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法蘭西斯.阿里斯《華雷斯城計畫》

法蘭西斯.阿里斯《華雷斯城計畫》

知名策展人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與斯塔克(Cara Starke)曾經為比利時出生的藝術…
知名策展人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與斯塔克(Cara Starke)曾經為比利時出生的藝術家法蘭西斯.阿里斯(Francis Alÿs)整理出文章〈法蘭西斯.阿里斯:A到Z〉(Francis Alÿs : A to Z)(註1)。作為觀眾的我,在瀏覽過阿里斯於倫敦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展出的新作《華雷斯城計畫》(Ciudad Juárez projects)後,會直覺地挑出「寓言」(Fable)、「詩意、政治」(Poetic, Political)幾個單字,同時加入「片斷」(fragmental)這個新詞。
邊境的樣貌
華雷斯城(Ciudad Juárez)是一座與美國接壤的墨西哥邊界城市,曾經繁華;然而她卻為毒品癱瘓一切,如今留給人們尋覓的,是當時被迫離鄉背井的人們遍地的建築遺跡。1986年搬遷到墨西哥後開始藝術創作生涯的阿里斯,長期以來探討國家邊境如何成為政治力傾軋的場域。不同於先前的《綠線》(The Green Line)帶有挑釁意味地直接踩踏在國與國之間的摩擦面上,或是《環》(Loop)中從墨西哥西北部提華納繞了大半個地球,去到同樣位於西岸的美國聖地牙哥,以荒謬行動來諷刺美墨邊境管控;《華雷斯城計畫》是更隱晦地、聚焦式地、以一個被主流媒體所忽略的邊緣城市的社會景況,突顯「邊境」這個政治概念與生俱來的衝突性。
法蘭西斯.阿里斯與 Julien Devaux、Rafael Ortega、Alejandro Morales、Félix Blume 合作 《實踐的悖論5:有時我們因活著而夢想&有時我們因夢想而活,華雷斯城》.彩色、有聲錄像截圖.7分49秒.2013。
這些被全球化、社會剝奪等等所纏繞的深層議題,被阿里斯慣有的反覆、冥想式行動牽引出來;但同時也透過帶著詩意的行動記錄,為作品的展呈與內容創造矛盾。至少當觀眾踏進位於倫敦精華地段的畫廊時,一組組黑白並陳的明信片,或是數張以溫暖色調、樸直筆觸描繪的1號大小油畫,以一種寬闊而舒暢的距離掛在乳白牆面上,讓工整、重複、極簡在視覺上顯露出沉靜的氣息。再嘗試細看作品,會發現在這些華雷斯城明信片上,一點一滴絲毫沒有印象裡旅遊明信片所呈現的歡愉景色,取而代之是那刻意塗黑的、僅留下某些細微的、光亮的部分,傳達了一種怪誕詭異的景象。
影片《實踐的悖論5:有時我們因活著而夢想&有時我們因夢想而活,華雷斯城》(Paradox of Praxis 5: Sometimes we dream as we live & sometimes we live as we dream, Ciudad Juárez, México, 2013) 同樣對照著黑暗與光明、可見與不可見的辯證,並將遮蔽轉為揭露。阿里斯腳踢著火的足球、穿越夜晚漆黑的華雷斯城,搖曳的火光片片斷斷地照亮販毒、娼妓、流浪狗、警察瀆職等社會的黑暗,以及那些見慣各種械鬥場面的居民對這個荒謬行為的漠然。但這並非單純的行動紀錄,而是搬演著標題中的格言,創造一個如夢遊般在現實與夢幻間遊走的場景,藉此去質疑如阿里斯所言─「在惡劣狀況中創造美好」。饒富詩意的動作與表象,實則以一種曖昧模糊、卻也是觸動好奇心的方式,引領觀眾探索殘酷的政治社會現實。
法蘭西斯.阿里斯《華雷斯城明信片(Ciudad Juárez postcards)》(局部)16張塗黑色墨水的古董明信片裝置.尺寸視場地而定(個別尺寸8.6×13.7cm). 2013。
詩意的特許
阿里斯曾經提出藝術家在社會允許、甚至是期待下,有別於記者、科學家、學者或行動主義者,擁有不需以示威方式即可發表宣言的「詩意的特許」(poetic license)。畢竟,當藝術作為介入社會的方法時,藝術家在此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需要進一步地釐清。而這些呈現暴力侵襲區域生活情狀的作品,除了是一則則社會寓言,也是長期著墨於政治議題的阿里斯這幾年來,關於藝術之於政治、社會行動中的定位(或距離),所作的思考與實踐。如同阿里斯自己對此次展覽所下的註解:文化填補了缺口(Culture fills that gap)。這個被主流媒體所遺忘、甚至是刻意掩蔽的邊緣地區中發生的衝突,被藝術家的行動轉化為被遮蔽、揭露的片斷,或是以游離在夢與現實的狀態下,以荒謬取代了報導性。
法蘭西斯.阿里斯《無題》.油彩、鉛筆、畫布、木材.21.2×15 cm.2013。
現實的不堪也潛伏在孩童的遊戲中。此次展出的另一件錄像作品《兒童遊戲 #15:鏡子,華雷斯城,墨西哥》(Children’s Game #15: Espejos, Ciudad Juárez, México, 2013)描述一群男孩在棄屋中玩著攻防遊戲,透過鏡子的碎片來探勘對手、模擬著槍聲、用反射的光線回擊對手。猶如被拆解的拼圖般,破碎的鏡子輪流反覆地映照著孩子的純真笑容與街景的殘破不堪。如果遊戲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凱洛(Roger Caillois)所說是一種自由參與的、存在於特定時空的、不確定過程與結果的,並且受規則引導而不以生產物質為目的,自成一個想像、模擬的虛構世界,卻又將此世界視為真實(註2);那麼,這些行動就如同現實世界的縮影,穿梭在現實與想像間。阿里斯的遊戲作品形成一種簡明卻又謎樣的敘事方式,是依照對現實的理解重新創造的世界,透過遊戲過程中來回穿梭在片面的現實與想像之間。而這些情境也記錄在那些帶著兒童繪本般趣味的油畫,例如:將華雷斯城的社會問題與生活理想視覺化的彩色圖表,或是《私刑》(Linchados)系列中,在熊熊火光下靜靜圍觀著燃燒轎車的人群。
法蘭西斯.阿里斯《無題》.油彩、畫布、木材.21.9×16.5 cm.2013。此圖為阿里斯將華雷斯城的社會問題與生活理想視覺化的彩色圖表。
阿里斯的作品往往帶著頑童的趣味,無論是行走或遊戲,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為裡踰越常軌,將政治衝突包藏在看起來徒勞無功的荒謬之中,也劃出分別藝術與社會行動主義的詩意。但在這些被揭露的片斷背後,或許是比阿里斯的行動更為荒謬的社會現實。
法蘭西斯.阿里斯《私刑》.油彩、鉛筆、畫布、木材.13.5×18 cm.2010 。
法蘭西斯.阿里斯:華雷斯城計畫
(Francis Alÿs: Ciudad Juárez projects)
地點:倫敦卓納畫廊
展期:2016年6月1日-2016年8月5日
註釋
1 Klaus Biesenbach and Cara Starke, Francis Alÿs : A to Z.  A  Story of Deception. By Francis Alÿs, Mark Godfrey, Klaus Peter Biesenbach, and Kerryn Greenberg,(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0), pp. 35-42.
2 Roger Caillois. Man, Play and Games.(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Wantage : University Presses Marketing, 2001), pp. 9-10.
陳慧盈( 1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