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後台變主場 荷蘭博曼斯美術館的「開放式典藏」

從後台變主場 荷蘭博曼斯美術館的「開放式典藏」

相較於熙熙攘攘的展廳,博物館的典藏庫一向是屬於館務中的後台。最近幾年美國博物館在金融海嘯的陰影下,仍然大舉擴張…
相較於熙熙攘攘的展廳,博物館的典藏庫一向是屬於館務中的後台。最近幾年美國博物館在金融海嘯的陰影下,仍然大舉擴張,主要也是為了增加更多的展示空間。但是任何稍有規模的館舍都知道盡現館中珍藏的困難,腹納豐富的博物館如羅浮宮(Le Louvre)只能展出約占典藏總數8%的文物,古根漢(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只能展出3%,號稱館藏八百萬件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展示更不及1%,典藏庫的重要性因此不言而喻。對博物館人來說,深厚的典藏不僅代表了成長的軌跡,也提供策展選件時的多樣選擇。然而對經濟學者來說,大量堆積於後台的典藏,不管是因為狀況脆弱不宜長期曝光,或是不符當下展示方向,都是無法創造直接利益的機會成本。在《當藝術遇上經濟》(Arts & Economics: Analysis & Cultural Policy)一書中,布魯諾.費萊(Bruno S. Frey)甚至建議博物館考慮靈活處理資產,出賣館藏變現。儘管很少有博物館可以接受這樣的看法,館方的確也得試圖對周遭的質疑提出回應。
位於鹿特丹的博曼斯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外觀。(Courtesy of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Photo: Hans Wilschut)
數位典藏是博物館將典藏內容公諸於世的首選之策,另一個透明化典藏資源的策略則是化庫房為展場的開放式典藏(open storage)。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是推動開放式典藏的先驅之一,早在1970年代即開始思考將典藏重地對公眾開放的可能性。當然,沒有經過展覽理念編輯詮釋、單純一字排開式的展示並不見得是大眾熟悉的博物館經驗,但得以一窺博物館核心業務、眾多長期不見天日藏品的機會,也引起了不少觀眾的興趣。開放式典藏首重防竊保全及溫溼度穩定,在動線規畫上也和僅供作業人員進出的典型作法不同,所以博物館多只能利用籌建或改建庫房之際才能推出,普及性比不上數位典藏。但美國的布魯克林美術館(Brooklyn Museum)、紐約歷史協會(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及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等,因有來自Luce基金會的補助,已將部分館藏以開放式的方式呈現;俄羅斯冬宮(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的修復和典藏中心(Staraya Derevnya Restoration and Storage Center)自2014年後也單獨售票,每個星期共有16個時段允許觀眾在導覽人員的陪同下入內參觀。瑞士巴塞爾的Schaulager美術館雖然基本上採預約制,親近性稍低,不過館如其名(Schaulager即storage display之意),是以開放式典藏為主、展覽為輔的特殊場域。同樣受到開放式典藏高效率吸引的博曼斯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也在去年宣布投入硬體的打造。
博曼斯美術館庫房(Public Art Depot)內部模擬圖。(Courtesy of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博曼斯美術館室內一景。(Courtesy of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Photo: Lotte Stekelenburg)
博曼斯美術館位於荷蘭鹿特丹,主要典藏中世紀至今歐洲藝術家的作品,質量精美,在荷蘭是僅次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等知名度數一數二的博物館,一向積極與觀眾互動,如與當地電視台攜手推出藝術節目,開闢社會與博物館嶄新的接觸介面,被喻為世界首創。博曼斯美術館因庫房分散,管理不易,有受水患影響之虞,兼且常態展出的藏品有限,於是決定在本館旁興建一集中性庫房,與全民共享其所藏的世界級畫作及版畫。
鹿特丹本來就有旺盛的收藏風氣,公私往來頻繁,事實上,博曼斯的名字就是因紀念兩個捐贈予博物館的私人藏家而來。這個稱為Public Art Depot的開放式典藏庫房,也將會有民間公司出資,落成之後再由市政府承租40年,市政府會另行和博物館簽署使用契約。比較特別的是,公私部門共處的傳統還表現在典藏庫房的使用安排。博曼斯美術館已將1600平方米,相當於10%的建物內部面積,劃撥為租賃空間,私人藏家可以每一平方米350到400歐元的租金承租存放藏品,也可以額外付費請博物館代為撰寫藏品狀況報告書或者支援其他典藏管理的服務。私人收藏沒有公開的義務,但是如果藏家願意參與開放,美術館也樂意予以協助。目前美術館已拜訪過數十位歐洲藏家,並且與其中六位達成初步協議。Public Art Depot預計於2018年完工,屆時將成為世上首座可以含納全部館藏的開放式典藏,也是世上首座含納非館藏的開放式典藏。
駐地鹿特丹的知名建築團體MVRDV於2014年取得博曼斯美術館藝術庫房(Public Art Depot)的設計案,此為庫房的外觀模擬圖,將是世界上第一座把所有館藏全部對外公開的藝術典藏庫,預計2018年年底開幕。(Courtesy of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博曼斯的館長在訪談中曾指出,開放式典藏的採用,有助於社會對博物館界長期以來文物汗牛充棟、卻又束之高閣情形的討論。開放式典藏眼見為憑的設計,或許可以有力地說服納稅人典藏或甚至博物館自身的必要性。典藏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而開放式典藏集兩者於一身,因為可以跳過策展人的中間干預角色,讓觀者在沒有外加觀點的影響下,自行選擇目光焦點,構築觀展脈絡,也是一種博物館民主性的表現。博曼斯美術館大膽引進私人租賃的舉措,反映的則是更宏觀的21世紀藝術社會生態。如博物館面臨自籌收入的壓力日漸升高、近年在藝術市場大有斬獲的私人藏家亟需專業建議及高階設備進行藏品保存維護,以及私人藏家和美術館狀似平行、有時卻又交會的發展。現在博曼斯的年度預算只有一半來自鹿特丹市政府,新庫房啟用後,租金的補貼對收支相抵應有莫大的幫助。私人典藏和美術館庫藏同台「展出」,有依託於博物館光環之嫌。如何維持博物館的公信,又能及早和潛在捐贈者建立良好關係、積極爭取充實館藏,將是博曼斯美術館接下來數年管理多任務(multitasking)庫房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黃心蓉(Patricia H. Huang)( 5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