顯然還有很大成長的空間。這或許肇因於實體藝術與虛擬藝術收藏家的習慣、價值觀和認知天差地遠,NFT藝術品市場在台灣的收藏圈中尚需更大的力道去推廣。

EchoX虛擬策展空間圖示。(擷取自EchoX官網

六、台北藝博的銷售是否將吸引更多國際畫廊進駐?

這個問題的答案,國際畫廊從業人員與國際拍賣公司專家們各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台北藝博因為偏向傳統的「會員制」,缺乏一套「具公信力且已經建立起口碑」的審查機制,因此對於國際名牌畫廊(指那些常年得以經過審查進入如巴塞爾藝術展、斐列茲藝術展等的畫廊而言)的吸引力並不足夠;但亦有認為,藝博會到最後都是在商言商,對於畫廊而言,銷售才是主要目的。

台北藝博近在這兩三年間所建立起的紮實購買力,只要國際畫廊帶來的作品夠好,與二級市場價格落差不要過大的情況下,台灣市場絕對有足夠的胃納量。先前國際畫廊從業人員時常誤判台灣收藏家不願意花錢購藏國際一、二線藝博會中的作品,在理解上恐有些偏誤。且在台灣新世代收藏家中,不乏逐漸冒出頭的財力雄厚者,他們也並非買不起那些高價作品,而是這些收藏家只願意「將錢花在刀口上」,也更有能力比價挑選,特別是對於經營二手作品的商家而言,在這個資訊愈加透明的時代中,想要從台灣新世代收藏家身上海削一筆的機會已經大大降低。然而,只要是他們喜歡且價格合理,事實上台北藝博這幾年在銷售總額上的突飛猛進,應該足以吸引更多國際頂級畫廊進駐,從而對台北藝博帶來新的衝擊並帶來正向的改變。

2021倫敦斐列茲藝博會現場。(© Frieze Art Fair)

全球的藝術界人士已非常習於將一個地方指標性的藝術博覽會,作為該地藝術發展的指標。我們樂見台北藝博持續在進步,也期待無論是台灣畫廊、收藏家,或藝術家,一步一腳印,逐步帶領民眾創造出更高文化水平的藝術生活,共同分享優質藝術為生活所帶來的幸福感。

詔藝( 16篇 )

法學背景,專注研究西方近現代藝術家,並持續關注藝術市場與潮流
藝術作品辨識app ART MASTER全球冠軍紀錄保持者。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