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數年之前,一位書畫篆刻家對於一個書畫文物藝術社團成立分類次團體充滿期待,後來發現又落入講座模式的單向知識性學習而喟嘆,認為只有如同民國早期文人雅集般在沒有壓力、不帶目的、帶著遊戲性質的交流分享,才有意思,有人情的溫暖,才會有活生生的文化藝術出現,何況大家各有多年累積,交流激盪起來一定十分豐富精彩,相互之間能有很多的學習。 不久前曾去訪問一位以文人空間見長的古董商,聆聽其多年來實踐後的心得,他坦白說,原本十分擔心自己無法像那些學者專家們引經據典說出有學問的內容而不太敢接受採訪,是他的朋友鼓勵安慰他說,那些學者專家是靠知識吃飯的,整天都泡在書堆裡做研究,實務經驗沒有你多,你只要說出你自己的心得就可以了,大家各有專擅與累積。 一位美術學院院長也在受訪時對筆者說道,現在的學生無法體會古人文章中的微言大義、文學的意境,人跟天地距離變遠,人跟人之間的距離也拉遠了,彼此心靈的距離很遠,我們很孤寂的,所以情境出不來,完全無法體會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這件事。他苦笑道,上課時老師轉頭寫板書,學生繼續滑手機;老師說,要觀察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學生回家後就手機上網搜尋,找一下,看一下。這和在大自然中實際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