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50現代繪畫系列展

台灣50現代繪畫系列展

《流轉》台灣50現代水彩展 海報 台開築空間經營台灣戰後美術史不遺餘力,以不同創作媒材為切入點,檢視耙梳戰後現…
《流轉》台灣50現代水彩展 海報
台開築空間經營台灣戰後美術史不遺餘力,以不同創作媒材為切入點,檢視耙梳戰後現代藝術發展的進程,繼現代繪畫、水墨、版畫之後,築空間很榮幸邀請廖修平、何肇衢、顧重光三位藝術家為發起人,由洪東標、黃進龍、蘇憲法擔任策展人,共同策辦以水彩畫為主的藝術舞台-《流轉》台灣50現代水彩展,梳理台灣水彩畫發展的歷史進程,期以提出「水」與自然、歷史「環境」關係,開啟討論台灣未來水彩的可能。
展覽以時序區分,分別為日據時期、台灣戰後美術史的兩大運動,以及台灣當代年輕水彩創作者,共二十二位以水彩創作為主的重要藝術家,包括藍蔭鼎、席德進、胡笳等前輩藝術家以降,至林經哲等年輕藝術家,皆在本次展出之列。其中郭明福、洪東標、謝明錩,以及新一代水彩藝術家林經哲將展出全新作品。
流轉新境 描繪台灣水彩的內在風景
水彩源自西方,日治時期引進台灣,自石川欽一郎帶動風土民情寫生,描繪在地風景的題材成為台灣水彩畫的題材大宗。台灣氣候潮濕多雨,氣候多變,水彩特性強調流動、透明,是詮釋自然瞬息萬變之美最好的創作媒材,深具難以取代的美學原意。由於使用上的方便性,水彩之於其他創作方式更為普及,在美術教育及藝壇初期擁有高度的活力表現。而後無論是市場需求或是主流驅使,水彩逐漸式微,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退居次要,水彩畫彷彿是藝術潮流中的「在野」閒情雅緻之作。而在台灣美術史的幾次浪潮中,水彩畫是如何表現藝術家所觀察到的環境?如何體現時局變動?作品又是如何反映藝術家的心景變化?水彩如何才能打破困境,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條路徑?
水彩繪畫的特性,在於水的流動性以及筆韻的運用,都高度仰賴藝術家對技巧的熟稔度,易學難精。同時也因為媒材的特性,水彩繪畫似乎更貼近藝術家生活型態或情感的描繪,建立在一種極為個人的狀態回應上。展名《流轉》,除取媒材特性之外,也強調歷史回顧反思的意味。今日我們是否可能藉此反芻水彩發展的過往,重新探究其本質?藉由展覽觀察的不只是繪畫型態的走向,水與自然環境的呼應,更是藝術家內在風景的體現。藝術家如何在所處的環境下,以水彩創作呼應對時代變動的感受,如何思考外在與內在本質上的相互牽動。而這份以人為本的深刻體悟,也許是這個世代最需要的思考。
關於築空間
為了分享生活的美好,讓藝術融入生活, ARKI GALERIA築空間分別以都市旅人的心靈驛站「閱讀驛Arki Cafe」、藝術家的生命舞台「A展廳」、多元創意空間-「B展廳」 以及劇院級聆賞空間「數位音樂廳」,共築出一個藝術及創意無所不在的幸福空間,希望能讓民眾感受到對生命不同層次的感動。
築空間期許自身能成為台北城中一處創意無限、活力無窮的文創聚落,扮演好一個「中介者」的角色,連接起「藝術家」和「大眾」。藉由一系列的藝文活動,引導培養大眾從藝術欣賞,進階到藝術品味,再到藝術收藏。使人們在此與藝術、與創意、與另一群志同道合的藝文愛好者相遇、相識、相知,讓藝術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
策展人:蘇憲法、洪東標、黃進龍
參展藝術家:
(共22位,順序依照出生年排序按照生年排列)
藍蔭鼎(1903-1979)、李澤藩(1907-1989) 、馬白水(1909~2003)、胡笳(1910-1979)、劉其偉(1912-2002)、蕭如松(1922-1992)、席德進(1923-1981)、沈國仁(1924-)、何文杞(1931-)、李焜培(1934-2012)、蘇憲法 (1948-)、郭明福(1950-)、洪東標(1955-)、謝明錩(1955-)、楊恩生 (1956-)、黃進龍(1963-)、程振文(1964-)、林毓修(1967-)、簡忠威(1968-)、吳冠德(1979-)、高慶元(1978-)、林經哲 (1987-)
《流轉》台灣50現代水彩展
時間:2016.08.12-09.11
地點:築空間ARKI GALERIA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二號B1
電話:(02)2382-1000
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ARKI.GALERIA/
台開築空間ARKIGALERIA( 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