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隋建國‧「不觸摸」的塑造

隋建國‧「不觸摸」的塑造

1989年至1996年間,隋建國還處於寫實主義階段,並且在不斷的創作實踐中,逐漸找到了一種「控制寫實語言的方法…
1989年至1996年間,隋建國還處於寫實主義階段,並且在不斷的創作實踐中,逐漸找到了一種「控制寫實語言的方法」。此後的「中山裝」、「恐龍」等符號的出現,令雕塑最大限度地在公共空間被大家認知。而從2006年開始,知天命的隋建國先後開始了「時間的形狀系列」和「盲人肖像系列」的嘗試。在這兩個系列的演進過程中,隋建國逐漸發現觸覺對於雕塑的重要性,正像繪畫性之於架上繪畫一樣,雕塑強有力的語言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一種「手感」。我們在用身體感知空間的時候,身體本身也在發生變化,《盲人肖像》正是一種由身體和空間相互感知而形成的物,在創作的過程中,隋建國刻意並摒除掉了視覺的控制力,使觸覺本身得到了極大的釋放。
此次在佩斯北京展出的新作中,隋建國嘗試用裝修中偶然發現的聚氨酯,這種變化迅速並難以控制形狀的材料來創作。這種材料雖然發泡過程極不易掌握,但其自身的先天缺陷帶給藝術家一種新鮮的刺激—與青銅的完美感完全相反,在這裡,「廉價」突出了「完美」的無聊與平庸,同時隱蔽地顛覆了藝術品在今天做為奢侈商品的功能,讓物品的價值判斷標準脫離成本,回到了物的本身。
隋建國作品局部。(攝影/李嘉瑄)
佩斯北京的小展廳中一系列看似繪畫的「夜.寅」來自於聚氨酯肆意流淌的姿態,這種材料在平面上反而顯出了流暢的書寫感和變化豐富的肌理效果。重點是,這些並非藝術家刻意為之,而是一種「不觸摸」的塑造。主展廳展出的四件聚氨酯雕塑作品,則展示了藝術家對於這種變化多端的材料的不同嘗試和實驗成果。正對展廳入口的《引力場》正是為佩斯北京的空間量身打造的。在聚氨酯由於重力構成的如瀑布般的線條下,雕塑底座幾乎懸空,好似從德式廠房的橫樑中長出。
隋建國│引力場 雕塑、複合材料 1700x800x540cm 2015 攝影/佩斯北京王翔
聚氨酯的殘餘凝固在這種「反重力」的姿態之下,充滿張力。而雕塑表面如蠟質融化之後的質感,讓《引力場》變得更加混沌,不可觸摸。對面的《錐》則用帶有烏黑反光的平面和錐面實驗了聚氨酯塑形的可能。然而在接下來的柱形和方形作品中,隋建國則將聚氨酯本身不可控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致,由於空氣和噴射力的作用,使得聚氨酯這種材料在最初的塑形基礎上會迅速變化,隋建國順應了這種自然的變形,並為最終的形態施以黑色。
有趣的是,與其2012年的同名個展相比,這次的黑色出場可能也印證了藝術家階段性的心境,莫測的材料使純色的黑變得「流動」起來,讓這個具有神祕主義指代意味的顏色變得更加開放和靈動,這可能也是隋建國對於材料、物質、思想和世界最新認知的一種標榜。
不同的材料和物性會為一個藝術家開闢不同的路徑,如何用材料這一能指來轉譯不可言說的思考和想像,是藝術家工作的重點。隋建國一直沒有停止對雕塑本體的思考,並且在創作中融入了對於環境和雕塑關係的觀察和實驗。但如果按照線性脈絡敘述隋建國的雕塑創作的話,不免有片面之嫌,因為在他不輟地思考如何用材料「說話」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永遠是隋建國創作的階段性成果,包括此次在佩斯的第二次個展「觸手可及」,也是藝術家在用一種全新的材料的雕塑語言,來進行一種創作可能性的實驗。
隋建國展覽現場一景。(攝影/佩斯北京王翔)
李嘉瑄( 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