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詩人胡長松於「從《柴山少年安魂曲》到《復活的人》的小說書寫」講座現場。(蔡佩桂提供)在學校補助的創新問題導向(PBL)課程中,我有了機會邀請小說家/詩人胡長松來校進行一場講座,他訂下的講題是「從《柴山少年安魂曲》到《復活的人》的小說書寫」。即使在邀請他時,就預備了一種懺悔的心情,聆聽這場大部分以台語進行的演講後,我還是結結實實地反省起:「好久沒講台語了……」 1997年胡長松以華文小說《柴山少年安魂曲》出道,2000年起開始以台語創作,並以寫就的五部台語小說,榮獲吳三連文學獎。在演講中,他以台語究問聽眾,是否能回答「我是誰?這是哪裡?這是什麼時代?」這三連問令人心虛地檢視起自己。從Facebook訊息上陌生地拜訪起,我由衷以「您」尊稱他,但其實胡長松和我同齡。 我是誰 從父母結婚的一張家族照,胡詩人開始了他的演講,指著左半與右半,他說自己一半是實業家、一半是農家。左半的母系家族衣著精緻,右半父系成員樸拙。母系家族事業的興起,乃因當年左營桃仔園被建設成軍港,在地人被遷移到內惟派出所後等地,只能一隻手骨出來拚天下,如正修工專創辦人便是在此時賣蘭花致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