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岡山藝術交流「If The Snake」: 桃太郎之城的當代藝術祭

岡山藝術交流「If The Snake」: 桃太郎之城的當代藝術祭

在今年9月底,岡山藝術祭由法國藝術家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所策劃,展題為「If the Snake」(もし蛇が)。從岡山城旁的旭川出發,各個展演據點散落在城市各處,主展場選擇於目前已廢校的內山下小學校。
岡山車站前的藝術祭廣告與當地象徵的桃太郎雕像。(攝影/陳飛豪)
當我們走出日本鐵道JR線的岡山車站,首先映入眼簾且令臺灣觀眾印象深刻的,想必會是那桃太郎雕像,作為這著名童話的發源地,岡山一直以此作為重要的城市象徵,也是推廣地方旅遊時的一個有趣標的。而在今年9月底,這座桃太郎之城,則開始了一場由法國藝術家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所策劃的展演「If the Snake」(もし蛇が)。從岡山城旁的旭川出發,各個展演據點散落在城市各處,而這個帶有極為鮮明歐美性格的當代藝術展演,可以帶給這座以童/神話聞名的古城岡山何種新的想像與連結?則是本文的觀察重點之一。
日本的地方藝術祭大多具有振興地方形象的首要目的,而這也源自於地方人士對家鄉的強烈認同,例如促成此次岡山藝術祭的公益財團法人石川文化振興財團的理事長石川康晴(Yasuharu Ishikawa),就是岡山出身的企業家,主展場選擇於目前已廢校的內山下小學校,亦有振興與活絡過去舊有市內設施的宣示意味。此外,沿著城市的水脈「旭川」從著名的歷史建築岡山城出發,連結地方美術館的林原美術館和岡山市立東方美術館、RSK山陽廣播放送局、石山公園、岡山市民會館、舊福岡醬油建築,以及地方信仰中心岡山神社等城市據點,期待透過藝術家的介入,為這見證岡山歷史的水邊沿岸開啟新的想像。
岡山的主要河川旭川,也多沿著此河岸展示作品。(攝影/陳飛豪)
一進入內山下小學校,馬上就會看到模擬孩童形象的殘破雕塑。(攝影/陳飛豪)
提到本次展覽的主題「If the Snake」,展覽藝術總監雨格認為,「蛇」在世界歷史上的許多神話故事中,常與生命起源與世界初始有關,另外在亞當夏娃的基督教神話中,更是誘惑與性慾的象徵。在此次展覽中,也可看到各式創作根據此主題延伸出的思考痕跡:藝術家的思維也有如蛇彎曲扭動的線條一般、深入了這座城市的脊髓與血肉。其中,由藝術家法比安.紀勞德(Fabien Giraud)與拉斐爾.西博尼(Raphael Siboni)合作的《反轉資本(1971-4936)、無人、第二季、第二章》和《無的形式(幼年期)、無人、第三季》的藝術計畫中,他們以一個1971年的人質挾持事件為想像藍本,將整個廢棄的內山下小學校主要校舍做為一個大型的舞台或劇場演示空間,舊式的學校成了最能增添驚悚情境氛圍的想像符號。當觀眾踏入這個漆黑且伸手不見五指的殘破空間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數個破碎的孩童人偶,之後緩步移動到庭院中一個插著美國國旗的水池,多條長形水管延伸至一樓與二樓的校舍。
以人質挾持事件為藍本的劇場式錄像。(攝影/陳飛豪)
插有美國國旗的戶外水池。(攝影/陳飛豪)
從水池連結至一、二樓展場的水館。(攝影/陳飛豪)
從水池連結的孔洞。(攝影/陳飛豪)
一邊觀覽著空教室中,擺置著各種校內殘破遺留物所製成的現成物雕塑一路走向二樓,也就是水管延伸到的另一個空間。一個演出人質挾持現場狀況的錄像持續播放,背著昏迷少女面露凶光的中年男子、臉上塗滿白粉訴說著哀怨臺詞的詭異女子,彷彿召喚著殘留於此的各種死亡記憶。下一間教室,黑板左上方的閉路電視,則播放著美國總統的演說影片,對比一開始水池的美國國旗,與蜿蜒連結的水管與裝置,亦隱喻了1970年代戰後美日聯盟框架之下的政治與社會狀態,被挾持的少女與孩童彷彿就是殘破的戰後日本,與曾在當地社會衍生出的各種衝突與悲劇。走出校舍來到運動場邊,另一位帕梅拉.羅森克朗茨(Pamela Rosenkranz)的《治癒(水域)》中,則是以過去小學校相撲練習與比賽的「土俵」中,置入了一隻機器蛇,且不時地在中間圍起的範圍內不斷地遊蕩,在這個不再被使用,但因為相撲在日本具有一定的宗教儀式性格,因此還是具有一定神聖性的遺跡當中,既是象徵著邪惡也象徵著生命慾望的動物,悠遊其中的結果是給予另一種新的活力,還是表現出一個失去靈魂的神聖空間,其空殼被嶄新卻完全與原有脈絡相悖的生命取代的狀態,極富想像空間。
土俵上展示的機器蛇。(攝影/陳飛豪)
內山下小學校廢棄的土俵(相撲場)。(攝影/陳飛豪)
走出內山下小學校沿著旭川一路走下去,觀眾就會在沿岸看到梅麗莎.杜賓和亞倫.戴維森(Melissa Dubbin and Aaron S. Davidson)的《延遲線》,在這個機械裝置當中,他們抽取了旭川的水,將它透過各種生物實驗式的加工之後,在此形成一個獨立運行的生態系統,並將其隱喻為羊水與人體子宮孕育生命的自然狀態。同樣是指涉到水作為萬物之源的藝術表現,此作《延遲線》將岡山地方的自然物質細膩化至最單純的自然狀態,與前段紀勞德與西博尼的藝術計畫相比,他們將水池作為政治霸權之源的開端,不斷向廢棄的空殼輸入嶄新卻負面的動能,兩者也出現了這截然不同的表現狀態。而當我們繼續一路散步來到岡山神社,除了可以看到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以各種木料與玻璃模擬神社建材質感的《木製格子交叉》之外,神社境內因為二戰美軍燒夷彈轟炸的痕跡亦延續了這些近代史中千絲萬縷的糾結與哀嘆。
旭川沿岸的生物實驗系統裝置。(攝影/陳飛豪)
生物實驗系統裝置與當地的自然光影。(攝影/陳飛豪)
「If the Snake」,這個語意未完的展覽標題,隱喻著當這些來自異文化的創作者們(本次展出沒有日本本土藝術家)將自我的創作思維(蛇),以細長、彎曲且可深入運作的流動姿態進到這座桃太郎之城時,他們可能看見或因此反映出了什麼?是殘存校舍中國家科層制反映出的日美同盟政治結構?殘存的死亡記憶?消逝且徒留痕跡的神聖象徵?恆久不變的自然元素?抑或是對過去歷史的哀嘆?全部選擇外籍藝術家當然是藝術總監雨格的自由意志且因藝術不分國界,在記者會上面對該質疑時他也以此理由回應,參與藝術家也確實盡力於貼近地方的思維探討,而能否引發討論與更新在地的想像甚至是批判,事實上也依賴日本與亞洲在地的詮釋與評論系統:畢竟這些都必須經過謹慎檢驗,除非在地評論也只把這個藝術祭當作過眼雲煙。
少女的死亡意象,影射戰後日本詭譎的灰暗過去。(攝影/陳飛豪)
岡山神社中模擬神社建材的雕塑。(攝影/陳飛豪)

岡山藝術交流「If The Snake」

展期:2019.09.27-11.24

 

陳飛豪( 113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