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Michael Hatcher與那些明清沉船

Michael Hatcher與那些明清沉船

1983年,哈察船長於南海發現一艘古沉船,上面滿載近25萬件17世紀的中國瓷器,即為「哈察號」。沉沒於南海的古…
1983年,哈察船長於南海發現一艘古沉船,上面滿載近25萬件17世紀的中國瓷器,即為「哈察號」。沉沒於南海的古船,一來可能是承受不住颱風等狂風暴雨而覆沒,二來則可能是觸礁而沉,哈察號屬後者。哈察號並未在歷史文獻上留下任何記載,因而只能憑打撈上岸的文物推測其可能沉沒時間。首先,船上發現了兩件蓋罐上屬有「癸未」款,又因瓷器多屬17世紀風格,因而可以確定此「癸未」應指1643年。但「癸未」年款的出現僅解答了一件事情:這艘船不會早於1643年沉沒,卻無法確切證明1643年是否為船隻沉沒年代,也不能說明其餘瓷器的年代,船上其餘文物有可能是早於亦或晚於1643年。學者進一步比對了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訂單,發現哈察號所載瓷器多數與1643~1644年間訂單記載的瓷器樣式雷同,其中更有這兩年間才新出現的樣式實品。另外,1640年代正好是滿清入主中原、政治翻盤之際,荷蘭東印度公司最晚能夠下訂單的時間大致是在1644年,而瓷都景德鎮又於1645年受清軍所控無法生產瓷器,搭配文獻所載最後一批訂購瓷於1646年啟航等時機點,推測哈察號沉沒時代約在1643至1646年間。哈察號所載瓷器多數為景德鎮生產之青花瓷,同時也有青瓷、德化窯(西方人稱「中國白blanc-de-chine」)及彩瓷等。哈察號25萬件文物於1984到1985年間,共四度上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拍場。
同樣於1983年打撈,南京號的身世就來得明朗許多。南京號出水地點與哈察號相差不遠,出水餘15萬件瓷器及125塊大小不一的金錠。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載中,南京號為該公司所屬船隻之一,負責遠洋航程,聯繫遠東到巴達維亞(Batavia,今雅加達)、廣東等地。南京號長約150英尺、寬42英尺,排水量1155噸,費時十月建造,完工於1747年。據悉南京號失事前的航程應是從廣東出發,目標是返回荷蘭,出發前經過大檢修,但仍在1752年1月3日一個風和日麗、無風無雨的日子觸礁沉沒,船上共80人死亡,32人生還。哈察船長從南京號上打撈出青花、五彩、釉上彩瓷等產品,其中以釉下青花瓷器保留最為完整。南京號所載貨物體現了18世紀歐洲人對於中國瓷器的需求,光亮透潤、穠纖合度、物美價廉等。南京號所載貨物於1986年送上荷蘭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拍場,在拍賣揭幕前,中國政府對此提出嚴正抗議,但並無獲得正面回應且拍賣仍照常舉行,因此中國方派出瓷器方面學者耿寶昌、馮先銘二人到場競標,並囑咐其在預算範圍內買回這批瓷器。諷刺的是,耿、馮雖獲得拍賣公司的熱情款待,在為期十天的拍賣中卻連一次舉牌競標的機會都沒有,拍品件件突破他們的預算,整場拍賣會總成交金額比預估金額翻漲十倍。至此,中國政府痛定思痛,瞭解到文物保護不能僅於陸上,也要深入海底,才有往後一連串水下考古培訓及水下文物保護規章的出現。
1984~1985年間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佳士得上拍的哈察號文物。
1999年,在印尼Belvidere暗礁附近哈察船長又再度打撈到一艘古沉船,多數人稱其為「的惺號」。該船據悉為中國三桅遠洋船隻,長55公尺、寬10公尺,最高的船桅達35公尺,排水量為1000噸,船上配有七門砲。1822年1月中旬,滿載約200位船員、1600位乘客及壓艙底的無數中國外銷瓷的的惺號駛出中國廈門,目的地是巴達維亞,卻沒想到這趟航程竟是的惺號的最後一段路。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在接近目的地時,船長決定抄近路來縮短航程,卻在半路撞上暗礁,船隻於2月6日沉沒。死傷慘重的的惺號僅存近200位倖存者,多數罹難者是中國移民,後來此一沉沒事件被喻為「中國版的鐵達尼號」。哈察船長於的惺號上打撈出35萬件19世紀的中國陶瓷,後於2000年德國Nagel拍賣上拍。
哈察船長所打撈的沉船皆由其團隊出版相關圖錄,圖錄中也會提供文獻來佐證船隻的身分,這些研究資料多年來受到多數學者的參考及引用。但近年有學者考量到這批材料的諸多問題點,由於船隻打撈是由哈察船長及其團隊獨自進行,也並未經過專業的考古程序,有可能導致文物來源及時代的混亂外,陳國棟也以的惺號之例指出,哈察船長所出版之圖錄對於船隻的描寫(名稱、噸位、乘客人數等)有與其他文獻出入之處,所以在運用這批材料時,更需謹慎。
「一艘沉船十座墓」,沉船通常因裝載量大,打撈文物多是以萬件起跳,數量遠遠超過陸地上一座古墓,同時海上出水文物能夠與陸上文物交叉比對,對於研究各個時代的文物風格更顯助益。最近炒得正火熱的「南海議題」,各國爭著水面上的島礁、水下的經濟資源,卻沒想到海底之下還有無數古代沉船裝著古文物,靜靜地等待著出水的契機。
參考文獻及延伸閱讀:
Colin Sheaf, Richard Kilburn《The Hatcher Porcelain Cargoes:The Complete Record》,Oxford:Phaidon,1988。
Nigel Pickford, Michael Hatcher《The legacy of the Tek Sing:China's Titanic-Its Tragedy and Its Treasure》,Cambridge:Granta Editions,2000。
生命之源起於大海,大海對人類來說是這般的神祕,令人畏懼但又心生嚮往。1943年法國海軍發明了被稱為「水肺」的自動空氣壓縮機後,原本無法長時間待在海中的人類,又離大海近了一些。1960年代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George Fletcher Bass)在土耳其海域對拜占庭帝國時期沉船遺址的考察,可說是水下考古的濫觴。與地中海同為「三大沉船墳墓」的南海海域,也擁有無數水下沉船珍寶等待發掘。
位於南海一帶的沉船,依遺址位置可分成兩種情況:一是位於四周國家的領海之中,這類沉船依各國規定不同,可能由國家學術單位進行較有系統性的打撈,但也見有委託外國打撈公司打撈之例;二是位於公海之中的海底沉船,多數外國打撈公司瞄準的是這類目標。由於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對於水下考古意識需至1980年代後期才高漲,在此之前此區的水下挖掘多由外國打撈公司進行,其中又以有「水下獵寶者」之稱的英國人哈察船長(Michael Hatcher)及其團隊最為出名。
哈察船長1980年代起活躍於南海,前後至少發現並挖掘有三艘明清時期沉船,哈察號(The Hatcher Junk)、南京號(The Geldermalsen)及的惺號(Tek Sing)(按:陳國棟曾考證此船依當時船難生還者口述之廈門方言,英文應拼為Teek Seeun,中文翻成得順號,然本文仍以目前慣用之「的惺號」稱之)等皆由其打撈。哈察船長之所以有名、甚至到惡名昭彰的地步,在於其打撈的古沉船並非經過正式程序的考古發掘,反而偏向商業性的獵寶行為,且上述三條船的文物均流向拍賣市場,這樣的情況在南海沉船中並不常見,據統計南海古沉船目前確知僅有七艘貨物曾登上拍賣場。
南京號出水的中國青花瓷器、彩瓷及金錠。
王怡文( 9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