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探訪青龍鎮隆平寺

探訪青龍鎮隆平寺

隆平寺塔基航拍圖。圖╱上海博物館 青龍鎮是上海西部青浦縣境內的一個古鎮。它建鎮於唐代中期,至南宋時盛極一時,此…
隆平寺塔基航拍圖。圖╱上海博物館
青龍鎮是上海西部青浦縣境內的一個古鎮。它建鎮於唐代中期,至南宋時盛極一時,此後逐漸衰落,終廢於明末。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於2010年將青龍鎮列為重大遺址考古計畫,從2010至2016年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收穫頗豐,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去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館發布了青龍鎮最新考古發掘成果,也安排媒體前往青龍鎮遺址參訪。該遺址位於今天的上海青浦白鶴鎮,編輯部參訪搭乘的大巴開了兩個小時,到達一個安靜的鎮子。放眼能夠看到一片片田地、狹窄的小路以及一幢幢小樓,這就是青龍鎮遺址所在地。
模印字磚。攝影╱賴奐瑜
隆平寺塔基模印文字磚拓片。圖╱上海博物館
過了橋步行約三、四分鐘,便是隆平寺塔基所在地。塔基是保存較完整的八角形磚石結構,塔身外有雙迴廊的副階。現場工作人員一再提醒:小心別踩到宋磚。上博考古研究部主任、青龍鎮遺址考古隊領隊陳杰,為眾人講解青龍鎮和隆平寺的歷史:「青龍鎮位於唐宋時期黃金水道吳淞江畔,當時的吳淞江很寬,據文獻記載,唐代吳淞江面寬20里,宋代逐漸縮為九里、五里、三里。當時青龍鎮就處於一個控江連海的地理位置,這一地理位置為它貿易港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條件。隆平寺是青龍鎮上三大佛寺之一,因位於青龍鎮北部,又稱青龍鎮北寺,離吳淞江不遠,是青龍鎮的重要座標建築,被視為這座古鎮進入鼎盛時期的表徵,它既弘揚佛法,又是一座燈塔,具有航標塔的功能。」
此外,針對塔基的特殊之處、塔的高度、樣貌等問題,陳杰一一回答:「隆平寺塔的特殊之處在於地基結構,它採用夯土堆築而成,地宮上部以兩條十字相交的木板作為封護,其結構特殊,在上海地區甚至江南是很少見的。」「現在看到的塔基最大直徑在21米左右,從塔基的直徑可以估算出這座塔是上海最高的,約有50多米。如果根據現有線索對古塔塔身進行復原,其結構應該類似於青龍塔以及松江西林禪寺塔,為樓閣式塔,還是比較秀氣的。」
香華橋。攝影╱賴奐瑜
地宮中有哪些寶物?
針對眾人非常感興趣的地宮,陳杰告訴大家:「隆平寺地宮保存得非常完整,發掘時經過很多專家論證,從上到下一層層清理,並通過不破損方式探尋地宮內部的情況。地宮仿塔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8米,南北寬1.2米,高1.42米。下層為三層磚疊澀砌出須彌座,中間束腰,地宮主體為直壁,東、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壺門,頂部用磚疊澀封口,上面有一梯形覆石。」至於已經挖掘的地宮會怎麼處理,「之後會進行回填。目前已經瞭解地宮地面和地下結構,考古已經告一段落,以後還要做更多的規劃和研究,有可能在此地做一個展館。」
隆平寺塔基塔心室夯土層中的木梁結構。圖╱上海博物館
隆平寺塔基鋪裝蓮花柱礎。圖╱上海博物館
地宮發掘出來的套函以及相關器物已經被轉移保護起來,並不能在現場看到。陳杰也對發掘文物做了介紹:地宮下面滿鋪各時代錢幣萬餘枚,錢幣年代較早的為五銖,最晚則為「天禧通寶」,重要的錢幣有「得壹元寶」、「咸康元寶」、「宋元通寶」鐵母錢等。地宮中置套函,兩側分別是一座銅鎏金阿育王塔,一座銀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層,最外為木函,向內依次為鐵函、木貼金函、銀函。木函內還裝藏有銀箸、銀勺、銀釵、銀龜、銅鏡、水晶佛珠等供奉品。套函內發現了一個銅瓶,瓶內裝有四顆圓珠,其中三顆為水晶質,一顆為鉛質,應當就是佛教聖物舍利,這一發現與文獻中關於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記載相符。銀函底部鋪有一層彩色寶石,上置一尊釋迦牟尼涅槃像。他還指出另一種說法,即地宮本身就是一個函,加上另外四重函,總共五重函,符合佛教單數的說法。地宮出土文物已於3月起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供養人捐獻模印字磚
沿塔基走一圈,可發現一些裸露的模印字磚,其上刻有清晰的文字,所載內容均為「某某人捨多少片」,如「陸仁安並妻孟十娘捨八萬四千片」、「妻程二娘捨磚」等,說明模印磚上所載都是當時的捐助人捐獻的磚數,而陸仁安及其妻孟十娘捨磚八萬四千片,可算目前所見捐獻數量最多的一例記載。從磚上的文字可以看出,當時的捐獻者多為庶民百姓中的女性群體,可見佛教信仰的大眾化、世俗化。現場還留有三塊柱礎、柱頂石等建築構件,這些構件為復原隆平寺塔的結構提供重要的物質線索。
水井。攝影╱王芷岩
位於塔基側還可聽到一口發出潺潺流水聲的水井,吸引了不少人注意。據王建文介紹:這是一口用磚砌的宋井,他曾踩著梯子到井底拍照。砌井用的磚上邊也有模印字,記載的也是某人捨了多少磚等內容,而且入口跟塔基在同一個平面,建造年代也相仿,由此可推測水井也是由當地信眾捐磚所造。這口井所用的磚有一定弧度,採用了建築學上磨磚對縫的工藝技術,建造得相當考究。
出土瓷器,佐證青龍鎮的貿易往來
考古隊將尚待處理的部分文物存放於附近的工作站。一進院子,可見大量瓷器及碎片被編號放在一個個白框子裡,整整齊齊地排列著。王建文解釋:青龍鎮遺址歷年考古發掘,出土了來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窯口可復原瓷器6000餘件及數十萬片碎瓷片。青龍鎮出土的瓷器,唐代以越窯、德青窯、長沙窯為主,至宋代漸轉為以福建閩清義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產品為主。其中,大量的福建窯口瓷器與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發現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王建文還指出,他們在清理、編號之後,按碎片的顏色、質地分類,然後修復、繪圖、拍照、出報告。聽完專家的講解,我們近距離地觀察瓷片,這不是看書中的圖片,也不是在博物館裡面隔著展櫃觀看,而是真實地感受這些瓷片與出土地點的聯繫,關於瓷器的知識也一下子生動了起來。
青龍鎮遺址出土瓷器。攝影╱賴奐瑜
工作站內,一位專家正在認真地繪圖,為之後出版報告準備資料。室內的架子上放了一些已經修復好的瓷器。據上博考古隊研究人員介紹,他們根據瓷器殘片用石膏對瓷器進行修復,修復一個較為簡單的器物需要兩、三個小時,而石膏是可拆的,並不會對瓷片造成破壞。王建文指出:「青龍鎮出土瓷器密度大,不是當地人消費得了的;且瓷器較新,看不出任何使用痕跡,可見這些瓷器用於外銷。」至於外銷的原因,他分析:「青龍鎮已經比較靠東,瓷器不可能到這個地方再銷回內地,從而證明了這裡在唐宋時期是一個貿易港口。」
隨著夕陽西下,我們踏上歸途,腦海裡浮現出一個個畫面:隆平寺塔在供養人的捐助下建立起來的盛景,寺僧從那口井中取水的樣子,以及不同地區的瓷器在青龍鎮匯聚並被運往日本、朝鮮等地的景況。考古發現拉近了人們和古代的距離,使今人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古人,同時也更好地反觀現在,這也正是考古的魅力吧。期盼著這些文物儘早展現在公眾面前,使人們能認識屬於上海的過往──青龍鎮。編按:本文轉載自《典藏.讀天下》2017年1月號(總34期)。
套函打開後情況,隆平寺塔基出土。圖╱上海博物館
舍利信仰
舍利,為梵文Sarira的音譯,又譯「設利羅」,意為身骨、靈骨。最早指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的遺留,後來德行較高的僧人死後火化的遺骨也稱舍利。不僅如此,出於廣布佛法的需要,還出現了舍利的替代品,如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等。王建文分析隆平寺塔基出土的舍利指出:「隆平寺塔地宮還出土了銅鉤,位於阿育王塔下,應為阿育王塔掛《寶篋印經》的銅鉤,可惜經卷未存。地宮出土的舍利,至少有經卷、數量較多的彩石和置於銅瓶裡的圓珠。」經卷、彩石與水晶的使用,證明了宋代上海地區佛教信眾對舍利認知的變化,他們已接受把其他具有象徵性的物質形式作為舍利進行供養。
相關報導:上海博物館「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
考古工地現場。攝影╱賴奐瑜
青龍鎮是上海西部青浦縣境內的一個古鎮。它建鎮於唐代中期,至南宋時盛極一時,此後逐漸衰落,終廢於明末。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於2010年將青龍鎮列為重大遺址考古計畫,從2010至2016年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收穫頗豐,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去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館發布了青龍鎮最新考古發掘成果,也安排媒體前往青龍鎮遺址參訪。該遺址位於今天的上海青浦白鶴鎮,編輯部參訪搭乘的大巴開了兩個小時,到達一個安靜的鎮子。放眼能夠看到一片片田地、狹窄的小路以及一幢幢小樓,這就是青龍鎮遺址所在地。
王芷岩(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