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老派博粉】紐西蘭的自然探險就從這裡開始——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

【專欄|老派博粉】紐西蘭的自然探險就從這裡開始——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

想要認識紐西蘭的自然生態卻又不知道要從哪兒開始嗎?帶上冒險的裝備和放大鏡,和老派博粉一起從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的「Te Taiao|自然」展廳,開啟在紐西蘭的探險旅程。
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紐西蘭南北島上的鳥類、爬行類和無脊椎動物繁盛多樣;豐富的地景地貌,除了火山和深海之外,還有在臺灣看不到的壯麗冰河。想要認識紐西蘭的自然生態卻又不知道要從哪兒開始嗎?帶上冒險的裝備和放大鏡,和老派博粉一起從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的「Te Taiao|自然」展廳,開啟在紐西蘭的探險旅程。

進入博物館大廳,走樓梯或搭乘手扶梯來到二樓,在前往「Te Taiao|自然」之前,先帶大家欣賞這件對於博物館而言十分重要的藏品「Wahoroa(Gateway)」,透過它可以看見毛利人精湛的木雕工藝與重要圖騰特色。現在請大家深呼吸,緩步往你的左前方走去。

Waharoa,Photo by Johnny Hendrikus.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Waharoa,Photo by Johnny Hendrikus.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嚇!高大的木雕作品上,一雙雙用貝殼裝飾的明亮大眼睛、吐著長長舌頭的猙獰大臉正盯著我們看,還真是有點嚇人啊!他們是誰呢?最上方的三個人是毛利人的祖先,他們臉上帶著刺青,拿著扁平湯匙型狀的武器「巴圖(Patu)」,正嚴肅地望著前方。

Wahoroa木雕下方如疊羅漢般的神秘生物,是毛利文化的守護神Manania,你能夠看出他們是透過哪幾種動物組合而成的嗎?有些介紹提到,Manania具有鳥的頭、魚的尾巴以及人的身體,仔細觀察一下,你同意嗎?此時Manania們的表情就像毛利人在跳「戰舞(Haka)」時一樣兇猛,瞪大雙眼吐著長長的舌頭,來挑戰或嚇阻侵犯的敵人,所以在毛利族的部落,這樣的門也有守護、保衛的意義。

接著讓我們轉身向前,展廳「Te Taiao|自然」就在背對Waharoa的左前方,探險之旅就要開始囉。

恐鳥Moa,Photo by Maarten Holl.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恐鳥Moa,Photo by Maarten Holl.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眼前這兩隻擁有長腿長脖子的動物,讓你聯想到什麼生物呢?鴕鳥?還是…..?不過奇怪,為什麼他們沒有「翅膀」呀?難道是沒有被挖出來嗎?

他們是目前所發現的鳥類中,身高最高的「恐鳥(Moa)」,可以長到4公尺喔!由於古老的紐西蘭與其他大陸隔絕,猛獸們無法橫跨海洋來到這個地方,這讓紐西蘭成為鳥兒們的天堂,翅膀也就漸漸退化了。高大的恐鳥就曾經漫遊在紐西蘭的土地上以草維生,和奇異鳥(Kiwi)一樣都屬於「無翼鳥(沒有翅膀的鳥類)」。曾經,恐鳥是島上最顯眼的動物,天敵很少,但隨著人類登陸獵食而滅絕,如今只能透過骨頭來認識他們了。除了遠遠觀看之外,也可以伸手摸摸眼前的骨頭,和我們的腿或手比比看誰的比較長,以及透過他們的腳印和我們的腳丫子相比看看大多少喔。在這裡也找得到目前在紐西蘭僅存的無翼鳥「奇異鳥Kiwi」的蹤跡,他們的蛋、爪子、鳥喙的模型就在附近,等著你透過觸摸來認識他們,別忘了找找喔。

接下來我們要往地底探險,前往「火山工廠」。和臺灣一樣,紐西蘭也是個時常發生地震的國家,讓家家戶戶十分重視如何確保地震發生時的生命安全。我們不僅可以從這個主題認識紐西蘭的火山地形、生成原因與方式,還可以進到這間黃色小屋,透過不斷搖晃的房子與模擬播放的地震畫面,體驗強烈地震發生時,站也站不穩的身體、東西掉落打破的聲音、以及身邊來自家人的呼喊聲,提醒大家趕快找到桌子躲在底下,可別被周邊的東西給砸傷了。

地震屋,Photo by Maarten Holl.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地震屋,Photo by Maarten Holl.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什麼樣的房子才能抵擋經常發生的地震呢?到搖晃桌(shake table)試著蓋一棟不會被地震震垮的房子,並且將這樣的經驗帶回臺灣,與身邊的人分享吧。

在搖晃的桌子(shake table)上設計安全的建築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在搖晃的桌子(shake table)上設計安全的建築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據說南極海的深海底下,有著許多巨大的海洋生物,讓許多探險家想盡辦法要一探究竟。幸運的我們,在這裡可以一窺目前所知道「最重」深海魷魚「南極中爪魷」的真面目,眼前這隻有將近500公斤這麼重,而且有超過4公尺的長度。仔細觀察它的身體,和我們平常在餐桌上看到的魷魚結構相似,但是尺寸大好幾倍,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觸手上的吸盤內。還有淺淺的鉤爪,可以牢牢地吸在獵物的身上,拔也拔不下來啊!

南極中爪魷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南極中爪魷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仔細觀察「南極中爪魷」的同時,是不是有被盯上的危機感呢?就在不遠處,兩隻一銀一紅、長得有如外星人的魚,張著尖牙利嘴虎視眈眈地瞪著我們。哎呀別怕,其實他們是等著我們和他們一起拍照呢,所以不妨走到後面,把頭伸進牠們身體裡面,拍照留下與深海生物之間的趣味合影吧。

在深海生物的身體中拍照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在深海生物的身體中拍照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在「Te Taiao|自然」的探險旅程還沒結束~別忘了留意周圍的牆面、桌子與地上,還有許多有趣好玩的互動設計等你體驗!

【博物館二三事|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

博物館於1998年開館,其前身最早是1865年設立的殖民博物館,之後隨紐西蘭政體轉變為「自治領」政體於大英帝國之下,而改名為自治領博物館。後來於1992年提出的紐西蘭Te Papa Tongarewa法案中,與國家美術館合併,成立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博物館。博物館以「雙文化主義」為基礎經營,同時呈現毛利原住民族與歐洲移民的生活與文化,館內處處可見雙語並行的展板、標語。館內藏有大量毛利族文化物件,同時有橫跨生物、自然科學、美術、歷史等各學科藏品,希望透過跨學科的典藏述說有關紐西蘭的豐富故事。

老派博粉( 74篇 )

我們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橋樑,專注於博物館的觀眾經驗創造,嘗試以新的概念與方式思考參觀經驗的各種可能。希望創造出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參觀經驗,連結更多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讓藝文體驗的旅程不再只是單向接收知識,能夠真實深刻地與博物館經典藏品溝通,並推動「造訪博物館」成為所有人日常休閒活動之首選項目。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