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深入「桃園」秘境,尋找「地景」藝術

深入「桃園」秘境,尋找「地景」藝術

8月18日至9月3日,桃園最盛大的藝術展覽「2017桃園地景藝術節」將在桃園觀音區及八德區展開,今年活動以「秘…
8月18日至9月3日,桃園最盛大的藝術展覽「2017桃園地景藝術節」將在桃園觀音區及八德區展開,今年活動以「秘境找地景」為概念,將桃園特有的陂塘、白千層林道等自然景觀,融合藝術家們精心設計的文化藝術作品,呈現桃園地景之美。
劉柏村的首次不鏽鋼作品《花非花.樹非樹》。攝影:邱語亭
今年特別請到鋼雕藝術家劉柏村為桃園地景打造獨特的作品,其中最特別的作品《花非花.樹非樹》首次以不鏽鋼為材,雕成一棵棵白千層樹的樣子放置於埤塘上,樹梢上頭還可看見幾隻鐵製白鷺鷥,每當有白鷺鷥飛過停在上頭,真假虛實交錯的概念便體現出來。
白千層林道上的藝術造景
位於觀音區廣福社區的白千層林道更是本次賣點,讓行經此地的遊客可在幽靜的林道裡散步、騎腳踏車;兩旁的白千層樹下還可以發現日本藝術家鈴木貴彥的作品《樹精靈》,該作品以漂流木、廢棄木為材料,製作出總共200隻各式各樣的小動物,擺放在樹旁或樹上,讓遊客在行走之餘,也可以去尋找樹精靈的所在。
觀音區廣福社區的白千層林道,仔細去搜索或許會發現隱藏在樹旁的樹精靈。攝影:邱語亭
在林道兩旁的空地草皮上,也放置許多藝術家作品;藝術家蕭凱文的《補囊》便座落在林道旁的廣大草地上,主要也是以漂流木為材,再搭配鐵條與網子,建出一朵朵蕈菇放置在空地上,在陽光的照射下,以其閃閃發亮、卻又微微搖曳擺動的姿態,捕捉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過去與未來。
蕭凱文的作品《補囊》。攝影:邱語亭
兩位年輕藝術家周學涵與姜名駿的作品《秧秧》,則座落在白千層林道的尾端,他們運用竹子與布,在空曠的稻田上如同插秧一般,與在地居民一起插入大量垂立的竹子,排列出一個16乘16的藝術矩陣來,竹柱頂上綁著的布條作為稻穗的意象,隨著風起飄揚。
周學涵、姜名駿的作品《秧秧》。攝影:邱語亭
總共27件裝置藝術結合藝術家、社區民眾、在地大專院校,充分利用在地自然地景及人文特色資源在桃園展出,同時延續桃園地景藝術節的三大主軸──「地方覺醒」、「社區風動」、「藝術打樁」,與四大價值──「社區參與」、「在地特色」、「環境永續」、「循環經濟」,讓藝術介入空間,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環境藝術。
邱語亭(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