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6 澎湖大風藝術季 Penghu Art Festival

2016 澎湖大風藝術季 Penghu Art Festival

風起的地方 澎湖的風來自她所在的地理位置,這個散落於管狀台灣海峽南端的群島,每年10月到隔年3月間,全島籠罩在…
風起的地方
澎湖的風來自她所在的地理位置,這個散落於管狀台灣海峽南端的群島,每年10月到隔年3月間,全島籠罩在強度接近中度颱風的東北季風之下,挾著海水、鹽分氣味的強勁季風於島上吹撫整整半年,與風共存的歷史,也形成澎湖人除了海洋之外,另外特有的文化特徵與順風而行的生活狀態。隨著10月季風開幕的「風起潮間帶:澎湖大風藝術季」中,策展人李錦明與賴依欣便以澎湖冬季的風與潮間帶做為地方精神的特質,由「風起潮間帶」為此屆大風藝術季主題,邀請國內外共17名藝術家,以兩個月時間進駐澎湖五個鄉村聚落進行創作,包括湖西鄉隘門村、湖東村、南寮村、菓葉村、龍門港;白沙鄉小赤崁村;西嶼鄉二崁村草原、竹灣村等處。經由現地觀察、工作坊等方式,與在地藝術家、居民、文史與社造工作者共同交流與創作。
張允菡、馮志銘│岸濤迴
展覽開幕當天,觀眾的動線由設置在隘門沙灘上,英國藝術家里察斯(Peter Richards)的氰版藍曬作品《共同興趣:共享描述》開始。再經由縣道204線前往龍門(良文)漁港,抵達蔡宛璇與澎葉生作品《離島的離島》(港口版)所在地,這部影像作品為第20屆雪梨雙年展的邀請製作,但對出生於澎湖的蔡宛璇而言,回到故鄉的呈現才是這件作品的歸屬。兩位藝術家藉由六所澎湖二級離島小學中部分孩童的訪談,以島嶼上正在成長的身體與心魂,觀看小島生活的片段,這件作品安裝於港口漁船中,經由詩句般的文字與畫面,觀眾得以讀見不同角度的島嶼目光。
轉向進入湖東村,這片因土壤肥沃而成為澎湖先民最早落戶墾殖的區域,藝術家陳冠彰與陳伯義作品《菜宅裡的潮間帶》也直接回應著當地歷史與季風的關係。在澎湖當地,人們為了抵禦季風在冬季對農作物生長的破壞,會就地(海)取材以硓咕石(珊瑚化石)及玄武岩塊在田地四周堆製約一尺高的石牆,做為抵禦季風、保護農作物的「菜宅」。而在兩位藝術家的觀察中,菜宅的頹圮似乎也隱隱透露出澎湖年輕世代的外移,他們在社區中一塊菜宅裡,織起當地人用以保護菜苗的菅芒箄,並於其中放入各式海漂物,象徵海漂遊子與故鄉土地的關係。而在作品製作時,鄰近長輩也因協助教授、編織菅芒箄的過程,與創作者產生更為深刻的對話互動。
陳扶氣│愛戀綠光下
浪濤與海平面
走進湖西鄉東北側的南寮,丁禹仲與葉育君的作品《菊島神力籤》以籤詩的樣貌裝置於保寧宮內,有「菊島」美譽的澎湖為全台廟宇密度最高的縣市,僅是登記在案的澎湖寺廟就約有160間,民間信仰與當地居民及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活相關;廟宇除了做為信仰中心,也具有社會、經濟與文化匯聚的功能。丁禹仲、葉育君兩位藝術家將居民提供、與信仰有關的故事匯整成文字內容,並以居民的畫作為視覺,重製出關於島嶼特有的精神籤詩。在廟後方不遠處的硓咕樹屋中,則安置了另一組《菊島之力》,藉由工作坊形式,邀集孩童以澎湖冬至「食祖」時捏製糯米供品(俗稱「豬母狗仔」)的方式,在樹屋中捏製小型雕塑,將故事重新置入空間中。而在同一社區中,張允菡、馮志銘則以聲音創作的概念,採集居民的離鄉故事,經撰寫、錄音後,以鄉間鄰里常見的廟口放送播音系統,朗讀澎湖之子在年輕記憶中如何遙想這座島嶼。此件名為《岸濤迴》的作品,也固定裝置於南寮活動中心旁廢棄的牛棚小屋,做為聲音紀錄載體的錄音帶上,則印製了拍攝自澎湖各處的海平面影像,藝術家也希望藉由此次的作品計畫,協助社區將閒置空間整理成未來可用的公共空間。
陳冠彰、陳伯義│菜宅裡的潮間帶
離開湖西鄉,沿著跨島公路抵達白沙鄉小赤崁村,另一位出生於澎湖的藝術家陳曉朋與張嘉珍作品《生活的海平面》,以氰版藍曬顯影,將多張影像中的水平線延展為一道在菜宅圍牆上的海平面想像。對藝術家而言,無限的海平面視線貫穿著澎湖的生活,他們以烈陽下顯影的藍曬影像回應海洋,以及駐村期間的心理感受。沿著這件作品往後不遠處,是簡志峰的《Untitled(蘊)》,同樣以菜宅為創作載體,簡志峰的方式則是將廢棄菜宅改製為地域性繪畫作品,將菜宅的迎風面與背風面各以不同的繪畫方式與色彩進行呈現。另一位同以壁畫創作為本次藝術季作品的藝術家,是駐點在西嶼鄉竹灣村的丁柏晏,在此次大風藝術季的駐點創作中,藝術家們在兩個月期間內連續遭逢大小不同的颱風,對於多為戶外現地創作的藝術家而言,環境本身的挑戰也是這次計畫裡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丁柏晏《牆的筆記》便是感受到當地人們的生活處在不盡友善的環境中的有限拾取,他利用當地的石、貝在村落裡的空屋牆面上進行刮畫,繪製關於海洋與澎湖的事物,而這些牆面上的紀錄也會隨著時間與風雨的洗刷而慢慢消失。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金滿盛2.0 藝術家提供
海上的島嶼,島嶼上的船
西嶼鄉竹灣村除了近十年來以沿海箱網養殖業、海鱺養殖聞名外,在澎湖近年由於人口外流、海洋資源逐年匱乏等因素下,竹灣也是目前少數還有造船廠在地營運的區域。駐點於此的藝術家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倪祥、邱子晏、陳冠穎),將一艘停靠於竹灣港邊、即將報廢的「金滿盛」漁船,以船中船的方式外掛上一副新的船隻骨架,將之重構為一艘載負著新意義的《金滿盛2.0》。藝術家在這艘外觀奇異的漁船船身與造船廠中,藏入數個可供觀眾掃描的QR code,連結內容為三位藝術家駐點期間完成的影片作品,其中包含了對硓咕石轉世的想像、關於海與船的夢境,以及將當地移工對故鄉孩子的思念轉化為詩意的影像內容。「其實你不懂我的心」關於島嶼、港口城市造船廠興衰的思考,可串連至他們先前在澳門開始執行的計畫,他們當時與澳門當地造船師傅合作,在當地廢棄造船廠中重新以非資本主義的方式,藉由當地拾得的廢棄物造船。「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在今年以連貫的脈絡,藉由這項因時代環境而漸沒落的產業思考地點與人的關係,而此次的影像紀錄也拉入了更多關於「移動」與「家鄉」的感性創造。
丁禹仲、葉育君│菊島之力/菊島神力籤
大風藝術季的參觀路徑最後來到西嶼鄉二崁村,長期以現成物創作的在地藝術家陳扶氣,此次在公路旁與海平面兩兩遙望的二崁草原上設置了大型裝置《愛戀綠光下》。這組鞦韆裝置以口型鋼、綠色玻璃酒瓶與浪板為主要材料,藝術家試圖在草原上築出一處供人休憩的地方,大批材料的組裝都來自藝術家一己之力,而這件作品同時也將澎湖的烈陽與季風轉做不可見的素材,當陽光灑落、季風吹撫時,作品中的人們就可感受綠色的光線與玻璃碰擊的清脆聲音。大風藝術季開幕日的導覽行程中,除了幾位媒體記者外,更多的是與藝術家共同工作兩個月的各地居民,陳扶氣的大鞦韆作品為孩童帶來導覽之行最愉快的結尾。而沿著縣道203線這條跨島公路,一路回馬公市所在的湖西鄉時,兩台遊覽車在日落前的跨海大橋端上短暫休息,往竹灣方向回頭看,正有一艘小小的、造型奇異的船影在海面上放著煙花,那也許是思鄉的移工或其他投往菊島的各種記憶所交織成的夢境蜃影吧。
回家的路在哪?
如果嘴裡的話和內心所想的不一樣,會很難受的。
如果你離開,我會追隨;如果我在這,你也會靠近
我很想念我的家鄉,但在沒成功之前,我不會回去
……
只要在海上我們都會很開心,成功是最真實的驅動力
像一面旗子在空中擺盪,讓大家看見自己的家鄉
—陳冠穎《泛海浮夢》(影像旁白)
陳曉朋、張嘉珍│生活的海平面
林怡秀( 13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