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消費主導下的攝影藝術

消費主導下的攝影藝術

繼2014年第一屆上海藝術影像展(Photo Shanghai)的舉辦開啟攝影藝術市場在亞洲的首航,今年的Ph…
繼2014年第一屆上海藝術影像展(Photo Shanghai)的舉辦開啟攝影藝術市場在亞洲的首航,今年的Photo Shanghai延續了去年人頭攢動的盛況,舉辦地上海展覽中心裡聚集了來自全球15個城市的近50家畫廊,3天共計吸引來逾2萬6千名觀眾。這場由世界攝影組織(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發起的影像博覽會仍舊國際化十足,在尚未成熟的中國攝影收藏市場裡可謂激起千層浪,各方的反響比起第一屆也更為積極。
Candida Hofer, Benrather Schloss Dusseldorf IV, 2011. Courtesy of Matthew Liu Fine Arts, Shanghai.
雖然今年的人流量看起來不如首屆,然而許多畫廊表示觀眾群和藏家群的品質在本屆有了提高,銷售額和銷售過程的進展也有了提升。除了主場的畫廊展售,Photo Shanghai圍繞著攝影藝術安排了一系列VIP專案,包括上海地區及周邊的美術館、畫廊、私人空間的導覽活動,以及相關講座、視頻放映、藝術書籍簽售等等,展會期間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各種影像展也蓬勃而出:如上海攝影中心的12位攝影師群展「從顆粒到圖元」、余德耀美術館的楊福東個展「南轅北轍」、和平飯店藝術中心的王岩藝術攝影項目「母親河」等。這股由Photo Shanghai引領的攝影藝術風潮突然席捲上海,在市場消費的主導下,攝影藝術在中國似乎達到了空前的熱度。
攝影家陳漫的個展與宇舶表品牌合作,作品帶有鮮明的「中國製造」和「時代性」特徵。
女性攝影師分庭抗禮
回到Photo Shanghai主場地上海展覽中心,今年博覽會的唯二兩檔個展給了泰倫.西蒙(Taryn Simon)和陳漫。高古軒畫廊帶來的美國知名藝術家西蒙的「西印度群島之鳥」攝影展,占據在毗鄰VIP入口的一間寬闊的展廳。這是高古軒在亞洲首次舉辦的博物館級特展,呈現了西蒙的155件系列作品,以美國鳥類學家詹姆士.邦德(James Bond)的鳥類分類學書籍《西印度群島之鳥》為靈感,展覽形式借鑒了伊安.弗萊明(Ian Fleming)的邦德故事原著來展現,從1962年至2012年邦德電影中出現的眾多女人、先進武器和豪華轎車,這些元素以照片的方式呈現,鑲在黑框裡,隨機地在兩面白牆上一字排開。延續至今的20多部007系列電影除卻唯一不變的英雄式男主角外,它們以其不斷更新的視覺符號滿足著觀者的期望,這些符號在塑造一個充滿力量而又無從追尋的西方男子形象的同時,也正不斷地產生於男權、理想社會與消費文化主導的景觀之下。
美國知名藝術家泰倫.西蒙(Taryn Simon)的「西印度群島之鳥」系列攝影作品。
走過高古軒展廳,是另一位著名攝影家陳漫的個展。這位新銳時尚攝影師在最近幾年紅遍全球,作品多次在國際獲獎,並被多家國內外美術館收藏。這次個展與宇舶表品牌合作,以「融合」為主題,展出了12組陳漫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包括《五行》、《少先隊員與三峽大壩》、《中國十二色之曙紅》等,作品帶有鮮明的「中國製造」和「時代性」特徵。對比前面西蒙的小尺幅照片,陳漫的這些大幅作品以濃墨重彩的形式加之對照片的大量後期製作,如此呈現出來,從視覺上衝擊著觀眾的想像力。
仔細回味,會發現這兩個個展都給了女性攝影師,西方一位,中國一位;一個是對西方大眾消費文化的側寫,一個是對中國經典文化的借用。展會方清楚地知道如何同時滿足西方與中國觀眾群的需要,以及這兩大群體的大眾偏好。
柏林畫廊Camera Work主打時尚類攝影。
藏家素質提升 現場買氣熱烈
前面已經提到,許多展商對這一屆Photo Shanghai都一致叫好,反響比起首屆更積極,也出現不少賣座的作品。上海德玉堂畫廊帶來康迪達.赫弗(Candida Hofer)和維克.穆尼斯(Vik Muniz)的作品,在開幕當天兩位攝影師的作品均有成交;其中,赫弗的《杜塞爾多夫本拉特宮IV》(Benrather Schloss, Dusseldorf IV, 2011)以5.8萬歐元售出。
倫敦的ATLAS畫廊以每件1.6萬英鎊的價格售出兩件出自勒內.布里(Rene Burri, 1933-2014)的作品《Horse Pool and House by Luis Barragan, 1976》中的第七版。
Aki Lumi, Garden NO.14, 2013. Courtesy of Vanguard Gallery, Shanghai.
同樣來自倫敦的畫廊披頭士+赫胥黎(BEETLES + HUXLEY)雖然是第一次參加Photo Shanghai,但他們在開幕當晚很快就以4.8萬美金售出了一件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為1999年10月美國版《Vogue》拍攝的Kate Moss肖像照。
上海的Vanguard畫廊是展會上銷售量最多的畫廊之一;他們帶去了日本藝術家阿琦.路迷(Aki Lumi)和奧諾黛拉.有機(Yuki Onodera)夫婦二人的作品,截至展會結束當天,已有超過15件成交,是畫廊至今售出這兩位藝術家作品最多的一次,其中路迷的一件大尺幅照片以13萬人民幣售出。
台灣藝術家石晉華的「穿量計畫」。
第二次參加Photo Shanghai的柏林畫廊Camera Work仍舊占據了正對一二層交匯處主台階的要塞,主打時尚類攝影,展位的視覺衝擊足夠強烈。畫廊代理的攝影師David Drebin的作品《Shanghai Love》在開幕當晚以10萬人民幣被藏家預訂,新銳藝術家Yoram Roth的三件新作均已售出。畫廊執行總監Benjamin Jager表示這一屆的藏家比起去年顯出了更多興趣,VIP預展日出現更多認真的收藏家,今年中國觀眾品質也遠遠高於去年,他認為展會方在確保觀眾群在市場方面的受教程度上做出了很大努力。
同樣第二次參展的上海MD畫廊也有不錯的銷售成績,主要展示的Erwin Olaf的作品在開幕時收到不少預訂,創始人Magda Danysz表示:「在諸如Photo Shanghai這樣的展會上做個展,例如我們這次帶來的Olaf個展,對於畫廊來說是個很大的投入,但這次Olaf個展受到來自藏家和公眾極大的肯定,也因此這樣的冒險是值得的。」
「穿量計畫」中的作品除了77張照片外,還有一個由這些衣服剪成的布條纏繞的滾筒以及一份測量報告。
今年第一次參展的台灣畫廊安卓藝術也以個展方式呈現,展出台灣藝術家石晉華的「穿量計畫」:藝術家把自己收集來的77件衣服逐一編號並穿上,共拍下77張紀錄的照片,而後以身上穿著的衣服測量紐約MoMA P.S.1當代藝術中心的周長,最後求出其總長為連接21件衣服後的長度。「穿量計畫」中的作品除了這77張照片外,還有一個由這些衣服剪成的布條纏繞的滾筒以及一份測量報告。畫廊表示這組作品將整組出售而不分售,希冀最好能被美術館收藏;雖然尚未出售,但也有個別私人藏家表示有興趣。今年決定試水Photo Shanghai也是看重展會的品質和中國大陸不斷增長的藝術市場,也成為畫廊推廣台灣當代藝術家的戰略之一。
David Drebin, Dreams of Hong Kong, 2009. Courtesy of CAMERA WORK, Berlin.
商業思維凌駕其上
畫廊主們對今年Photo Shanghai的好評很容易讓我們以為攝影藝術在中國開始繁榮,攝影市場似乎很大,中國對攝影的興趣和認知也似乎越來越多,不過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同上一屆一樣,時尚類、名人類攝影仍然占據主流,這類作品明顯更吸引人潮,也帶來更多銷售額,而整體參展作品的「當代」性依舊缺乏。
純粹形式感的攝影是整場展會的主導,不少畫廊以偏裝飾性作品為策略,試圖通過消費引導中國買家收藏攝影的方向,而鮮少有人,至少是通過這場展會,可以真正認識到當代藝術裡的攝影,以及攝影在當代現實中的複雜和多面性。由消費主導的藝博會讓大眾看到的同樣是消費主導下的攝影藝術,在中國看似熱力無限,但沸騰的表面下,是否是同樣炙熱的對攝影作為一門藝術的認可與熱情?VIP預展當天,還可以聽到一些觀眾對作品提出的問題和評論不夠專業,令人咋舌,一場藝博會對攝影知識的普及和促進究竟能起到多大能效?除了帶動消費之外,今年展會另一個最大的價值或許就是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大眾對攝影藝術的接受和認知程度依然匱乏,而西方價值觀依然在中國攝影市場中占據著主流。
藝術家封岩的攝影藝術大書《FENGYAN封岩作品集》。
周邊活動不遑多讓
借著Photo Shanghai的契機,與影像藝術相關的各種活動也活躍起來。滬申畫廊在展覽中心舉辦了藝術家封岩(1963-)的攝影藝術大書《FENGYAN封岩作品集》新書發布會。本書包含了封岩的8個系列作品,均為他2005年至2012年的個展,如「迷幻竹子」、「紀念碑」、「山石」和「繪畫之側」等系列,開本達500×685毫米,共5版,售價1.8萬人民幣。這是封岩的第一本超常規尺寸攝影圖書,它兼具藝術裝置的屬性,也似一個可折疊、壓縮的展覽,可以看到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出的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語言。《封岩作品集》的出版改變了觀眾對傳統書籍的觀看方式,成為國內具有極高收藏價值的攝影藝術書籍。
法國溼版攝影藝術家常易(Christian Chambenoit)向觀眾闡釋火棉膠溼版這一古老攝影技法的運用。
展覽中心之外,不少畫廊還舉辦了攝影藝術家的講座以更廣泛地普及攝影知識。位於南京西路波特曼麗思卡爾頓酒店的賈桂琳畫廊,組織了法國溼版攝影藝術家常易(Christian Chambenoit, 1965-)與畫廊總監菲力浦.賈桂琳先生的對話,向觀眾闡釋火棉膠溼版這一古老攝影技法的運用。在數碼複製時代的浪潮下,常易堅持採用這種古老的技術來表現被攝體,昆蟲的複雜形態、人物肖像,都被以最真實、自然的方式展現出來,而溼版攝影技術環節之繁複使其本身也成為一門不可複製的藝術。
李素超( 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