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話說官窯 陶瓷學者陸明華來台演講「宋代與明清官窯瓷器」紀實

話說官窯 陶瓷學者陸明華來台演講「宋代與明清官窯瓷器」紀實

為促進學術研究風氣、深耕兩岸文物藝術界的交流,成立屆滿40週年的中華文物學會特於4月15日,在鴻禧文教基金會協…
為促進學術研究風氣、深耕兩岸文物藝術界的交流,成立屆滿40週年的中華文物學會特於4月15日,在鴻禧文教基金會協辦下,邀請前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主任陸明華,假台北市仁愛路的鴻禧美術館舉行專題演講。
陸明華自1972年開始從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擅長古陶瓷鑑定。1992年起先後擔任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負責人、副主任及主任等職務,並於2017年卸任。現為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古陶瓷科技研究會副理事長等。在其4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共發表了包括《中國陶瓷》、《明代官窯瓷器》、《清代青花瓷器鑑賞》等專書和近百篇古陶瓷學術研究論文。

本次演講分為上、下兩場;講題一為「宋代官窯瓷器」,講題二為「明清官窯瓷器」。在「宋代官窯瓷器」部分,陸明華首先對「宋官窯」的基本概念加以界定,他認為:「宋官窯是宋代皇家瓷廠及其燒造的產品,是一種單純性的青瓷產品,也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品種。」接著他娓娓道來目前有關宋官窯之研究,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兩種看法。就北宋官窯而言,有些學者認為其位於今開封;有的則認為開封在北宋時期並不存在官窯。當然,近期還有些專家認為,北宋汝窯就是文獻中提到的北宋官窯。總之,截至目前,學者的意見仍存在一些分歧。相對於此,就南宋官窯的認識而言,自從在浙江杭州發現烏龜山郊壇下官窯和老虎洞官窯兩處遺址並經研究後,已經能證實它們就是載於歷史文獻的南宋郊壇下官窯和修內司官窯,且獲得多數學者之共識。
除了講述宋官窯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動態,他也帶領聽眾一同欣賞宋代官窯瓷器的器物特徵,以及講解鑑定之要領。目前傳世的宋官窯瓷器主要收藏於北京、台北故宮兩家博物院,少部分收藏在海內外的大型博物館、美術館內。海外以大英博物館的宋官窯瓷器收藏最為豐富,包括著名的大維德基金會藏品亦於該館陳列。此外,陸明華也概要介紹後世仿製南宋官窯之產品,包括南宋或元代龍泉窯仿品、明代宣德與成化景德鎮官窯器仿品、明代晚期仿古風潮下之產品、清代景德鎮雍正與乾隆官窯和民窯產品、晚清民國與現代仿品等,提供其在考古歷史、學術研究和鑑賞上豐富的知識與經驗。
至於下半場講題「明清官窯瓷器」,主要包含四部分內容:一、明清景德鎮官窯瓷器基本概念;二、明清景德鎮官窯燒造歷史及藝術特色;三、明清官窯瓷器燒造與分期;四、明清景德鎮官窯瓷器的鑑定。首先,關於明清官窯瓷器,陸明華認為其所指的是明清時期景德鎮皇家御器廠燒造的瓷器。唯與宋代官窯有別的是,宋官窯主要是皇家窯場燒造的青釉瓷器,明清官窯則是景德鎮從明初到清末數百年間為宮廷燒造的許多不同品種精美瓷器。由於明清景德鎮官窯是專為皇家燒造,因此十分講究燒造品質,從形制、胎釉、彩繪到裝飾技法都有很高水準。反觀明清景德鎮民窯瓷器,由於是當地民間窯場自行燒造,儘管有些產品從造型、胎釉、彩繪到裝飾技法的水準都很不錯,但多數器物在大量製造的情況下,裝飾上較為草率隨意。

有關明代及清代景德鎮官窯燒造的歷史及藝術特色,陸明華也逐一分期,詳細說明。在明代部分,於洪武時期始創景德鎮官窯,開燒官窯瓷器,特色產品為釉裡紅、青花;到了永樂時期,建立御器廠,其產品為青花、甜白、鮮紅;至宣德時期進而擴大燒造,足與永樂朝相提並論,被稱為明代官窯燒造的黃金時代。雖說後來正統、景泰至天順時期,因瓷器上未書寫款識,致使燒製情況不明,一般稱之為「空白期」。但進入成化時期,則又是一段明代官窯燒造的輝煌時期,產品以青花、鬥彩等為主。接續的弘治時期,繼續燒造與成化類似產品,唯規模大為縮小,特色產品為嬌黃釉。正德時期,御器廠的規模再度擴大,特色產品為素三彩。嘉靖時期,御器廠為因應朝廷對祭器及宮廷用器的大量需求而進行大量燒造,之後又實行官搭民燒,主要產品為青花、五彩。萬曆時期,因御器廠供應短缺,繼續實行官搭民燒,主要產品為青花、五彩。到了天啟、崇禎兩朝,景德鎮官窯基本上已停燒。
進入清代後,景德鎮官窯燒造的情況及藝術特色則是:順治時期逐漸恢復燒造官瓷,有留存少量青花、藍釉等有款瓷器為證。康熙十九年到二十七年,御窯燒造大量官窯瓷,特色產品為青花、五彩及單色釉等。雍正四年到十三年,再度燒造大量瓷器;乾隆元年即開燒官瓷,之後雖時燒時停,但由於時間長,燒造量還是很大。嘉慶、道光時期,續燒官窯瓷,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後減燒,咸豐五年基本停燒。同治時期,恢復御窯燒造,稱為同治中興。光緒時期,大規模復古燒造,宣統仍有少量燒造。
有關明清官窯瓷器的燒造與分期,陸明華皆大致分為三期。明代官窯瓷器中,早期為洪武、永樂、宣德製品;中期為成化、弘治、正德製品;晚期為嘉靖、隆慶、萬曆製品。其中又以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四朝燒造的官窯瓷器最受人們歡迎,最名貴的明代官窯瓷器也多出自於此。弘治以後,雖說官窯也燒造不少精美的瓷器,但整體而言難以與前朝相比。嘉靖、萬曆時期,大規模的燒造使御器廠應接不暇,許多器物只能採取官搭民燒方式,遂導致有些作品雖出自御器廠,但品質不高,屬於應付差事之作。至於清代官窯瓷器的三段分期,則以康熙、雍正、乾隆為早期;嘉慶、道光、咸豐為中期;同治、光緒、宣統為晚期。主要瓷器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粉彩、琺瑯彩、紅、黃、藍、綠、青、紫、白釉及各式仿古瓷等。唯收藏鑑定此時瓷器的重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產品。
綜而言之,在中國陶瓷史上,唐宋名窯林立、各有市場、難分伯仲,到了宋代更是百花爭豔,然而經由元代之過渡後,則演變成近乎景德鎮寡占的局面,明代以後的各地窯業在數量與品質上均無法與景德鎮比肩。此乃因景德鎮官窯瓷器之燒造,壟斷了最優質的瓷土、原料、工匠等資源,體現了當時製瓷工藝的最高水準,故而製造出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堪稱在中國製瓷業中一枝獨秀。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