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簡秀枝專欄】寄語陳其南創新格局

【簡秀枝專欄】寄語陳其南創新格局

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一句「故宮台灣化」,引發社會譁然。想必這是泛政治化下、被斷章取義的誤解
7月29日蔡英文總統訪視故宮南院,肯定新任院長陳其南領航故宮新願景。(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一句「故宮台灣化」,引發社會譁然。想必這是泛政治化下、被斷章取義的誤解。早在故宮人事布局之初,對台灣藝文生態觀察敏銳的前監察委員馬以工教授即表示,陳其南是非常優秀的人類學者,雖然外界無法預知他對中國藝術史、古董、美術涉獵多少,但廣袤無垠的人類學視野,加上耶魯大學博士的訓練,英語溝通能力無礙,對故宮安定內部、走向國際,必然有所助益。
只要熟諳台灣藝文官場生態,不難發現陳其南的「出線」,意味著某種「救火」的現實無奈。早在2004年,游錫堃挾宜蘭縣長施政成績單,接任行政院長,當時陳其南擔任文建會主委,林正儀任主任秘書,李靜慧是秘書。「泛宜蘭幫」,加上「野百合」世代,在民進黨執政後位居要津,掌握藝術文化權力動脈,陳其南猶如幕後藝文權力最受敬重的影舞者。目前重回台面,算是最能「無縫接軌」的重量型人選。
是的,故宮,就是故宮,就是清廷皇室御用、典藏、把玩文物,是累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象徵,承蒙「那一代人」,忍辱負重,帶著近三千箱瑰寶,遷徙來台,守護住華夏文化瑰麗,台灣是有福氣的寶地,成為故宮國寶的承接與守護者,我們何其榮幸。
與其繼續吵嚷,不如朝野同心回歸問題,以下建議,供陳其南院長參考:一、重振故宮為世界級國際級文物的共識。故宮文物,不只是中國的,也不會是台灣的,而是國際館博界公認的重要人類累積與瑰寶。二、故宮,是跨黨派的藝術殿堂,是當代藝術發想、孕育的殿堂,請用人唯才。在兩代故宮人逐漸凋零退休之後,需要培養更多學有所專的人才。三、故宮的研究與行銷。固然陸客因兩岸政治互動失調、參觀人數銳減的事實,但故宮面對的是全球藝術愛好者,如何持續推出擲地有聲的優質展覽,必能吸引更多內行識貨、有效的觀眾。四、故宮外交,必須持續走出去。國際社會「免扣押」立法逐漸增加,包括日本、德國、美國⋯⋯,故宮龐大收藏,絕對可與國際重要博物館互通有無,透過故宮的連結讓「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五、故宮南院重新規劃思考,在亞洲館的既有定位下,一方面從北院,擷精取良推出主題展覽,同時,借助周邊國家與地區的在地累積,廣作主題邀請展。藝術文化是漫長的灌溉與耕耘,絕非一蹴可幾。六、嘉義的文化開發。目前故宮南院像座孤島,從高鐵接駁、到鄰近開發都出了問題,其實故宮南院腹地廣大可有許多發展機會,不管連結台灣中部、南部既有觀光景點,抑或思考文物主題的深度與廣度,讓藝術愛好者願意留宿,這得靠同行人的鞭辟入裡,作深度規畫。
平心而論,蔡英文總統就職兩年餘,在兩岸、對美關係,以及社會改革,幾乎耗費全部資源與心力,藝術文化成為次等議題,格局視野愈來愈小。台灣政治、外交處境的尷尬,舉世皆知,唯一可以行走國際,只有藝術文化,特別是曾經在全世界人氣博物館排名第六的故宮博物院,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活棋,但朝野棄之如敝屣。一提故宮就陷在統獨的口水中,令人扼腕。
2016年蔡英文總統當選之初,曾耳提面命,要黨內人士「謙卑、謙卑、再謙卑」,兩年的時間過去,朝野對藝術文化的粗暴與疏離,變本加厲。慨嘆之餘,我們要接受與肯定陳其南博士,在處境艱難的此時此刻,他不失為扛鼎大材,大家對他要有信心,及時中止政治口水、淡化意識形態,重新回歸故宮文物的專業思考。眼前國政如麻,衷心期盼,大家給陳其南博士肯定與鼓勵,既然臨危授命,願意從幕後走到台前,就要發揮大開大闔、捨我其誰大格局,重新挑起故宮與時俱進的重責大任。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87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