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二次美術館時代專題】地方美術館現在進行式:未開幕先轟動的網美建築

【二次美術館時代專題】地方美術館現在進行式:未開幕先轟動的網美建築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2nd Museum Age】Local Art Museum In Action: Sensational Architecture Going Viral Online Prior to Opening

兩位思想型的日本建築師,搭上台灣最成熟的研究型事務所,型塑新北、桃園、台中3座美術館,絕對會讓國人對美術館有不一樣的見識,有些學者因為這3座建築,稱台灣將步向「地方美術館世代」。

「妹島和世、山本理顯、姚仁喜」,若把台灣的美術館分成過去、現在、未來、懷胎等四組,我個人的認知,最精采的應是現代進行式的這組。因為兩位思想型的日本建築師,搭上台灣最成熟的研究型事務所,形塑新北、桃園、台中3座美術館,絕對會讓國人對美術館有不一樣的見識,有些學者因為這三座建築,稱台灣將步向「地方美術館世代」。

台灣的地方美術館熱,應是2018年底,普立茲克獎得主坂茂(Shigeru Ban)/原研哉(Kenya Hara)設計的台南市美術二館開幕所引發的熱潮。這房子雖然館舍與外部梯狀庭園的連結性薄弱,每座展間都是小空間及挑高性不足,不夠理想,但在一般人,尤其年輕朋友的「網紅度」竟意外鵠起,大受喜歡。在白帥帥的建築拍上一張上傳社群媒體,按讚度之高難以想像,也是我認為公共建築網紅熱的開端。

因此國內公共建築追求國際名聲級建築師來承攬,符合大眾品味的網紅建築,為主流思考。雖無法證實畢卡索是否說過:「藝術並非真理而是謊言,然而這謊言能教我們認識真理。」但看看他所在的法國及出生地西班牙,均設置畢卡索美術館,證實「藝術是門好生意」。以這句話來印證正在建的名家設計之美術館,包括預計2022年開幕,姚仁喜建築師在鶯歌的新北市立美術館,2023、2024年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在青埔的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與桃園市立美術館先後開館,及2023年由普立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與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在水湳經貿園區的台中綠美圖,應都會是好生意。

此三案皆為國際比圖的結果,特殊的是,新北市立美術館競圖,姚仁喜建築師竟然打敗日本當紅炸子雞的隈研吾而為台灣建築師獨立出線,這是國際比圖幾乎未曾見過的事。而桃園市立美術館是採營造為主體的統包案國際競圖,建築師是依附在營造廠之下。台中綠美圖則是一波三折,是前前任市長胡志強於2013年以「台中城市文化館」名義舉辦國際競圖,選出日本的SANNA事務所,妹島和世及西澤立衛兩位都參與在內,當時還同時推動台中歌劇院及台灣塔計畫。而城市文化館在2016年林佳龍時代修正為美術館+圖書館的台中綠美圖,直到現任盧秀燕時代才動工。

趁此機會,來分享一下正在建的三館設計。

新北市立美術館完成示意圖。(© 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

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新北市立美術館

有別於美術館多數在都會或新市鎮副都心的慣例,新北市立美術館設在鶯歌大漢溪旁一片蘆葦叢當中。此案有如學者李亦晟引用日本建築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提出第三代美術館,為追求空間多樣化,將「場域」設計思維帶入,常見的手法就是「場域限定」的裝置藝術與建築結合,感受環境獨特的個性。如設在地坑的地中美術館、挖兩個大洞看山看林的豐島美術館。更有人指出這有第四世代美術館特質,日本博物館學者伊藤壽朗認為,金澤21世紀美術館出現後,美術館對當地民眾而言,已從保存形式展示到知識的啟蒙、民眾體驗型的展示,來到新世代種新的地域核心連結。不僅給予居民感官刺激、交流場所,甚至是連結地區與世界,及創造未來想像的場域了。

新北市立美術館6月工程現況。(© 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

所以新北市於2015年競圖時,美術館預定地位於鶯歌館前路南、大漢溪西,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之三鶯新生地。這裡是簡學義設計的陶瓷博物館所衍生的藝術園區,現雖杳無人煙,但過鶯歌溪步行10至15分,途經三鶯之心空間藝術特區、三鶯龍窯橋、鶯歌國民運動中心、三鶯藝術景觀平台、三鶯藝術村等連續設施,未來加上占地面積2.5公頃的新北美術館,成為陶博館與新北美術館雙軸心藝術特區,有如國美館或高美館,帶動三鶯地區的發展當然指日可待。

競圖採二階段,吸引全球61國共294件提案,參與者較亮麗的有日本隈研吾(Kengo Kuma)、改造桃園機場一航站的團紀彥(Norihito Dan)、佐藤綜合計畫(AXS),還有法國Baldacci Architect等多國團隊。評審最後是大元建築工坊的姚仁喜小贏隈研吾,隈研吾提案其實仍頗有意思,以他擅長的複皮層,用沖孔耐候鋼板形塑出內外穿越的組合關係,空間趣味在內內外外間的遊走,頗為動人。

姚仁喜為何能更勝一籌?其提案與隈研吾是完全相反的概念,他運用自然元素,提出一座開放性的新世代館舍。誠如標題「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他將基地特色強烈發揮,北側面對龜侖山,南側與大漢溪相連,位在新北鶯歌與三峽兩座老城間,透過藝術街坊與戶外雕塑空間,仿造剝裂河床造型,主建築橫越其上,外觀以白色管狀結構高低一字錯落排開,還有大片玻璃帷幕相襯,從戶外廊一眼就探進內部,使館內外視覺得以相互流通,營造出量體穿透的親切感與網紅的吸睛度,在在打破傳統美術館給人的高冷衙門感。這不僅結合了在地文化風情,成功地以當代美學詮釋了山河,並注入時尚風。

新北市立美術館外牆1:1模型。(©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

在數位世代經營美術館,一定要有新規性、多樣性、地域性與外部性,這些指標在新北,姚仁喜更提出一個更要點,他以「全民美術館」為旨,導入「開放式美術館」概念設計,底層建築將如21世紀美術館般,作為開放式空間,希望能成為所有市民的休閒、充實自我的去處。進入館內,除欣賞視覺藝術展覽外,從大面積落地窗向外遠眺,能將鶯歌山河景致盡收眼底,雖在鶯歌,也面向三峽。至於地域性,建築網美顏值高,如外牆呼應河岸高灘地蘆葦叢姿態,由高低不一的錯落銀白管狀線條環繞,模擬了蘆葦隨風搖曳,更在光影照映下,將是社群媒體最夯的姿態。且此複皮層,在結構之外的量體穿透視覺效果,遠至國道三號台北大學段即可望見此搖曳如風的輕建築,晚上更有燈籠的夜地標效果。自身如藝術品的美術館體,與城市產生流通性,使一般人更容易親近藝術,建築設計讓人、空間、都市的關係更加親密,建築與自然交會的新平衡點,成為藝術、在地文化與社區集體情感的柔軟平台。

桃園市立美術館外觀模擬圖。(©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藝術山丘的微城市:桃園市立美術館

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就我的認知,他是日本業界負有盛名,他所設計的橫須賀美術館,位在美軍基地附近的山海之間。他以面海順坡將館舍主空間的展廳部,往地下開展,平台般的地面層,如賣店、餐廳、圖書室,再用小尺度與地景連結。類似概念還由函館公立未來大學及埼玉縣立大學,由一座大屋頂之下,創作出微都市長形校園建築,連串如迷宮般屋中屋高低量體,與開放大通廊串連,塑造出水平/垂直、迂迴/開暢、收放、靜動,對比的虛實變化,創造出複合而迷人的學習環境。在台灣,他有天母木蘭居B座豪宅作品,國外還有中國天津圖書館、瑞士蘇黎世機場綜合大樓等作品。

桃園市立美術館外觀模型。(© 桃園市政府新建工程處)

這回坐落於青埔特區的桃園市立美術館,競圖時勝出日本竹中工務店及荷蘭MVRDV兩家強勁對手。桃美館相當龐大,是以「一體多館、一大三小館」多元發展定案,山本聯手石昭永建築師設計的是母館及兒童館。他競圖策略依然是在日本常用的前衛「大腸包小腸」空間概念,來創造自己建構的微地形概念。三個層次:箱空間、夾層空間及山丘外坡面,錯落出大小展廳、餐廳賣店閱覽及服務空間,外平台有人工亭與自然綠蔭、展望台、景觀平台等。

桃園市立美術館外觀模擬圖。(©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彷若藝術山丘般,建築不再只是展示藝術的殼,他要這座建築有種異樣感,不時的穿越,立面的上上下下,是一種與地景共感呼吸的感覺,而是一種另類身體體驗。所有的材料、工法、多樣複合的空間,猶如穿梭在山丘或梯田般,讓建築兼具美感與使用功能。山丘中的箱空間是閉合的展示空間,夾層空間則可陳列裝置藝術或欣賞表演藝術等,山丘外部坡面則錯落著藝術活動及展演的戶外平台、雕塑藝術品、涼亭綠蔭、展望台、文創商品展示。當然山丘斜坡最為有趣,也是國內難得一見的人工地景,形塑天然良好的視野,市民可在此俯視廣場與青塘園。

桃園市立美術館工程簽約典禮,中為山本理顯。(© 桃園市政府新建工程處)

這種建築就如同一座微城市,也是山本理顯式的「友善街區」設計策略,常為他開發出無比迷人的多重空間秩序感,使得使用者感受出一種不同組合的律動性。在桃美館,你可先去看展覽,再到室內平台,再出來戶外平台,完全相反也可以。任意組合中,體驗出建築與環境的有機結合,進而養成一種開發自我空間體驗的秩序性,而成為五感體驗與智能開發的最佳平台。

近十幾年,他在日本及國際舞台上相當活躍。他認為建築形式並非最重要,而是把建築當成城市來經營,更是創造新生活方式,透過友善街區注重建築與環境的有機結合,並以建築空間影響人們行為的設計,是為日本新社會派建築師的代表。如東京東雲集合住宅、北京SOHO等住宅名作,在在實踐其理論。桃美館打造2座,地上5層、地下1層及地上3層、地下1層的雙建築體,中間由空中廊道相連的「藝術山丘」,讓台灣人體驗其建築及都市的概念。

桃園市立美術館藝術廣場模擬圖。(©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建築立面將採具柔軟曲線的沖孔鋁遮陽板,阻擋太陽直射的綠建築工法。斜面屋頂則為中空樓板,大跨度展場則為桁架結構,由無樑柱打造藝術展出的最大彈性空間。他期待工法的自由度,所打造的多重變化,不只是要結合周圍自然環境與社區,同時也形成一種比較貼近市民生活體驗藝術新場域,達成建築的環境和諧觀。

台中綠美圖模擬示意圖。(© 台中市政府)

通透迷人如三宅一生服飾的建築組合體:台中綠美圖

國人終於盼來了SANAA建築事務所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合體為台灣打造首座建築,其實十幾年前,台灣有業主找上安藤忠雄,安藤曾推薦了妹島,所以她差點完成陽明山草山玉溪美術館。

她跟台灣有深厚淵源,她的外祖父母在日治時期被派來台灣,母親在台北出生、台中成長。所以胡志強時代的水湳經貿園區台中城市文化館競圖時,他們一心一意跑來參加競圖。歷經3任市長,該案改成台中綠美圖,空間內含包括美術館及圖書館。

西澤立衛(圖左)跟妹島和世(圖右)。(© 台中市政府建設局)

這也是繼貝聿銘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安藤忠雄亞洲大學當代藝術館、伊東豊雄台中歌劇院之後,第4組普立茲克獎得主的公共建築,未來還有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的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博物館,西班牙RCR建築團隊的中醫藥大學體育館,還有李察.邁爾(Richard Meier)與伊東豐雄的住宅。台中真的是收集大師作品最認真的城市。

台中市政府對綠美圖的口號是「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妹島與西澤之外,還有劉培森建築師共同合作,建築量體以材料原貌呈現,整體呈現白色,希望為空間帶來明亮的氛圍,也讓知識與感性互相往返與循環成為最大特色。

台中綠美圖大廳模擬圖。(© 台中市政府)

「建築設計,是希望人們在中央公園散步的同時,能走進圖書館及美術館,在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雙館設計是讓民眾在圖書館讀書讀累了,可到美術館看看展示品,放鬆下來。相對在美術館看展時,如想了解更多資訊,也可走進圖書館查詢,這是帶給大家一個新的學習概念。」妹島和世在動工典禮如是說道。

位於水湳經貿園區中央公園北端,北鄰國際會展中心及水湳轉運中心,SANAA用其一貫的穿透性外觀,與周圍自然地景互動交流,運用純色系設計使建築退居配角,她說:「讓人們穿著的各色服裝點綴建築之美。」

台中綠美圖鳥瞰模擬圖。(© 台中市政府)

基地面積2.6公頃,規劃8棟高度12至48公尺不等的白色建築量體,外罩金屬擴張網,造型或圓或方。類型似乎衍生自妹島的小平市立仲町公民館和圖書館,及西澤的十和田美術館。前者是她用擴張網將幾座自由量體組織後網住,使之有其一體性,後者則是打破一個大量體,用多重組合的離散型態再組合的原型。各棟一樓空間多數相通,讓市民自由穿梭,美術館則特別規劃挑高4、6、9、13、19公尺等不同高度5座展廳,以適應不同媒材及創作型式需求。

我想透過分析小平市仲町公民館和圖書館及西澤的十和田美術館,來讓大家理解,被稱為她的設計思想核心─曖昧空間、建築融於自然的思想性課題。

小平市仲町公民館和圖書館。(網路擷圖)

仲町公民館和圖書館一樣是複合使用,局部空間分離,卻由擴張網造型連成一體。妹島有兩個前提,一是把圖書和公民館同樣功能的空間設計成一處可共同使用,二不是分離的空中建築組合,而是儘可能地使之成為與地面相互連接的空間,形成人字配置。

配置在院落的一層分離建築,上升到二層時連接在一起,三層時更形成一個不可分離的大空間。為使這座公共建築的尺度與周圍住宅區相近,各層高有不同高度的設計和控制,以便更好地融入住宅區和綠化之中。同時探討當建築是座獨立的整體時,如何讓它和周圍環境產生互相滲透、互相交流的嘗試。這些概念,轉成台中綠美圖5座展廳時,仲町公民館和圖書館的思維即再度進化,外型則也是此案的衍生版。

十和田美術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西澤設計的十和田美術館,座落於長達11.1公里的街道頭,他在參與式設計討論後,決定打破傳統美術館單一大量體的構築,將演講廳、工作室、咖啡廳、圖書館、社區活動公間和展覽空間等建築量體,打散成16個大小不等的方盒塊體,再藉透明玻璃走廊將這些看似隨意散落在街邊的個體串接而成。

他的構想,希望美術館能像小鎮那樣,可讓人們自在的穿梭其中,到處串門子,甚至屋內逛累了,還可走在玻璃廊道上看看外面街景,或上樓頂俯瞰春天櫻花樹海;不經意穿過小院落時,抬頭一瞥在兩片外牆間的藝術創作。讓美術館沒有耀眼的形體,也沒有炫目的色彩,僅是扮演藝術品容器,既是展間最佳襯墊,也是美麗街景的極佳布幕。

兩件作品,都是建築師觀念形的極致之作,也轟動建築圈。進化後的結局,就是台中綠美圖此兩思想之作的精進版,值得期待。

丁榮生( 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