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器物無言留史話:揚州博物館及其館藏掠影

器物無言留史話:揚州博物館及其館藏掠影

約7000年的文明史,2500餘年的建城史,地處中國南北水陸交通要衝,古代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商都」——揚州,是一座值得驕傲的城市,無論何時都是歷史風雲際會的地方,其深厚的歷史物證積澱,是取之不竭的精神寶藏。
縱觀東西方的博物館及類似博物館機構的產生,無不是人類自發、積極地對本身活動軌跡的一種念念不忘,或者說是對自己先人及其環境見證物的一種無法割捨的紀念和情愫。這些表現不一定是某個人的單獨行為,它常常是一個群體、一級組織、一個國家對自己先輩所創造的文明及過失的一種自豪和憾恨,這種情結需要一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來吸納和表現。博物館建設是最佳的選擇,故其產生和發展,是一種自發的無可阻擋的行為。
在中國,各姓氏都有修家譜的傳統,在西方有家族的自豪。應該說,在各民族的傳統習慣中,都有形式不同的對民族先輩追憶的方式,且引以自豪的情結居多。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理解,博物館事業只要在社會穩定、發展的過程中,其伴隨人類智力、情商的不斷發展,必將不停息地向更高層次拓展。
人類的進化必然要不斷向更優、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正如單個人類個體的發展一樣,他需要一個自省、總結的場所。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創造了大量優秀、傑出的作品、成果,同時也做了大量愚蠢的事情,它們都是我們自身的產物,都留著種群的印跡,都是割捨不了的。可我們還是要前行,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就是博物館(含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等)社會性的需求。
《建築師的華沙宣言》指出:「博物館建築是最完美的建築表達,其標誌性、公眾性很強,建築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博物館建築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定時期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往往都是用歷史鑄造,成天人合一。
圖1 揚州博物館外立面景觀。
館舍建築意念
2005年10月落成開放的揚州雙博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新館)位於古城揚州新城西區,距老城區中心約7公里。館舍占地5萬700平方公尺,建築占地60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2500平方公尺,東西長148公尺,南北寬48公尺,簷高22.4公尺。建築為三層框架結構,其中展覽(含既是休息空間又是展示空間)面積9319.4平方公尺,中廳1144.2平方公尺,公共服務空間(含衛生間、走道等)6407.8平方公尺。館舍東南臨新城西區新開挖的明月湖,圓形湖面闊500公尺(圖1)。
揚州雙博館建築的特點如下:曲折的輪廓線代表水的屬性。流動無盡頭的曲線,告訴人們揚州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延續;告訴人們揚州城在歷史長河中幾度繁華、幾度廢弛、幾度崛起而愈挫愈堅的城市韌性;更告訴人們揚州地處南北交通要衝,因水而積澱的地方人文個性——兼容。兼容為中國歷史興衰變遷之縮影,具南秀北雄之氣質,擁五湖四海之博大,更有繼承和創新之胸懷……
而建築土紅色代表英雄的色彩。鮮血浸染土的顏色,演繹揚州的歷史絕唱〈蕪城賦〉、〈揚州十日〉,揚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土紅色亦代表漢唐揚州曾經的輝煌。
至於建築造型荷葉代表歷史的感悟。鳥瞰建築似兩片荷葉,人類的進化演變在地質年代的時空裡,不就如同大海裡的一葉浮萍嗎?親水平台和水面的自然設置,讓人能體味荷葉的出現並不唐突。正視建築,尤如兩棵拔地而起的巨樹。刻著歷史年輪的巨樹,是揚州歷史滄桑巨變的見證,指明了博物館的性質,同時也表現了建築師「建築與大地共生共存的設計理念」。而遠處看,更像一本打開的厚重的歷史書。
圖2 鑑真像雕塑。
此外,還設有廣場雕塑。從揚州城約2500年建城歷史的文化長河中,提煉出的十位歷史人物雕塑,點綴在廣場恰當的位置。春秋時的吳王夫差修築了最古老的揚州城池和流淌至今的運河;開創漢代天下的劉邦,其侄兒吳王劉濞在揚州殫思竭慮,開山鑄錢,煮海為鹽,在覬覦皇位時,造就了揚州的第一次經濟繁榮;董仲舒以儒家思想,平息了漢代本地諸侯王叛亂的火焰;隋煬帝這位至今還受到爭議、難以定論的皇帝,因一條貫通中國南北西東的運河,給揚州的唐代興盛創造了先天的優勢;鑑真這位1000多年前具有國際視野的大和尚,為揚州爭得了無盡的世界性讚譽(圖2);歐陽修、史可法、曹寅、阮元、朱自清他們獨自形成局部時空文化氛圍,成為廣大遊客瞭解和感悟揚州之深厚歷史的文化休閒場所和流連忘返的旅遊特色景點。
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建於揚州,源於揚州保存有10萬片的古代雕版版片。唐代以來,揚州一直為全國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至今保存有一套完整的雕版印刷工藝和非遺傳承人體系;揚州博物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建立的揚州「文物館」及同年籌建的「蘇北博物館」。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成為藏品豐富、功能齊全、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地方文物4萬餘件,其中漢代青銅器、玉器、漆器;唐代陶瓷器、銅鏡;宋代鐵錢、文房雅玩;元代瓷器;明代金銀製品;清代書畫、碑石等都極具地方特色,形成館藏品詮釋地方史的完整鏈線。
圖3-1 龍虯莊展示場景。(揚州博物館提供)
圖3-2 出土文物〈鹿角鎬〉
特色展廳介紹
雙博館共設「廣陵潮—揚州城市故事」、「流光溢彩—揚州博物館藏元明清瓷器展」、「國寶廳」、「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與雕版印刷」、「四庫全書展」、「鄭板橋紀念館」、「馬可波羅紀念館」、「揚州與佛教」和三個臨時展廳,計12個展廳。
◎「廣陵潮—揚州城市故事」展廳
該展廳共分五個章節,以揚州通史為綱,突出漢、唐、明、清繁盛,可謂高潮迭起。
一、「爭霸中原」築邗城:7000年前的揚州龍虯莊先民,通過原生態場景復原和遺址出土的各類文物,讓參觀者能在第一時間瞭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圖3)。揚州城發軔於距今約2500年前,與吳王夫差稱霸中原的雄心密不可分。觀眾可以通過夫差偉岸的身軀、龐大的戰船、銳利的冷兵器,來體會春秋末期諸侯國的強盛和躁動的民族激情(圖4)。
圖4 戰國〈銅劍〉,長59公分、寬5公分、莖長9.5公分。為揚州博物館舊藏。瘦長的劍身,挺直的劍脊,鋒利的劍刃,跨越千年仍殺氣逼人,是越王勾踐劍還是吳王夫差的士兵們手中的劍,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把劍代表了那個時代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揚州博物館提供)
二、「煮海鑄錢」鎮廣陵:漢代的揚州是朝廷倍感不安的封國,這不僅是由它引發的「七國之亂」和「詛咒」的騷動,更主要的是偏離當時的政治中心,憑地方經濟實力強盛所帶來無法根治的政治頑疾。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似乎給這一地區以陣陣舒緩、平靜的清風。和諧的〈「宜子孫」玉璧〉、環保的〈銅釭燈〉(圖5)、先進的〈銅卡尺〉、典雅的〈青瓷四繫罐〉(圖6)等精美器物,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代表性物證。「奢華的冥界」信息組,其繁星點點的深邃夜空,告知人們一切塵世長短,終將隨時光流逝。
圖5 西漢〈銅釭燈〉,高58公分、寬35公分。1991年出土於邗江縣甘泉鄉姚灣村巴家墩的一座木槨墓,從出土的文物質量和葬制推測,墓主人應為西漢昭宣時期「廣陵國」內身分較高的貴族。此燈別致的設計,在眾多同時代鼎形釭燈中獨樹一幟。燈盤、雙層燈罩、左右雙導煙管和兼有底座與貯水消煙雙重功能的三足釜形器,四部分組成完整的油燈體系。導煙管兩面各有一條陰刻線繪成昂首向上的矯龍紋飾,體現漢代簡潔樸素大氣的時代風格。轉動燈盤手柄,可使卡扣其上的內層燈罩的窗口,在約150度的範圍內根據光量的需要自由調節。導煙管可使油燈燃燒時的煙灰等,吸附在釜形器內的水中,是當時人們提高生活環境質量的精巧構思。(揚州博物館提供)
圖6 東漢〈青瓷四繫罐〉,高22.5公分、口徑10.8公分、腹徑21公分、底徑12.9公分,1980年出土於揚州市邗江縣甘泉鄉香巷村東漢磚室墓中。此罐直口,圓唇內斂、短頸、弧肩微突、鼓腹、平底內凹,肩部有一道圓脊,四個對稱的泥條狀橫繫。灰白胎上印細麻布紋,施青黃釉露底部並有流釉,釉面有細開片。先民在商代就開始燒造瓷器,直至東漢才燒造成完全意義上的青瓷器。此罐造型端莊敦實、釉色肥潤雅致、釉面開片均細自然,是越窯早期青瓷器的代表作。(揚州博物館提供)
三、「揚一益二」繁華地:隋煬帝對揚州的眷念和經濟的依賴,不僅造就了「大運河」的千古奇蹟,同時因奢侈、虐民而民怨沸騰,終致其政聲狼藉。唐朝揚州因隋代運河的恩澤,成就了「商都」的地位,並享譽世界。開放的城市個性,通過一條繁華街道、一個二十四橋夜景和一座國際性港口,配以精美的歷史見證物得以再現。都是這個時期中國對外交流、中西文化融合之典型見證物。(圖7、8)
圖7 唐〈打馬球銅鏡〉,直徑18.5公分、厚1公分,1965年揚州市邗江縣泰安鄉金灣壩工地出土。菱花形的鏡身,背面是四名騎士,手執鞠杖,姿態各異,躍馬擊球的紋飾。主紋飾襯以高山、花草,展現了一幅唐代郊外打馬球比賽的情景。馬球運動源於波斯,漢代傳入中國,到了唐代此運動得到了皇帝和貴族的喜愛,成為社會主流運動項目,此銅鏡的畫面讓今人可一瞥千年前大唐盛世。(揚州博物館提供)
圖8 唐〈青釉褐綠點彩雲紋雙耳罐〉,高29.8公分、口徑16.3公分、底徑19.5公分。1974年揚州市唐城遺址出土。罐直口、卷唇、高頸,略鼓腹、平底。肩部置對稱扁環形雙繫,繫上飾「王」字。器身布滿紋飾,褐、綠兩色相間,以點彩聯珠手法,形成卷雲圖案和蓮葉蓮花紋飾。其藝術構思和創作令人稱奇。此罐胎體為米黃色,通體施青黃釉。其形體之大、紋飾之奇、釉色之美,是長沙窯罕見之精品。(揚州博物館提供)
四、「烽煙滾滾」揚州路:遵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結束了五代十國紛爭,揚州迎來了北宋的文章太守歐陽修、蘇軾等才俊(圖9),更要經受南宋時期炮火的洗禮。展廳以直觀形象的陳列語言,讓人深切體會到歷史不可逆轉的輪迴演變。多媒體動畫則告訴觀眾,1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已經在使用今天三峽大壩所繼續使用的「復閘」原理。
圖9-1 北宋〈「仲舉澄泥」銘硯〉,高3.2公分、硯面17×16.8公分、底16×15.6公分。1998年揚州市郊城北三星村宋墓出土。硯澄泥質,極細膩。近正方倒梯形,中心設邊長8.5公分的硯面,殘留墨蹟,邊圍回形硯池。底微內凹,中鈐「仲舉澄泥」方形陰文印,是宋代澄泥硯的精品。硯上的一點殘墨,不知能否見證「重文輕武」的時代特徵,還有揚州「文章太守」的筆墨情懷;但四大名硯之「澄泥」卻伴隨了我們千年,點點滴滴傳承著中華文脈。(揚州博物館提供)
圖9-2 「仲舉澄泥」方形陰文印
元朝,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長大成人,據傳還在揚州為官三年,折射出元代統治者雄霸天下的胸懷,更給中國古代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展廳以短小篇幅再現了這段令人回味的歷史,以及今人延續此段情結的國際交流。(圖10)
圖10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高43.5公分、口徑5.5公分、底徑14公分。1984年從揚州市文物商店轉入。梅瓶口小,頸短,肩豐,肩以下逐漸收斂,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淺底內凹。通體施霽藍釉,雲龍、寶珠施青白釉,兩種釉色對比鮮明、強烈。主紋刻劃一龍追趕火焰寶珠,巨龍威武、雄壯、悍猛,騰空飛舞於萬里藍天之中,又似遨遊於無際的大海之中。此瓶器形碩大,造型秀挺,釉色淨潤,紋飾精美且又生動活潑,氣勢磅礡,集科技、歷史、藝術之大美,是梅瓶中極品。(揚州博物館提供)
五、「富甲天下」話揚州:明代秀才、文臣、武將三對夫妻完整合葬墓的墓主復原及文物的展示,成規模的造船場景及史可法與揚州共存亡的情景演繹,再一次向觀眾傳達了揚州地處中華大地南北要衝,所成就的富庶和必經的災難。清代揚州鹽商一夜以鹽堆就白塔的傳說、市民休閒的生活、文化的豐富多彩、虹橋修禊的「和諧」場景,讓觀眾有跨時空體悟揚州古代社會繁華景象的絕唱。而以「標新立異二月花」、「各有靈苗各自探」、「用我法」為藝術指向的「揚州八怪」,則是清代揚州以鹽業盛所蘊育出的、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的書畫流派,也是揚州因獨特地理所形成的城市個性的集中體現。(圖11、12)
圖11 明〈大彬款六方紫砂壺〉。通高11公分。1968年江都縣丁溝鄉洪飛村鄭王莊明墓出土。壺圓形蓋,子口與壺口套合,蓋頂圓鈕,鈕上印對合半弧紋,壺身六方形,直口,斜折肩,六稜形曲流,五角形彎執。底內凹,紫砂泥質細潤,色呈赭紅,上有銀砂閃點。底部正中刻「大彬」直行楷書款。至今人稱「神品」的時大彬紫砂壺,在揚州一個村莊的墓葬中出土,跨越這麼久的時空,我們無法知其前世的歷程,卻可以從其樸素無華、簡潔大方的型體中,去感知那個時代的風尚。(揚州博物館提供)
圖12 清代鄭燮〈蘭竹石圖軸〉,縱178公分、橫102公分,筆墨紙本。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濰坊知縣,有政聲。做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鄭燮曾說「蘭花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他筆下的蘭花均生在石頭之間,使其回歸天性,順應自然。此畫以石為脈,把一叢叢分散的蘭竹有機的統貫一氣,疏密得當,既嚴整而又有變化。濃墨繪蘭竹、淡筆勾山石,有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趣味。此幅為板橋蘭竹精品。乾隆十三年(1748)春,乾隆帝東巡,正在濰縣做知縣的鄭板橋奉命擔任書畫史,臥泰山頂40餘日,常以此自豪,所以刻了「乾隆東封書畫史」一印。此畫當是板橋56歲之後所作。題識:「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大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雖學之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宏翁同學老長兄善品題書畫,故就正焉。板橋鄭燮。」鈐印:「乾隆東封書畫史」(白文)、「歌吹古揚州」(朱文)。(揚州博物館提供)
◎「中國雕版印刷」展廳
序廳由「從一到多」這個雕版印刷信息傳播的終極作用說起(圖13),在流暢的展覽動線中,雕版產生的歷史背景、必備的物質基礎、工藝流程、在隋唐產生後各朝代的發展特點,以及世界的傳播、產生的影響,都一一道來。分級傳播的形式,會使各類觀眾得到滿足。在形式設計中,借景、模型、影院、多媒體、翻頁裝置、燈箱等傳播手段,一切都為了便於讓參觀者瞭解相關的信息。雕版印刷互動區更是此展廳的亮點。
圖13 「中國雕版印刷」展廳。
◎「揚州與雕版印刷」展廳
序廳是由意象的書籍、荷花、五亭橋、白塔的剪影和唐代文人元稹和白居易的雕塑,形成信息的組合(「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即白居易]及余雜詩,賣書肆之中也。」——〔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告訴觀眾們唐代揚州雕版印刷業即已形成規模,並延續至今。清代曹寅在揚州天寧寺主持刻印《全唐詩》和康熙皇帝在故宮審視閱覽跨時空的場景,讓人駐足、讚嘆;揚州清代民間刻坊的復原,能達到「此時無人勝有人」的藝術效果;浩瀚可視的倉儲式雕版印刷版片庫,其獨特構思定會讓觀眾為之震撼。
◎「國寶廳」
在全館整體展線布局中,館方以一個約200平方公尺獨立的空間,來展示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圖10)。元代的文化是粗獷奔放的,游牧民族在廣袤的草原上奔馳,藍天白雲大草原就是他們的天堂,對於白色、藍色的偏愛,是流淌在血液裡的文化。矯健、靈動、張揚的龍,亦是元代民族精神的凝煉。展覽基本色調的設定是視覺審美功能的超越,具有強烈的傳播學上的意義和效應。展覽並對這件國寶的全方位信息進行解讀,包括:梅瓶的演變,龍紋的演變,霽藍釉、青白釉的溯源,國寶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等。
◎「流光溢彩—揚州博物館藏元明清瓷器展」
此間展廳則定位在「藝術館」範疇,用展廳的色彩、精緻的展櫃、合理的燈光、舒適的展線及優美的文物,來塑造一個藝術氛圍極濃的情境,讓觀眾從中體味文物蘊涵的深厚歷史與科學文化。
歷史際會之城
約7000年的文明史,2500餘年的建城史,地處中國南北水陸交通要衝,古代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商都」——揚州,是一座值得驕傲的城市,無論何時都是歷史風雲際會的地方,其深厚的歷史物證積澱,是取之不竭的精神寶藏。雕版印刷是中華民族先賢們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傑出貢獻,在人類信息傳播方式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徐良玉主編《揚州館藏文物精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高榮主編《揚州博物館藏揚州八怪書畫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
徐忠文( 1篇 )

揚州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常務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