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因經濟崛起開始參與中國藝術市場,中國藝術市場和群體的規模自2005年之後,短短十餘年間迅速大幅度膨脹,各地的藝術活動此起彼落,而網際網路和手機社群媒體的應用,更是讓一切來到了無遠弗屆、如影隨形的地步。文物藝術的發展來到了空前蓬勃的時代,卻也是令藝術社群身心俱疲的年代。 作為國際自由貿易港的香港,因鄰近新興且龐大的中國市場,藝術活動規模也是迅速膨脹數倍,每季拍賣時節,在集客效應的考量下,數家拍賣公司的數十場拍賣會和至少一場規模龐大的國際古董藝術博覽會同步舉行,而各個會場往往占地廣大並分散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不同樓層以及或近或遠的高級飯店和商辦大樓之中,與會者雖可有琳瑯滿目的選擇,但海量的藝術品與訊息,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之下,已然是種折磨而非享受;人聲雜沓的偌大展覽會場,同樣很難靜心檢視心中標的物;面對各家拍賣公司同時間舉辦的拍賣會,更是令參與者分身乏術,疲於奔命;而聚集數百人的拍賣會現場,置身其中,荒疏冷漠。便有資深古董商業者在拍賣會進行中途與筆者相遇時說道,這麼多家同時進行,根本無法都去也看不完整,下午的場次不看了,我們要走了。許多與會者往往只能挑場子去,想要觀察並了解該季拍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