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由育英樓看北埔客家文化資產

【蕭文杰專欄】由育英樓看北埔客家文化資產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校方日前爭取到2800萬經費,打算拆除舊禮堂「育英樓」,在原地興建新的大禮堂。拆除舊禮堂「育英樓」的消息一傳出,在地不少居民積極表達想要保留他們母校「育英樓」的集體記憶,他們認為這一棟建築具有文化資產價值。
育英樓現況外觀。(攝影/蕭文杰)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校方日前爭取到2800萬經費,打算拆除舊禮堂「育英樓」,在原地興建新的大禮堂。拆除舊禮堂「育英樓」的消息一傳出,在地不少居民積極表達想要保留他們母校「育英樓」的集體記憶,他們認為這一棟建築具有文化資產價值。
校方在擬拆除的過程中,曾依照《文資法》15條,向主管機關文化局申請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經新竹縣文化局的現勘文資委員評估,卻認為不具文化資產價值。
現任大坪國小校長彭銘君說,「育英樓」除耐震不足,加上屋頂木構屋梁及木板有明顯水漬及腐朽現象,恐有坍塌之虞,且屋頂、牆面及梁柱結構老化,即便保留下來進行修繕,仍需要頻繁維護,經費將是一大負擔。
可是根據筆者長期對文化資產現象的觀察,「耐震不足」經常是開發派用來剷除文化資產的藉口,因為「耐震不足」這四個字,並沒有說明是否能經由現代修復來達到安全的耐震標準。別忘了臺南的林百貨也曾經被批評是「危樓」,如今經過補強,不就風華再現了嗎?「育英樓」經歷過921地震,在當時的評估都認為是結構穩固可修復,而且地震後已經完成修繕,這樣的老建築即使現在有局部小小漏水現象,就真的如校長形容的如此不堪嗎?
育英樓舊觀。(文化資產大坪國小校友張瑞蓮提供)
罕見的是,這個被文資現勘委員認定不具文資價值的舊禮堂,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在視察後對於客家文化保存卻是抱持正面態度,表示不管拆或不拆,都將提供經費保存育英樓文史紀錄,也願意協助建築本體的修繕。
既然這個文史需要被記錄,不就說明了有文化資產價值嗎?怎麼新竹縣文資的現勘委員與中央客委會主委、在地保存派居民,在保存認知上有這樣大的差距呢?也因為地方有非常高的保存聲浪,打算提出新的文資事證,大坪國小「育英樓」暫時逃過拆除命運。
後棟為育英樓。(大坪國小校友范進寶提供)
曾經獲得德國國家工藝獎肯定,長期關心客家文創的學生家長徐嘉明,他輕易的指出「育英樓」有10大文化資產價值。這些為何現勘的文資委員沒有看見呢?類似這種現勘後判定不具文資價值,又遇到公民提出新事證翻案的案例其實不少,當中的問題頗值得討論。
默默耕耘北埔文資、生態的客家人
主張保留「育英樓」的這群北埔人,其實並非單獨力挺「育英樓」保存的文資事件,他們默默的在地方為了文化傳承及地方生態,已經努力多年。
大坪國小位處山區,過去礦業、林業全盛時期擁有400名學生,一度因為人口外流嚴重,區內學齡兒童僅剩廿餘人,新竹縣政府曾打算廢校。
所幸大坪國小經由地方人士努力,在2000年左右改為「自由學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吸引一些外地家長將學生送來此就讀,不僅逃過了廢校危機,還因為蝴蝶、青蛙等生態,成為受到矚目的特色校園。
然而要維持自然與人文資源其實並不容易。數年前社區居民知道日本時代北埔事件所立的「五子碑」(註1),基座破裂,隨時會崩落。村民就在社區理事長號召下,挑著水與水泥,行走崎嶇難走的山路,上山去修復。
居民挑瓦,藉由社區營造方式修復的姜家大院。(攝影/蕭文杰)
另外他們聽聞社區潛力文資,有「天空之城」稱號的「姜阿石故居」(註2),年久失修只剩四壁,就在村長葉貴霖結合社區規劃師的力量下展開修復,而這個修復是採用「牽人背瓦」的方式,將一片一片瓦,運上崎嶇難走的山頭,其中大坪國小的師生就參加了搬運瓦片的運動。
而「育英樓」興建過程也有類似感人的故事,或許大坪國小「育英樓」比起其它百年校園建築或許不夠久遠,不夠華麗,但是這棟1969年啟用的山區校園禮堂,是為了政府的國民教育實施而興建的,本身就具歷史意義。筆者訪談現任的北埔南外社區總幹事陳紹忠得知,當時國家財力有限的狀況下,1967、1968年在學的學生,還必須到學校附近的大坪溪,由溪床撿取卵石來當「育英樓」的地基石材,這種自己的學校自己蓋的過程,充滿歷史記憶、地方情感,這樣的建築怎麼會沒有文化資產價值呢?
筆者與新竹市議員共同探勘「育英樓」,這種木架甚至沒有剝除樹皮的狀況或許不夠細緻美觀,但是卻是反映出北埔早期茶寮、礦場建築中就地取材的現象。這些木料即使超過50年,大多仍完好,且香氣撲鼻。(攝影/蕭文杰)
由文資法判斷「育英樓」的價值
為了保存「育英樓」,在的居民發起了緊急連署,長期深耕客家文化的古少騏老師也展開了各項新事證調查,提出了文化資產論述。
筆者曾親臨「育英樓」,就《文資法》來看「育英樓」,認為「育英樓」符合登錄的理由:
一、除了地基卵石取自大坪溪之外,屋頂木結構系統之木料是以臺灣香杉(又稱福州杉)為主。表現北埔地域風貌。
二、建築師、營造師傅、木工師傅都是在地人,這類建築反映出區域風格及地方的技術史,尤其是屋架的處理方式與南坑、外坪礦坑、茶寮、茶廠構築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此類建築又以育英樓最為經典,是區性建造物類型中具有特色者。
三、興建背景與過程,具歷史價值,雖然建築物看似樸拙,卻反映出北埔客家人克勤克儉、胼手胝足的精神。
「育英樓」木架構。(攝影/蕭文杰)
文末筆者在此呼籲,重新仔細的調查育英樓價值,給予正式的文資身分,創造雙贏。因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一拆就沒有了,但是新的禮堂卻是可以在校園其他空間興建。各地文化局也應該檢討逾五十年公有建築拆除前的評估是否便宜行事,因為就歷年案例分析,管理單位大多沒有提供現勘文資委員歷史資料,委員又多是建築背景,疏於查證歷史文獻在所難免,這類評估又僅需3位委員到場,容易有誤判現象。就筆者所知,除了新竹育英樓,光是臺北就至少發生了鹿鳴堂、昭和樓、臺靜農故居、飯沼弘司、衣笠俊男教授故居等翻案的事例。文化部文資局是不是也應該亡羊補牢,避免有價值的潛力文資因不夠嚴謹的文資評估而被拆除呢?

註1 「五子碑」是北埔事件重要之證物,但新竹縣文化局至今仍沒有給予文資身分,導致民眾必須自力修復。
註2 姜阿石是臺灣客家開拓者姜秀鑾的族裔,此三合院蓋於雲霧繚繞且地勢陡峭的森林中。但也沒有文化資產身分。
蕭文杰( 7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