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守護.監督北美館擴建案】建築設計師簡學義觀點:誰來設計我們的美術館?創作者的全球化遊戲

【守護.監督北美館擴建案】建築設計師簡學義觀點:誰來設計我們的美術館?創作者的全球化遊戲

Viewpoint┃Architect Chien Hsueh-Yi: Who Will Design Our Art Museum? A Globalized Game for Creators

建築為百年大計,何況是重要的美術館建築,與市民長遠的文化生活場域,建築設計師簡學義於「【論壇】二次美術館的時代來臨了嗎?從北美館增建新館談起」座談會中,在「誰來設計我們的美術館?創作者的全球化遊戲」單元,以三個提問探討了北美館擴建案。

建築設計師簡學義在10月31日由典藏雜誌社所舉辦「【論壇】二次美術館的時代來臨了嗎?從北美館增建新館談起」座談會中,在「誰來設計我們的美術館?創作者的全球化遊戲」單元,以三個提問做為探討北美館擴建案的切入點:

一、要公園?要美術館?要公園也要美術館?——這是理想的建築基地嗎?

二、要在地化?要國際化?要在地化也要國際化?——還需要國際的建築明星嗎?

三、只要符合預算?要預算範圍內的前瞻創意?要有滿足前瞻創意的足夠預算?——統包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嗎?

「【論壇】二次美術館的時代來臨了嗎?從北美館增建新館談起」座談會中,建築設計師簡學義以三個提問切入擴建案的核心問題。(本刊資料室)

首先,簡學義表示,在討論美術館擴建案因公園建蔽率的限制下,不得不地下化而必須因應的種種相對難題之前,必須先跳脫此一限制,而以「都市計劃」的宏觀尺度看待此一議題,將帶出以下幾個層次的問題:

1.臺北市的綠地是否足夠?

2.美術公園能否以都市計劃變更為文教區美術館建築用地?

3.容積可以移轉,綠地是否也可以移轉?

美術館地下化的根本性問題思考

簡學義指出依世界衞生組織(WHO)的都會區「人均綠地面積」標準應達9平方公尺/人,而臺灣平均只有5.04平方公尺/人,六都中,只有高雄市以11.47平方公尺/人超過WHO標準外,其餘悉數不足(依次是臺南市8.35平方公尺/人、臺中市7.45平方公尺/人、臺北市4.85平方公尺/人、新北市3.39平方公尺/人、桃園市3.11平方公尺/人)。

根據永續會「都市計畫區內綠地面積」、「都市計畫區內闢建公園面積」、「都市內每人享有綠地面積」三項指標指出國人享有的公園綠地雖逐年成長,卻離世界衞生組織(WHO)訂定之標準仍有一段距離。(簡學義提供)
據新北市政府城鄉局調查顯示,六都中「人均綠地面積」只有高雄市以11.47平方公尺/人超過WHO標準外,其餘悉數不足。(簡學義提供)

而都會區綠地覆蓋率的「健康居住指標」為20%丶「綠城市指標」則為30%,新加坡更高達50%,至於臺灣六都的都會區綠地覆蓋率,除了臺南市近32%達到綠城市指標,桃園市的26%丶臺中市的21%達到健康居住指標之外,其他高雄市19%、臺北市18%、新北市15%均未達標準。

臺灣六都綠地覆蓋率。(資料來源/林試所,簡學義提供)

如果要達到WHO人均綠地面積標準的9平方公尺/人,臺北市尚缺43座大安森林公園,或者5座松山機場面積的綠地,很明顯,臺北市的公園綠地是非常不足的。

臺北市欲達WHO人均綠地面積標準9平方公尺/人,尚缺43座大安森林公園或5座松山機場。(圖片來源/林試所,簡學義提供)

簡學義提醒大家應追本溯源,瞭解上述的狀況,才有討論美術館與公園是否爭地的理性背景,而他並非主張「要公園,不要美術館」;但質疑:

1.將美術館地下化於公園是否符合經濟效益?

2.22%的地下埋藏著水泥建築的公園是否符合公園土地透水丶涵水的目的?

3.難道不能以都市計劃手段魚與熊掌都兼得?

在沒有釐清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前,後續的設計爭點,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

他進一步指出,要解決臺北市人均綠地面積不足(僅及WHO標準54%),並非僅仰賴大型公共公園的設置,而是同時要有足夠的鄰里公園丶建築空地比與綠化率,在生活可及性範圍(步行1公里丶15分鐘內)就可以享有足夠的綠地,而目前的美術館公園並非鄰近住宅區範圍,其可及性並不高。

另在「建築生命全週期」的長時間內,地下化建築的漏水風險,並非營造廠商短時間的保固所能承擔;尤其,全球極端氣候下的防汛問題,可能也是未來此一大量地下化美術館園區的一大課題。

美術園區一宗土地面積=101,287平方公尺,建蔽率剩餘建築面積=6,499平方公尺,6499/101287=6.4%,需求樓地板面積=44,576平方公尺,地下2層平均佔地面積=22,288平方公尺,22288/101287=22%,建築造價=28萬/坪,景觀造價=5,000元/平方公尺。據此圖顯示擴建後的美術館防水、防汛問題令人擔憂。(圖片來源:「臺北當代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都市設計準則説明,簡學義提供)

我們為什麼不能透過都市計畫,把擴建北美館所需要的公園用地,直接變更為美術館用地,而不要為了牽就公園低建蔽率,把美術館地下化,如果可以透過綠地移轉,把北美館釋放回地上,將可避開許多地下化的風險。

簡學義也質問,臺北市政府將位居市中心金華區域的空總舊址內的大部分建築物指定為歷史建築,到底有何真正的價值?還不如變更都市計劃取代美術公園成為中央公園,而非限縮了土地充分利用的可能性,也讓中央規劃於此的「國家當代藝術中心」計劃胎死腹中,與其如此,又為何不能成為美術公園移轉綠地的公園?讓美術公園有都市計劃變更的可能性,成為不囿於公園有限建蔽率的美術館建築用地。如今,讓中央的「國家當代藝術中心」成了泡影,延續臨時性的C-LAB「當代文化實驗場」的低利用率,而寧可在美術公園的限縮下勉強的興建地下化的「臺北當代藝術中心」,這些重疊功能丶同樣名為「當代」的「藝術中心」丶「實驗場」,為什麼不能是中央與地方的合作?難道我們是「一國兩制」?造成建築問題的背後,難道竟只是政治的問題?

簡學義也質問,臺北市政府將位居市中心金華區域的空總舊址內的大部分建築物指定為歷史建築,到底有何真正的價值?這些重疊功能丶同樣名為「當代」的「藝術中心」丶「實驗場」,為什麼不能是中央與地方的合作?(本刊資料室)

在建築文化地圖中消失的臺灣建築師

本案啟動招標,箭在弦上,近年,臺灣中央丶地方重大公共工程設計規劃競圖甚至統包競標多採國際標或鼓勵邀集國外建築師參與,臺灣的建築師喪失了「主體性」,簡學義對此一現象頗不認同,他羅列了臺灣近20年來此類30多件公共工程國外建築師作品中的20多件,盤據了臺灣重要公共工程的建築舞臺,語重心長的質問「在建築文化地圖中消失的臺灣建築師」到底是不是正常的現象?

臺灣建築師絕對不是反對「國際化」與「國際競爭」,而是要求平常即能擁有一個健全的專業執業環境,厚植「競爭力」。政府在國際競圖中願意給2-3倍的設計費就是一種錯誤的心態,甚至有人大言不慚以收集國際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建築師作品於一城市為驕傲,更是國際笑話。

近年,臺灣中央丶地方重大公共工程設計規劃競圖甚至統包競標多採國際標或鼓勵邀集國外建築師參與,臺灣的建築師喪失了「主體性」,簡學義對此一現象頗不認同,他羅列了臺灣近20年來此類30多件公共工程國外建築師作品中的20多件,盤據了臺灣重要公共工程的建築舞臺。(簡學義提供)

簡學義更引述國際建築名家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1974)在「靜謐與光明」一書中所述:「每一個文化的建築,是這個文化世界的模型,它不是這個世界的外型,而是它內在的形。」,質問:什麼是「我們的文化」?什麼是「我們的建築容顏」?期許「北美館擴建」的此一文化建築能有屬於臺灣建築師的「主體性」!

臺灣的公共工程,愈來愈多採用「統包」的標案形式,固然是政府為了「縮短期程」與「控制預算」的目的,避免一再追加工程預算的夢魘,然而,真正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有沒有編列合理的工程預算與單價?否則只是因噎廢食丶緣木求魚,反映政府沒有面對真正問題的消極作為,徒然只是限縮了規劃設計標廣大建築師丶更多創意能夠參與的可能性而已。

簡學義質問:「只要符合預算?要預算範圍內的前瞻創意?要有滿足前瞻創意的預算?——統包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嗎?」丶「是誰決定了建築師?」

他以規劃設計/施工標,以及統包標的流程差異,追問後者(即統包案),不啻淪為營造廠商遴選建築師,雖仍有具備理想性的營造廠,惟畢竟是少數,若加上預算不充裕,「將本求利」的營造廠難有理想性建築師的配合。

「要有滿足前瞻創意的足夠預算?」丶「是誰決定了建築師?」,為了突顯這兩個議題,簡學義以德國漢堡易北音樂廳、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兩個極端的例子說明。(本刊資料室)

「要有滿足前瞻創意的足夠預算?」丶「是誰決定了建築師?」,為了突顯這兩個議題,簡學義以兩個極端的例子說明:

1.德國漢堡易北音樂廳

由漢堡市政府直接委託瑞士Herzog & De Meuron建築師事務所設計,2007年開工,至2016年才完工,預算更是從最初的7700萬歐元,增加到7.89億歐元,增加了10倍的預算,漢堡市政府雖瀕臨破產,卻仍設法籌錢支付,目前已成為德國人的驕傲,這種溢價10倍的結果,由公部門拿出魄力,悉數吸收,因而可以打造出舉世聞名的建築經典。

2.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

也是跳脫公開招標程序,以層峯的高度支持,所成就的舉世聞名的公共工程典範。

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1916-1996)在巴黎推出十大工程,他親自委託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 M. Pei,1917-2019)負責整治羅浮宮,貝聿銘所提玻璃金字塔方案,當時曾引起巴黎各界嘩然,但密特朗以總統的高度,力排眾議,讓建築在抗爭中仍得以順利完成,目前羅浮宮金字塔,是法國巴黎的觀光勝地,也是巴黎人的驕傲!

這兩個極端的例子當然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簡學義只是藉以彰顯一個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提醒「北美館擴建案」的建築應具備前瞻創意,政府的決策與作為,不要與此背道而馳!

典藏庫房的六項疑慮

簡學義觀察這回各方對「北美館擴建案」招標公開閲覽資料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內容所提出的質疑,希望並非緣於統包工程案營造廠的成本考量。

簡學義認為,北美館「三館一體」,目前典藏庫房增建與第二美術館擴建,雖然分開發包,但仍應以一宗土地的觀念整體規劃。

簡學義表示,目前典藏庫房增建部分的一些設計,對包括後期美術館擴建計劃,乃至全園區與舊館動線、空間關係,影響至鉅。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庫房新建案獲選方案,模擬示意圖(由基隆河方向鳥瞰)(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據了解,目前館方與相關都審變更丶環差審查委員會,均已接受典藏庫房增建統包團隊的設計與關於整體動線修改的建議,簡學義綜合相關訊息,具體提出他的六項疑慮:

1、防洪丶防汛與200年洪水位的關係足夠否?能應付愈趨惡化的極端氣候否?能讓無以取代的永久典藏品,承受未來萬一的風險否?

2、大面積覆土下的地下空間防水,耐久性與營造廠保固時間合理否?萬一漏水,修復工程涉及地面覆土丶景觀拆除丶修復,影響美術館運作,符合經濟效益否?

3、典藏庫房貨樻車斜坡彎道倒車不合理亦不符效率;而斜坡道阻斷新舊館開放空間丶景觀整體連續性關係是否洽當?

4、典藏庫房增建工程貨車道可先為臨時性,未來應與美術館擴建工程整合於地下空間,一併解決,方為合理。

5、中山北路人行道丶綠帶,不宜有地下停車場車道出入口阻斷。

6、典藏庫房增建空間與原全園區車道動線規劃,無論左右緊鄰或呈上下關係,為防震或增加載重能力產生的工程成本,統包團隊應與市府合理協商,不能以犧牲整體美術館園區的運作與開放空間品質做為代價。

簡學義再三強調,他說,目前部分不合理的結果,希望並非緣於營造廠的成本考量,若有成本問題,市府必須予以必要與合理的協助;而市府對典藏庫房增建案,雖以整體園區為一宗土地,但限縮其使用土地範圍,影響統包團隊規劃,也是非常錯誤的本位思維(註),建築為百年大計,何況是重要的美術館建築,與市民長遠的文化生活場域。於今,北美館必須概括承受,負起責任,此事影響深遠,必須慎重考量,研究是否還有改善的餘地?


註:前北美館林平館長於31日,曾在該座談會中指出,因為主計單位對於典藏庫房增建案,雖以整體園區為一宗土地,但限縮統包團隊使用土地的範圍。這也許是目前許多爭議的源頭。

ARTouch編輯部( 134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