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跨越北緯38度線的咫尺之間:「現實秘境」首爾報告

跨越北緯38度線的咫尺之間:「現實秘境」首爾報告

此次於巡迴終點站首爾的展出,筆者有幸與策展團隊一起見證北韓領導人首次跨越北緯38度線的事件,不禁進一步思考北韓近期試圖發展核武的行動,是如何地把世界鬧得沸沸揚揚,並嘗試去理解這些世界權力間的利益關係。
2016年12月10日,由策展人鄭慧華所策劃的「現實秘境」(Towards Mysterious Realities)國際聯展首次在台北的TKG+登場,當時,展出的規模佔據了畫廊三層樓半的全部空間,如此寬敞的空間在開幕這天也都擠滿人,現場熱絡的氣氛至今仍然難忘。然而,「現實秘境」並沒有在台北就停下腳步,2017年下半,展覽的第二階段以論壇形式,跨出國境來到吉隆坡,並邀請文化研究學者暨策展人許芳慈擔任策劃者,舉辦為期三天的「雙束現實:歷史潛流中的感覺能指」(Reality in its Double Bind: Emotional Signifiers in the Undercurrents of History)國際交流論壇。
「現實秘境」關注的是探索亞洲共享經驗下的冷戰歷史。面對近年的亞洲熱與萬變的未來局勢,鄭慧華有感於這些共同經歷過冷戰的亞洲各區域間,相互了解的迫切需求,然而受到政治權力、國族詮釋或經濟利益等其他因素的影響,現實並非我們直視便可見的樣貌,也非歷史常識中單一線性或因果關係所構成,大多的現實顯現在交錯時空中的各種事件、經驗片段,以至人的意識投射與反映心靈的精神世界裡。在展覽論述中,點出台灣劇場導演暨文化評論家王墨林,曾提出感知歷史中幽微心靈活動的重要,而展覽實踐上策展人運用類似現象學的方法,展示藝術家個體針對特定歷史片段,在經驗感知、記憶裡挖掘、轉化或闡述而成的作品,讓觀眾共同捕捉與體察提供現實線索的各種訊息,在尋求理解與揭開亞洲與世界關係的同時,拼組出更加深刻的亞洲共相。最後,再進一步提出印度學者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的主張,透過建立開放性與認知他人苦難來達到「共享自我」,以開啟不同區域間超越國家、社群與文化的連結與對話。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 Prajakta Potnis),《廚房辯論》(The Kitchen Debat)展場局部,複合媒材裝置,2014,於首爾Space55展出現場。(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回應展覽的主題與動機,今年4月26日,「現實秘境」展覽巡迴的終點站來到了靠近北緯38度的首爾,似乎是個既合理又別具意義的選擇。鄭慧華為此第三階段的展出,尋找到了位於首爾平倉洞的藝術機構總體當代美術館(Total Museum)一起主辦,並邀請館內策展人申寶瑟(Nathalie Boseul Shin)共同策劃,展出地點除了總體當代美術館本館以外,也擴及到替代空間Space 55。總體當代美術館為首爾當地頗負盛名且由建築師主人自己設計的私人美術館,位在城市內地勢較高、離市區較遠的國家公園山腳下,因此美術館的結構是從最高層樓往下走的兩層樓建築,附近也是受富人歡迎的住宅區,周圍還有一整棟藝術拍賣會大樓。由於此美術館內部空間獨特,甚至有一面牆是直接裸露所在地的巨石,因此影響了通風和溫度的控制,據了解,他們一年只辦兩檔展覽,而與總體當代美術館長期合作的Space 55則位於市區,是攝影師工作室下的半地下空間,由一群(約30位)藝術愛好者共同經營,每個月固定產製新的展覽。
此次首爾巡迴最意外的是,就在展覽開幕的前夕,策展團隊得知了令人振奮的消息: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將於展覽開幕隔天,跨越38度線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會晤,這將是朝鮮領導人首次踏入南韓領土。對於受到韓戰影響超越半世紀的南韓人民來說,不管此次會晤是否真能促成對戰狀態停止,也儘管街頭出現了少部分反對的聲浪,在首爾現場,策展團隊清楚感受到南韓人民激動的心情,回到展場內所探討的冷戰議題,在試圖喚醒共同冷戰苦難時,似乎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實。
跨越北緯38度線的咫尺之間:「現實秘境」首爾報告
秦政德,《美國派》,藝術家收藏的歷史物件與文件,2018,於首爾總體當代美術館(Total Museum)展出現場。(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此次首爾巡迴展中,延續了第一階段台北場展出時大部分的作品,共展出12組藝術家,選件上依然鮮明地透露出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多元的實踐方法與豐沛的探索方向,而策展人亦因地制宜做出了部分調整來回應首爾觀眾。其中,新增展出的作品包括:台灣藝術家張乾琦2009年的單頻道錄像作品《脫北者》與2017年新作《非戰之戰》,前者描述的是1990年代的北韓,因飢荒而引發一批脫北者試圖逃到南韓,他們需跨越中國邊界,一路向南走到泰國才會被送到南韓,而成功的脫北者又如何面對留在家鄉的人;後者則是藝術家在走遍世界各地後回視自身,向自己母親提出冷戰問題的作品。兩件作品一次展出,讓視角不斷以同個議題在他者與自身間切換,而之於首爾的觀眾也是如此,帶出了對照後的共鳴。新增展出的還包括曾經參加過國立台灣美術館「2015亞洲雙年展」的韓國藝術團體玉仁集體(Okin Collective),此次參展作品《練習02:插曲》以發生「五一六軍事政變」的事件現場——汝矣島公園為拍攝場地,拍攝事先安排的一場結合網路文字與身體的表演,兩種語言對比出南韓網路世代的新興溝通模式與50年前歷史事件間的強烈差異。此外,台灣藝術家秦政德展出所收藏的美援時代物件中,還特別新增了印有「中美合作」握手標誌的麵粉袋,契合於南韓民眾對於「韓美合作」麵粉袋的共同經驗。
曹東煥+曹海準(JO Donghwan + JO Haejun),《美軍與父親》,89張素描與文字,2002-2009。(劉宥宜提供)
實際上,在此展開幕前,策劃團隊已安排台灣藝術家侯俊明前往首爾駐地,創作其「亞洲人的父親」系列的首爾版,最終於總體當代美術館展出。開幕記者會上,侯俊明說到他兩個月以來的駐地觀察,相較在其他城市所做的訪問,他發現南韓多數民眾對父親感到不熟悉,害怕如同老虎的父親,或是記憶中有照顧酒醉父親的印象。這些訪問在侯俊明的想像中轉換成色彩鮮豔豐富的畫作,在整個展場裡成為吸睛的焦點。而順著動線看到的下一件作品,則是進行多年父子共同創作計畫的韓國藝術家曹海準(JO Haejun),在首爾展出另一件紀實素描作品《美軍與父親》,包含89幅素描與手寫文字,捕捉父親記憶中人生所有與美軍有關的所見所聞,透過緊密貼近父親的個人經驗以解放被佔據的精神狀態。
張乾琦於台北立方計劃空間的個展「非戰之戰」中的作品《你與原子彈》,從天花板角落懸吊的揚聲器播放著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文本。(劉宥宜提供)
同一階段的台灣,一樣作為第三階段的展出中,還包括了在台北立方計劃空間早一個月開展的張乾琦個展「非戰之戰」,以及台北其玟畫廊(Chi-Wen Gallery)同時展出張乾琦同系列作品中,關於緬甸邊境羅興亞難民與歐洲敘利亞難民的錄像作品,和部分攝影作品。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首爾篇》,訪談文件、素描、壓克力繪畫,2018,於首爾總體當代美術館(Total Museum)展出現場。(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現實秘境」展覽的主要經費來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2015視覺藝術策展專案,主辦的立方計劃空間巧妙地將之切分成多個階段運用,一邊注入其他合作單位的支持與聯盟,充分地擴展了經費在時間上與地域上的效應,且彌補了補助的不足。展覽從2016年延伸至2018年,前後維持了長達一年半左右的展出期程,尚不包括前期研究與籌備時間,以時間累積出對同一個議題反覆地挖掘與延伸。展覽安排上,不僅連結了不同地域的交流,展場與展覽型態也呈現多種類的組合,包括畫廊、實驗性替代空間、美術館、線上展覽、論壇、個展、聯展和駐地創作計畫等,藉由豐富的觀展層次,一步步把此議題拋向更多的觀眾群面前。儘管討論亞洲與冷戰歷史的展覽在亞洲區域並不算少,然而願意以如此明確的態度與論述,做時空上拓展的展覽卻相當難得。
玉仁集體(Okin Collective),《練習02:插曲》,單頻道錄像,10’40’’,2017。(劉宥宜提供)
此次於巡迴終點站首爾的展出,筆者有幸與策展團隊一起見證北韓領導人首次跨越北緯38度線的事件,不禁進一步思考北韓近期試圖發展核武的行動,是如何地把世界鬧得沸沸揚揚,並嘗試去理解這些世界權力間的利益關係,也想起了在立方計劃空間舉辦的張乾琦個展中,所看到的一組取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於1945年所寫的〈你與原子彈〉(You and the Atomic Bomb)文本加懸掛擴音器的裝置作品,文中提出原子彈的普及與極權的關係,以及對於社會型態的可能影響,1945年的預測成為了部分今日的現實。再後退一步,想到展覽中所試圖暗示現實存在的可能樣貌,不只存在過去或現在的明裡暗裡,亦可能是包含了時空中不可捉摸的交叉空間,而或許它一直是無數個秘境的組合。
文在寅與金正恩會晤當日(4月27日),各大報頭版登出南北韓領導人握手的畫面。(劉宥宜提供)
《現實秘境》第三階段:韓國TMCA巡展
展期|2018.04.26-06.24
地點|韓國總體當代美術館(Tot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465-16 Pyeongchang-dong, Jongno-gu,Seoul)、Space 55 (9-3, Jeungsan-ro 19-gil, Eunpyeong-gu, Seoul)
劉宥宜(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