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打狗魚刺客:從海產攤到海洋美學命題的實踐與對話

打狗魚刺客:從海產攤到海洋美學命題的實踐與對話

2009年開始,高雄的一處海產攤有一群藝術家不定期聚集在此聊天、聊作品,甚至進行評圖等,看似天南地北地喝酒談藝術和連絡感情,卻也在不固定的聚集中討論即將生成的作品概念、對於藝術的想法和南台灣藝術的性格特色。
2009年開始,高雄的一處海產攤有一群藝術家不定期聚集在此聊天、聊作品,甚至進行評圖等,看似天南地北地喝酒談藝術和連絡感情,卻也在不固定的聚集中討論即將生成的作品概念、對於藝術的想法和南台灣藝術的性格特色。這群看似鬆散的藝術家群體,雖然來自於不同環境並擁有相異的創作風格,但作品不論是從歷史、文化或者環境的角度著眼,大多探索或圍繞「海島、海民」的議題,而此面向的討論也在這群藝術家之間持續地發酵,因此自2015年起,這群藝術家開始有了較為緊密的連結,以「魚刺客」為名,包含李俊賢、拉黑子.達立夫、張新丕、洪政任、楊順發、峨冷.魯魯安、林純用、曾琬婷、何佳真、陳彥名、撒部・噶照、伊祐.噶照、陳奕彰、蔡孟閶,以及2016年加入的周耀東、王國仁,在2015年高雄駁二特區的展覽「海島.海民:打狗魚刺客海島系列-旗津故事」、台南文化中心的「海島.海民:打狗魚刺客海島系列-台南故事」,到2016年邀請策展人林昀範規畫港都國際藝術博覽會的「海島.海民:魚刺客海島系列-碼頭故事」和台灣當代一年展「海島.海民:打狗魚刺客」的展出中,發展出鮮明的團體性格,不僅以海洋美學為命題的實踐與對話,亦呈現屬於南台灣的藝術表現。
2016年港都國際藝術博覽會「海島‧海民:魚刺客海島系列-碼頭故事」展覽現場。(打狗魚刺客提供)
在鄭勝華所書寫的文章〈溯源、流變與越界:現代美學與魚刺客海洋性〉中,談及魚刺客與海洋美學的理解視野,並非在於以「海洋」為主題或內容的方式,亦非來自於其出身高雄臨海之地緣關係,而是指向一種「由海洋意識與新藝術視野所主導的美學操作模式,或者說藝術的某種內在運動方式」,其中魚刺客的海洋性,在於其構成結構的流變模態與叛逆性格中才真正誕生。在2016年港都國際藝術博覽會的「海島.海民:魚刺客海島系列-碼頭故事」的展覽中,乾淨明亮的展場鋪陳出魚刺客們作品中的三種層次面向:文化情懷、環境情懷、歷史情懷,切入海島、海民以及海洋議題的主題;而到了2016年台灣當代一年展「海島.海民:打狗魚刺客」的展覽中,在策展的論述則更深一層地希望呈現出魚刺客的海洋性與特質,以及其成員創作中的內在關係,以「濁」做為呈現的主體表達方式,延伸「濁」字總被喻為不清、混亂、庸俗、不被正向認可的狀態,跨越藝術做為優雅高尚的品味表現,以及雅緻和崇高樣態的追求,以過去數年來魚刺客交集的「交陪」形式為藝術思考與表現形式,讓「濁」做為展覽與創作的基調,呈現真實的交流模式。而在展場中也放置了海產攤的桌、椅、廣告看板、餐點等物件,再現平時群聚於把酒論藝與民眾交流的場景,在展覽中民眾也可隨意坐下聊天,將這種共同的日常和熱切的交流再度轉化為一種流動且包納的海洋精神。
2016年台灣當代一年展「海島‧海民—打狗魚刺客」展覽現場。(打狗魚刺客提供)
近年來,魚刺客們有計畫性的進行各種形式的踏查,在2015年至2016年間,從台灣本島出發進而延伸到周邊離島,踏查龜山島、蘭嶼、火燒島等島嶼,在共同的探索中以多樣性的角度發展各自的關懷,將於2017年進行「海島.海民:魚刺客海島系列-龜蘭巴火」系列發表。
賴依欣( 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