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但我有力量
偶然看到一篇改變世界的30個人物報導,深深被女孩獨立自信的眼神吸引,她用行動讓大人看見——小孩有能力讓世界更好!
她是來自德國的黑人女孩哈瓦娜・查普曼愛德華茲(Havana Chapman-Edwards)。10歲的她自稱是「社會運動家」與「慈善家」,也是女孩有權利(Girls Have Rights)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一開始,哈瓦娜在地方教會的兒童唱詩班創辦了一個讀書會,鼓勵同齡的孩子們閱讀,並推廣以黑人角色為主角的童書。輪到她選書時,她經常挑選關於傑出黑人女性的書籍。
幾年前,她在美國最大教科書出版商Scholastic的年度報告中讀到,黑人兒童平均擁有的書籍比白人兒童少37本,就辦了一個募款活動,目標是為教會唱詩班的每一個黑人小孩買37本書。她的募款非常成功,在短期內募得1萬6000美元,遠超過買書所需。
後來,哈瓦娜用這筆錢創辦了「女孩有權利」,目的在消除世界各地黑人女孩在教育上遇到的障礙。去年哈瓦娜募得超過4萬美元,用來購買書籍、文具、個人衛生用品給全世界的黑人女孩,她也幫偏鄉地區的黑人女生負擔交通費用,讓她們可以去上學。
哈瓦娜說:「有些人叫你閉嘴,因為你『只是』小孩,那你就用行動讓他們閉嘴。我每天都做出改變,每天都用我的聲音,為我自己也為其他人發聲。」
她的話字字鏗鏘有力,讚嘆之餘,小編也忍不住好奇她身邊的大人,是什麼樣的身教可以養出這麼酷的女孩?
讓我們來看看《走進生命花園》:
一個小孩從他的島上看著世界,他看見戰爭、飢荒、海洋污染、人們不懂愛與分享…他看見了世界的美麗,也看見世界的不完美;他靜靜的觀察,並想像該怎麼做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作者:提利‧勒南
原文作者:Thierry Lenain
譯者:柯蕾
繪者:奧立維.塔列克
出版社:米奇巴克
書評人: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自從關切小孩生活經驗、能力和需求的「當下故事」(now and here story)在1930年代現身後,發展至今,越來越多創作者毫不隱諱地將小孩真實生活世界坦露於書頁間。
除了這是真正貼近小孩、令他們感興趣的閱讀主題外,也印證美國童書作家伊芙.邦婷的一句話:「小孩必須學習認識生命中的困境和抉擇。」畢竟,真實人生裡沒有王子和公主,結局也不盡然是「幸福快樂的日子」。
如同攤開這本書花團錦簇的封面後所見到的景象,作者呈現的生命花園雖然不美麗,卻很真實:可怕的戰爭和飢荒、權力欲望和貧富不均、遭到破壞的海洋與大地,以及傷痛的淚水。

作者刻意讓小孩清楚看見生命不美好的一面,同時透過書中那個尚未臨世的小男孩懇切的心聲,用一句句「應該…」,提醒小孩回想這世界原本應有的樣貌,然後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怎麼決定和行動。因為力道十足的「應該」兩字頻頻現身,突顯現實世界的醜陋與小孩想像的美好,因此,繪圖者也用巧妙的圖像布局強化這樣的反差效果。隨情境更迭的紛亂色彩表現真實世界的種種不堪和缺憾,對應留白和線條簡約的小孩想像。
雖然畫面上的小孩總顯得單薄微弱,這股純真的力量卻漸漸凝聚擴散,然後懷抱信心勇敢誕生。於是畫面在最後整個翻轉,小孩為了無生息的灰澀世界帶來亮麗色彩,也像窗台上抽芽吐蕊的小花苗,注入新生的希望。
這本書同時能為那些憂心大環境不適合小孩生存的大人增添信心。儘管世界並不全然美好,生命依然有她生存的方式和能力,況且,新生命總會帶來新的可能和改變。只是,作者似乎也在提醒每個大人,當小孩懷抱信心和希望誕生時,我們該給他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延伸閱讀
大自然決定了人類應該有兩種性別:男人和女人,他們很像,卻又截然不同。為什麼不是男人,就是女人呢?為什麼不像細菌一樣,沒有性別的差別呢?
《我,是什麼呢?》
你會從鏡子裡觀察自己的長相,做各種動作,你想要瞭解真正的自己。你可能覺得自己長得很好看,也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看著鏡子裡的影像,你有點擔心,卻又懷抱希望……你會問自己,對眼前這個人有信心嗎?你所看到的人會不會只是想像中的自己?
《知道,是什麼呢?》
上學能讓你獲得知識,學習團體生活,好讓自己有能力獨立生活。然而,除了到學校上課,我們也能在家裡,或是透過旅行、閱讀來學習。不過在此之前,你還是要先學習如何學習…
《生命的故事》
星星有生命嗎?花朵有生命嗎?到底,什麼東西是有生命的?生命又是如何開始呢?如果從遠古一直到現代,所有人都不死,世界上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所有生物一定會死亡,死後的生命又將到哪裡去?人類的生活,和其他動物有什麼不同呢?

喜歡哲學和藝術的童書編輯,也是資深讀者,相信閱讀是為了認識自己。最愛的書是約翰‧柏格的《藝術觀賞之道》,讀了20年每看必有所穫。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後,於兒童藝術工作室教學三年,透過孩子的創作,再次體驗到馬諦斯和畢卡索的永恆魅力。任職廣告公司期間,和《田鼠阿佛》相遇,從此愛上繪本。2002年創立米奇巴克出版社,期望能將自己深愛的哲學和藝術,透過童書出版,提供讀者不同的觀看視野。現為米奇巴克出版社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