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梁平正的創作生涯而言,影響最鉅的過程也許莫過於1987年離開原本復興美工教職、毅然遊學紐約,以及多年後隱居三義這兩個階段。1983年,梁平正獲得第八屆雄獅美術新人獎,1985年,他不帶任何資料,僅領著幾桶顏料、一支高粱便進入嘉仁畫廊,開幕時間一到、高粱下肚,便開始名為「即興繪畫展」的繪畫行動,在閉關27天後,畫廊內所有空間,包含天花板、地板都已經佈滿顏料的痕跡。而當他決定離開教職之列,真正進到想像中的藝術之巔:紐約之後,他才發現「創作」這件事,在那塊土地上無時無刻都迸發著各種大小不同的火花,路上藝術家的作品令人驚豔的程度也不亞於白盒子中懸掛的作品。在經過紐約的刺激後,使他決定回國後暫且停下純創作的方向,轉而投身室內設計與建築的行列,而在歷經生涯上的重大轉換與多年輾轉沉潛,梁平正才在隱居三義時重新找回創作的熱情,並在木雕中發展出一套專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
梁平正│繭Cocoon–A1 白櫸木 80x50x245cm 2014 大器國際藝術提供
「對我來說,做木雕只是把油畫筆換成雕刻刀,把畫布換成木頭」,在梁平正的木雕作品中,有著不同於一般傳統木雕的構成方法,傳統木雕大多講究造型實體與木料厚實感的呈現,但在梁平正進入三義接觸木雕時卻是想著:「莫非木頭只能這樣表現?」於是他開始試圖呈現出另一種美感,也就是在其作品中的「輕」與「空」,而在釋放木頭重量的過程中,同時也將當時自己的沉重心情釋放掉。木雕不同於泥塑從零或繪畫由空白開始的畫布,藝術家所要面對的除了自己的想像力之外,還必須了解眼前這塊曾經有過生命、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材料屬性與限制,這也是梁平正常說的「順性而為」,他認為自己其實是「去發現而不是發明或創造」,而這樣「順興而雕」的概念,其實也與當年他在嘉仁畫廊所做的即興繪畫一樣,梁平正談到:「藝術家要把自己的視覺記憶抓出來,套上當下的時空氛圍,我把畫布換成木頭,畫筆換成雕刻刀,所以會在我現在的作品中,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繪畫性。」梁平正的木雕特別專注於表面處理,在多年的發展中留下了米點紋、菱格紋、波浪紋等幾乎可謂藝術家個人簽名的處理方法,梁平正形容這些極富素描性的痕跡就像是先給了形狀再給木頭穿上衣服,但此之中「木雕和繪畫的手法對我來說其實都一樣,心靈想像和覺受的展現都是一樣的。」
梁平正│繭Cocoon–A2(細部) 檜木 82x58x270cm 2014 大器國際藝術提供
此次在新年之際,梁平正以「合」為概念於伊通生活空間推出一系列木雕新作。在中文裡「合」一字本身具有「會、聚、合攏、關閉」等字義,而在視覺形象上便是將兩個東西以一個介面組合在一起,在此次的作品中,梁平正將兩組鑿空的片狀結構,利用似髮簪又像魚骨、獸爪甚或鎖鑰的元素結合起來,除了外殼的造型和素描般的質感外,也留下了中間的孔洞空間供觀者向內窺看,同時也保有不同空間交錯的穿透感。「合」所談的是在有與無、正與負之間的翻轉,或實體、材質、尺寸、想像力與覺受之間的轉換。
在過去梁平正處理室內設計與建築時,便已開始強調在建築本身「殼」之外,無法以紙面與建築材料勾畫出的虛空間的重要,例如人們如何在廊道中穿梭、怎麼在餐廚空間的桌子與工作檯面之間行動……,他談到在做空間時,自己要求的並非淺層的美感或雕樑畫棟,一個空間怎麼去避免人際間的狹隘、疏離,一個好的設計師要規畫的其實就是人的生活,「所謂形隨機轉,機能訂好了再來想形式、功能的東西」。而在這次的「合」系列中,梁平正也將這種對於「虛空間」、「它空間」的思考更加正式地提出,「先從形而上的角度抓住覺受,再透過技法把形而下的東西展現出來」。梁平正木雕的造型,對他而言都是記憶的再昇華,他談到「創作不可能無中生有,一定是根據你的視覺經驗而來」,諸如居住三義時期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到的蕨類姿態、貝殼的螺旋、動植物的造型與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事物等等,但他也強調,開始創作時必須要將過去所學與習慣暫時放開,才能不被這些慣性所限制。接觸木雕至今15、16年,梁平正表示自己仍對木頭這個有生命的材料保有極大的熱情,希望能持續「一門深入」,他談到「因為只有生命是世界的語言,所以即便我用銅、用不鏽鋼去翻製,作品的原型都還是用木頭去鑿,但是在材料的變換之間,作品本身會產生質變,玩材料原本就是藝術家的天性,對我來說材料都是平等的,就像有人問油畫顏料哪一種顏色比較美,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而在我和木頭之間,最後到底是我在刻它,還是它在刻我?這種創作其實是一種互動。」
梁平正│繭Cocoon–A1(細部) 白櫸木 80x50x245cm 2014 大器國際藝術提供
Tags
林怡秀( 13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