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們幾乎都是頭一次見到這種書店,不知該從哪裡逛起。
鼓與矛的選書確實很有深度:艾德利奇.克利佛(Eldridge Cleaver)、法蘭茲.法農(Frantz Fanon)、費德利克.道格拉斯、艾力克斯.哈雷(Alex Haley)、蘭斯頓.休斯、杜博依斯、保羅.羅布森(Paul Robeson)、理查.萊特、馬克思與鮑德溫。歷史學者的著作也在販售之列,包括尤金.吉諾維斯(Eugene Genovese)、詹姆斯.麥克佛森(James McPherson)和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等。在書店的三十七頁書目清單中,這些學者的名字旁邊都沒有星號。星號是專門保留給黑人作家的。
開幕之夜,大批群眾聚集慶祝。出席者包括詩人勒洛伊.瓊斯(LeRoi Jones,後改名為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和史托克利.卡麥可(Stokely Carmichael),後者是剛卸任的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主席,也是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J. Edgar Hoover)最擔心會成為黑人民族主義「彌賽亞」的三名社運人士之一(另外兩位是金恩和伊萊賈.穆罕默德〔Elijah Muhammad〕,但胡佛認為卡麥可身上具有「必要的領袖魅力」)。 《華盛頓郵報》報導了這場開幕活動。 報導一出,聯邦調查局兩周內就對書店啟動正式調查。胡佛早已向內部下達備忘錄,要求同仁提防「黑人極端主義書店」的崛起,並將此類書店定義為「革命與仇恨出版物的宣傳據點」。他提醒全體人員,務必當心任何「非洲風格的書店」。

圖片來源:https://sncclegacyproject.org/drum-spear-bookstore-and-press/
聯邦調查局最初的報告將鼓與矛的創辦人形容為「激進的黑人民族主義者」。 為了設法接近這支四人團隊,探員們到處物色線人,還想方設法混入書店的通訊名單。聯邦調查局派出三名黑人探員假扮顧客登門探查,並追查所有曾經打電話到店裡的人。 他們在名單中奮力深挖,在這裡查出一名疑似共產黨員的客人,又在那裡找到一些可能的煽動分子。但實際上,打來店裡的人絕大部分根本不是這類人物,只不過是些普通人:醫師、老師、教授、殯葬業者、大提琴手、作家、編輯、經銷商和出版社,其中甚至包括葛洛夫出版社的老闆小巴尼.羅塞特,這位當年在高譚書城愛上「地下文學」的反審查制度運動先鋒。還有一通電話來自哈林區的國家非裔紀念書店。肯定是教授打的。
探員們鍥而不捨,甚至不惜捏造證據。某名探員奉命到鼓與矛書店買一本毛澤東的《小紅書》,卻發現書已售罄,於是轉往布倫塔諾書店買了一本,草率地當作證物上繳,聲稱是鼓與矛書店傾向共產主義的證據。

圖片來源:https://sncclegacyproject.org/drum-spear-bookstore-and-press/
儘管聯邦調查局從頭到尾都未查出任何違法事證,局方仍堅稱這間書店是「地下顛覆行動的障眼法」。 事實上,這間店根本沒有半點「地下」色彩。他們每天上午十點準時開門,理念白紙黑字寫在書目清單,也大方在公開活動上展示。詩人關德琳.布魯克斯(Gwendolyn Brooks)、歷史學者約翰.霍普.富蘭克林(John Hope Franklin)和作家雪莉.葛拉漢.杜博依斯(Shirley Graham Du Bois)都在此辦過講座。店內也辦過非洲藝術展覽,以及紀念費德利克.道格拉斯的特別活動。
每天,員工鼓勵來客駐足閒聊、隨意翻閱。一九六九年,《華盛頓非裔美國人報》(Washington Afro-American)稱鼓與矛是「重要基地」,一個歡迎「激進派」與「好辯長者」的地方。 來店的客群多是霍華德大學(從霍華德走來只要十五分鐘)、美利堅大學和馬里蘭大學的學生與教授,也包括如童妮.摩里森在內的黑人作家、非洲各國使館的大使及職員、好奇地從窗外往裡瞧的路人、樓上的住戶、幫忙掃地賺零用錢的社區孩子,還有推著嬰兒車散步的家長。
家長和孩子進店後直奔的地方,是店裡最受歡迎的區域。
雖然這一區並非鼓與矛當初的設店重點,但理查森逐漸觀察到市場對於「優質非洲兒童書籍」的需求。 鼓與矛在自家定期發行的店訊裡闢了一區專欄,專門介紹「關於黑人且形象正面」的童書。 儘管一九六○年代繪本的角色已經比以前多元許多,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有些號稱具包容性的童書,在鼓與矛看來根本不及格。一九七○年,理查森就曾以內容不過在重複「黑人男孩追著白人女孩跑」的老套戲碼為由退貨過。

圖片來源:https://sncclegacyproject.org/drum-spear-bookstore-and-press/
書店也贊助每年一度的黑人青少年藝術節,邀請小學生以非洲為主題,投稿素描、詩作、戲劇和繪畫。校外教學團一車一車地來,把書店當博物館一樣參觀。 38理查森主持一檔每周播出的廣播節目〈Saa Ya Watoto〉(史瓦希利語,意為「孩子們的時光」)。書店員工會化身故事角色為孩子念非洲民間故事。就連拜訪學校時,理查森也是以她負責的角色粉墨登場。
學校老師和圖書館員是鼓與矛書店最忠實的顧客。美國總統詹森的「向貧窮宣戰」計畫在一九六四與六五年分別通過了《圖書館服務與建設法》與《初等與中等教育法》,撥出數百萬美元補助低收入地區的社區與學校圖書館。鼓與矛的專業素養,也為他們在針對公立學校採購和黑人圖書館員聯盟的書展上打響名號。
像這樣用心經營童書的書店,在黑人書店的小圈子裡可說是獨樹一幟。童書為店裡引來一些原本不會造訪的家長,而這些家長最後很可能變成書店的顧客。鼓與矛的員工一說起那些家長,便像極了畢業典禮上眼眶泛淚的老師─有些人一開始只是來幫小孩找繪本,後來順手為自己挑了本大眾小說,接著不知不覺間,家裡的書架上就堆滿了政治與理論書籍。一位霍華德大學的學生回憶:「很多人都是這樣,路過走進鼓與矛之後就一本接一本地讀下去,久而久之,不只更認識這個世界,也開始意識到世界和自己的關係。」
一位鼓與矛的員工俐落總結:「我們其實是在搞教育。」
店裡播放的廣播廣告有一半根本不推書,純粹是教育內容。管理階層在討論書店該為哪些人提供折扣時,一致認為「這是政治問題,不是財務問題」。因為這間書店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成為我們政治觀點的實踐工具……來推進我們的信念」。
受啟發的不只是顧客,員工也一樣。本是一年級教師的達芙妮.繆絲(Daphne Muse)說,走進鼓與矛就像「走進研究所」。她開始在店裡工作,抓住機會讀遍能讀的書,最後可說是成了離散文學的地下專家。每次一有怯生生的顧客上門,她就會遞上一落必讀書單。對這位在隔壁理了人生第一顆爆炸頭的繆絲而言,賣書驅策她覺醒,從此踏上社會運動這條路。
本文經授權節錄轉載《那些書店這些人》黑人書店的精神所在:鼓與矛書店篇章
延伸閱讀

作者: 托比.史都華 Toby E. Stuart
譯者: 艾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從連鎖書店到主題書店;從百貨公司的附屬書店到獨立書店,從高雅的經銷商珍本交易到流動書車,這本書講述了書店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與引人入勝的書店發展史
長久以來,書店一直有它不同於其他任何商店的屬性,書店塑造著自己的讀者乃至作家,也影響著我們讀書的品味、思想和政治觀念,它們帶給當地社區民眾精神食糧的同時又在不斷創建自己的新領域。
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書給一個正確的人,可能會改變這些人的一生。讀者、作家和文學也隨著我們買書的方式和地點被影響著。《那些書店這些人》是一部充滿情懷且引人入勝的美國書店發展史,講述了書店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塑造美國身分方面所發揮的低調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書中,作者艾文‧佛里斯鉅細靡遺地從美國開國之初,富蘭克林創辦的第一間書店開始說起,細數美國歷史上重要的、且別具特色的書店,涵蓋獨立書店、議題書店、連鎖書店,也談及街頭小販與行動書車的樣貌。書店既是文人匯聚之地,也以屢屢犯禁的選書品味引領文化;作者認為最成功的書店不僅僅是賣小說、非虛構和兒童文學,更是當地社群聚集的場所,也因此,許多早期的獨立書店,反而積極打造一個社交空間,並銷售各種可以賺錢維持營運的「副業」,如咖啡、飲品、酒水、食物、藥品,也積極舉辦各種快閃店活動,書店可以是一間博物館、美術館、諮商師的沙發、一間淩亂的英語教授辦公室、祖母的客廳和一間巴黎的咖啡館,所有這些元素都在一家書店裡被呈現。
書中內容取材於口述歷史、檔案收藏、市政記錄、日記、信件和大量採訪,讓讀者對書店這個我們深愛的場所有更深入的瞭解,作者佛里斯帶我們領略了一系列書店的歷史風采,書中也講述了美國圖書銷售發展進程中那些重要的人物,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充滿激情和理想的文青,也分享了兩個多世紀以來書籍如何被行銷和銷售的有趣故事,例如有書店曾經請來一頭三千磅的大象來簽書。
這是一本給書店的情書,從古至今,書店一直是給人帶來愉悅的商店,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553篇 )追蹤作者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