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心庵香隱主人蕭祺昌 談香道的內涵與精神境界

心庵香隱主人蕭祺昌 談香道的內涵與精神境界

老東西->古人心境和美學 理工背景、從事五金事業的蕭祺昌,30年前的青少年時期開始喝茶,20幾年前開始玩…
老東西->古人心境和美學
理工背景、從事五金事業的蕭祺昌,30年前的青少年時期開始喝茶,20幾年前開始玩香,十幾年前開始禪坐、打太極拳,一年多前開始學習古琴,對他來說,這一切彷彿累世因緣,隨著生命的軌跡發展十分自然,也都是出於由衷的喜愛,是平日在動靜之間的生活情趣。和一般人經由閱讀而來的學習途徑不同的是,他是以香為師,透過每天的點香,讓香自然呈現,「每次點它,它就全然地表現給我;我給它什麼條件,它都會反映出來,每天接觸,每天跟它學習」,蕭祺昌如是說。
因為喜歡喝茶,蕭祺昌進入了茶道具的世界,從最初不停地購藏,直到自覺必須開始出讓流通,才有機會再拓展視野,十幾年前開始有些茶道具的交流,因此認識一群學茶道的朋友,這些朋友每次喝茶賞器的同時,蕭祺昌都會點香,有些朋友聞到沉香的味道,有深度的觸動,希望能夠學習,蕭祺昌因而成立工作室傳授用香經驗,踏上他自己感到意外的香道老師之路;為了進一步推廣香道,需要規劃一個純然的香道空間,四年前於是與合作伙伴沈麗心選擇在畫廊林立的台北大直設立了香道教室,以20多年點點滴滴所體會出來的用香方式來推廣香道。
他談到提供這樣環境的用心以及使用新舊道具的不同:「在於心境而不是道具。對我而言,香是一種閒情;有了閒情,將身心放下,在使用歷代道具時,如宋代楊廷秀所作〈焚香詩〉『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那般很自然的與文化、古董器物、古典美學、用香方式與文人情懷串連;像這般的用香來生活,並非需要擁有這些老東西才能學香,我想提供這樣的環境,是為了能夠讓大家在學習時,直接看到的、了解的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能夠比較貼合歷代文人品香的情境與精神。例如說,我在玩這些東西時,以前也沒有太多的想法,就只是單純的喜歡喝茶、喜歡品香,可是看到老的東西,就心嚮往之,就會想要接觸、想要使用。接觸過程中慢慢體會到,一個老東西在與茶跟香相遇所能夠呈現出來的,跟新的東西是有實際上的不同;以前的茶香道具,有完整的社會階層在涵養生產,從上到下,具備豐厚的人文底蘊,與製作生產者連結密切,且在藝術、時代風格、實用性上非常完整。新的道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生產製作者,如不精熟茶香,難以體會使用者的需要,所以使用者要能找到心意相通的道具並不容易。」
攝影╱鄭又嘉
「漸漸的透過接觸這些老的茶香道具,能夠體會到古人用香的一種心境,他們的美學。雖然在這邊喝茶品香,不是全然使用老道具,有些新道具從使用功能或線條上來看,是與過去茶香文化有所連結的;再加上個人收藏使用老器物這段時間的一些想法,所以有些新的東西也是從歷代茶香道具的脈絡再衍伸出來的,有些道具是與金工師、陶藝家磨合多年開發出來的,以填補老道具尋找上的不易,或是以前茶香道使用上沒有的器具,這些新的道具能夠自然的跟文化、跟文人的雅趣有情感的連結。」
實際用香,並不昂貴
把商業拿掉,沉香很單純,蕭祺昌說道:「要讓現代人接受沉香非常困難,就是大家不知從何進入這個領域?如何辨識?如何使用?如何買到適用的香材?光是買沉香,要去哪裡買也是一個門檻 。價錢從1公斤新台幣幾千塊,到1公斤幾千萬,怎麼去分別?從網路上、書上去查資料,看到的是照片、文字,非常有距離感。學過香道、實際接觸到沉香的人,學過之後再來看照片,還是沒有把握。沉香,是沒辦法從照片上體會到多少內涵,照片只是看到片面的條件,那對沉香整個面向的認識,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就是一個現在推廣上需要努力的方向。需要以減少商業干擾的方式單純的面對沉香,藉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與道具,實際品味沉香,去認識沉香的輪廓。」
儘管市場上沉香看似昂貴非凡、令人卻步,然而,實際用香卻是想像之外的便宜,他繼續說道:「舉例來說,一台車價值多少?中古車有的新台幣幾萬塊,也可以幾千萬一台超跑,看你是什麼樣的理念去選擇;也不是說你花更多的錢,就能夠得到最好的。因為如果塞車的時候,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車,速度都是一樣的,也都能帶我們到目的地。同樣的,以香來說,當然有最名貴的香,那最名貴的香一定很香嗎?不一定。它有時候是因為某種條件讓它變得這麼貴,也許是造型特殊,也許是傳承有緒,也許是沉水能夠加工的材料,這些都有其他附加價值的,可是回歸到基本面,沉香作為香的時候,使用它並不一定有這麼昂貴。可是在商業包裝時,有它們昂貴的標準,如果只是單純用香的時候,是生活化、很平易近人的,一個下午幾個小時,其實沒用多少錢的;沉香如果用的是最好的棋楠,我們這樣點一爐香,也不過是新台幣100多元。如果用的是很好的土沉,那更便宜,可能只需新台幣30元,而且還是好幾個人一起分享。」
攝影╱鄭又嘉
如何分辨香及用香的目的
他繼而談到如何分辨香的好壞:「商業上評斷沉香價值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這塊香的好壞,一塊香的好壞是在於我們品進去之後身心的感受,它跟商業活動、商業給它的價格是無關的。愈好的香所呈現出來的變化愈豐富,還有味道要能持續,包括香氣在我們聞進去以後,所產生安定收攝的力量明不明顯、香氣的結構扎不扎實。有些香聞起來香香的,可是鬆鬆的。有些香聞起來沒有特別濃郁,可是很扎實、骨架很立體,所穿透進去的深度能夠立即安定收攝,這些和香的生長環境、時間、品種以及結油度有關,還有結香時間的長短影響很大,年紀愈老的香,這部分的能力會愈好。關於香味變化豐富的部分,除非長時間跟它相處,用身心去覺受,不然對它的了解會是比較表象的部分。所謂表象的部分,指得是香的真偽、產區、外形、有沒有沉水、以及能夠創造出多少的商業價值。」
至於該如何用香以及用香的目的,蕭祺昌說明:「先了解整個情境,情境將決定我們用香的次第;基本上,用香是要幫助我們達到安定,用香前先了解品香朋友的身心狀態,來決定當下最適合的用香方式,如果是聚會活潑的場合,線香、篆香、電子香爐都是不錯的選擇。比較靜態的場合,可以用隔火熏香,來幫助我們達到一層一層的深入安定,所以會先選用香氣比較鮮明的沉香,把平時外散的注意力拉回;再用氣比較厚實的沉香,調理氣息;再用穿透力強的棋楠,安住凝聚。氣不是用嗅覺去感受的,嗅覺是鼻子的感受,氣是聞進去以後,身體內在的反應。那部分的感受,每個人不同,每個人的敏銳度不同,內在的流動也不同,沒有標準答案,但都會有明顯的身體感知,如北宋詩人黃庭堅所作的《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拂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
用香的過程,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文化中自然由內而外的特質,他說道:「形式上的學習是比較容易,馬上看起來有模有樣,像學習太極拳,功架熟練後,才是開始入門,內化深入經絡流動的運作,那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養成。回到香來說,那樣的養成是指對每一件器物的理解,對每一塊香的理解,從認識到深入本質需要一段時間,透過使用才有辦法深入本質。在對所有環節有相當理解之後,當能具備感知當下適合的香、會特別想泡的茶,喝了茶會浮現哪一款香的味道。最難得的合一,就是掌握浮現的契機,就是指品香喝茶的最終核心是要能讓心明澄澈,能夠感知覺照一切的靈覺即能浮現。一個人的身心需求不是能夠計畫的。常常關注便能善於調理,而茶、香正是輔助調理的極佳媒介。」
知多行少的問題
現代人在華麗的語言之下,其實很多東西裡面的本質是很稀薄的,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他說道:「在這個資訊知識爆炸且無所不在的年代,能做到身心合一,是極不容易的。我們現在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多是在於閱讀、記憶、模擬延伸,造成學問與實務的脫節,如同說一口好菜和燒一桌好菜的差距,例如我們看一本書或看一個視頻描述喜馬拉雅山,我們心裡面便有爬山時的景象和環境的畫面,腦中的造作,令人覺得似乎自己就在那裡面,可是我們永遠不在那裡面。」
「品香探究的是自心的狀態,平時所閱讀的一篇文字也許是前人一輩子的歷練,可是我們在做學問寫文章的時候,卻把前人一生所體悟出的幾個字,很輕易地就敘述出來,這樣的東西和自己、和真實的距離都很遙遠。如弘一大師臨終前手書『悲欣交集』,大師的體悟和我們的體悟是不同的,可是從字義上似乎能夠理解;尤其是我們現在喝茶品香,在視覺上呈現的美感、還有在文字呈現的深度,是我們身心很難達到的。我們常常講的『茶禪一味』,這是老僧入定、如如不動的境界,可是我們琅琅上口,稀鬆平常到已經標語化了,可是卻未曾達到那樣的感受,所以變成有時候過多的知識,反而讓我們很難去實踐它,造成身心分離。」
點香、品香正能對治上述的問題,他說:「在點香時,不論是埋炭的深淺、堆灰的高低、香末的處理等這些程序的掌握,都必須要很專注,才能夠讓每個程序彼此銜接得很好,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在細微之中,常常去了解它的變化,常常這樣子練習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單純地去專注它,只要常常處在這種狀態也就會愈來愈專注、愈來愈清澈。藉由做這些事情,幫助我們沉澱,沉澱到一個狀態的時候即能清澈,我們就容易觀照到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常有人事物介入,形成混亂的過程,我們很難看清楚這混亂的裡面是什麼,什麼東西造成心思的波瀾。不論是茶道還是香道,是反覆藉由這個實踐、體會的過程,那個道是回到我們心裡面的道路。一生中有一樣東西是最珍貴的,就是我們這個人身裡面的東西,外在的,就是價錢,那這個價錢是大家集體去認同出來的,其實它什麼都不是。那個東西就是那個東西,那個東西沒有名字,就是我們都希望能夠讓它慢慢呈現,都希望讓它甦醒過來後能漸漸找到它的本源。」
圖╱蕭祺昌
有助跳脫世間遊戲規則
蕭祺昌談如何藉品香達到靜、往內的中國文化精神:「我們的文化裡,不管是佛、道、儒家,都有一個共通的方向,那就是靜、還有往內,都是往內去觀照修為。往內的時候,比如像智慧型手機,常常你按了一個App,它就留在那邊。你如果沒有把它關掉,它是隨時在那邊待命的。藉由常常觀照的時候,會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態。我們每天接觸的每件事情都像開了一個程式,所以我們常處於一種狀態,近期接觸的人事物會在腦海中一直冒出來,所以我們平常在品香的時候,保持一種單純,這等於是讓這些東西沉澱下去。常觀照到自己內在運作是處在什麼狀態、這情緒的連結是從哪裡來,若常常這樣做的時候,就能夠知道蛛絲馬跡。因為人其實很難面對自己,我們很會為自己找很多的理由,怕別人看到自己,也怕自己看到自己。不敢面對自己的原因很複雜,比如說現在的社會,人一出生之後,從小的教育就是讓你把自己埋葬,你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接受同樣的東西,一個蘿蔔一個坑,灌輸你同樣的化學肥料進去,便已經把自己這部分壓抑了,所以我們要再找回來的過程也是艱辛的。」
「所以有很多人因為熟知遊戲規則,獲得了很多資材,過多的物質並不能解決人心的問題,未能幫助人達到幸福。人心裡面的很多問題,法律無法審視,遊戲規則中,法律沒有規範到的就是沒有觸法,可是如果以良知的角度來說,用超越法律的那一種標準來說,那可能就有待商榷。偏偏法律本身就不可能完備。從開始讀書,一路讀上來,有些人已把自己塑造成應付這個制度的樣子和本能。除了應付這個制度,也認為世俗的成功才是能夠衡量的價值,失去了天性中喜愛自然,追求快樂的單純」,品香能夠幫助大家跳脫世俗社會的框框。
變化無窮的品香過程
蕭祺昌談長期專注一件事的感動與收穫:「我總會容易有一種感動,就是一件事可以堅持很久,投入個十年、20年、30年,就一件事情。我們如果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會是一輩子的投入。你找到你的熱情時,你就會不計代價的,只是去做這件事情,不斷地去做。提高做這件事情的純度,沒有為什麼而做,就是喜歡,那就是你生命的熱情。通常這樣的人,他的靈魂是有熱度的、生命是有光彩的。例如喝茶,每一次泡茶的時候,它的細微變化,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會跟它的連結愈來愈深入,這樣持續的深入是沒有終點的;你可能覺得已經跟它熟悉、深入理解了,可是還能夠再有新發現;覺得已經很了解了,哪一天又有不一樣的發現。」
他進一步說明為何品香能夠不斷地有新發現:「因為香一直在變化。同一塊香一直在變化,同一種茶也一直在變化,一切都在變化中。點香的過程會因為不同人的狀態,香的氣味的呈現,也很大的不同。除了溫度、濕度這些條件,還跟我們所取的香材有關,例如香材從一個位置開香門,下次再取同一位置,其實是不一樣的,所以基本上一塊香的味道在每個位置都不同。香材之外,人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不同的人的組合,能夠達到身心安定的狀態不同,當人安定到一個程度,品香之後,在這個空間中,大家共同沉澱的共鳴、共振,能夠有一種開啟心靈上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會造成我們說的入定或禪、清明、凝住,類似茶禪一味這樣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無法用言語去形容。在品香的經驗中,會感覺到跟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人跟人之間氣息的連貫,相互都有很大的關係。一席的人在品香,中間有人的思緒非常浮動,它會干擾周圍人的安定;如果周圍人的安定非常穩定,也可以影響那個人並讓他╱她安定。」
品味的定義
擁有數十年喝茶、品香經驗的蕭祺昌,談起品味,他給出一個簡單的定義:「我覺得就是好好喝一杯茶,感受生活中的點滴,品味就在其中。我們現在常做的是用思緒去想像,大家習慣在腦中造作虛擬的情境,做為身心的安慰劑。智慧型手機的世代,網路成為我們身心花費時間、娛樂最大的出口。本來需要實境經歷的體驗,現在只需要配合文字影像在腦中合成。傳達出去的也是給別人腦中可以組合的東西,這種虛擬的情境容易造成顛倒夢想。我們很少讓身心是同時去感受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是將每天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身心合一的經歷它,當能感動一切因緣的殊勝,一口茶都是難得的滋味,每一種茶都是值得珍惜的。可是我們容易陷入一種表層的快樂,假設今天我跟你講這是『紅印』,一片新台幣300萬元,大家就趕快為這個茶湯和茶葉拍照,然後將照片上傳網路,把很多的快樂建築在我有你沒有的攀比,大家一直在追逐這樣的快樂。無形之中,商業無所不在,慾望的火焰已經滲透到意識裡面,連覺醒的機會都沒有,反而覺得活著就是這樣追求,以為就是要創造這樣的價值才對,到死都這麼認為。」
圖╱蕭祺昌
什麼叫做生活
對蕭祺昌來說,品香是生活,他談對生活的看法:「我覺得有個根本的問題是,我們一輩子都在生活,可是很少觀照自心。生活應該是我們一生要去追求喜歡的生活方式,知道了之後就去過那樣的生活方式,就能很簡單的感受到幸福。對一件事常接觸就會有一些領悟,悟到了就是更接近了一點;那個領悟會隨著你跟它全面的認識、對人生經驗的更多了解,而在某個契機會再深入一點。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可能也沒有終點,而這樣點點滴滴之中,能夠幫助觀照自己,就會愈了解自己,常常觀照就能夠看到起心動念,人生的很多時候就從這時開始注意心靈的滋養。如果能藉由品香沉澱下來,每天時時觀照,養成一種多往內去感受,而不是太多對外的一種攝受跟批評,很多事情就比較簡單了。」
「生活要能感受到一件事情就是知足,當你覺得足夠時,就不會再像處在飢渴的狀態,不斷地要成長、不斷地要累積。足夠就是懂得自己的需要,只取所需,常常獨處,就會知道不需要那麼多了。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會比較單純,整個人類、整個地球也不會處在一種瀕臨崩潰的狀態。我們耳朵所聽、眼睛所看都是被商業衍生出來的慾望所影響,覺得沒有這樣子不行,會焦慮;一旦不予理會,就比較能看到真實的面貌,就比較不會被這些干擾,維持高品質的生活並不需要那麼多錢。現在的社會都在追求高價的東西,以為那樣的東西就是好的,可是真正的美好是無價的,像內在的涵養、心靈上的安住、大自然的美,既不用錢,有錢也買不到,那些是更值得追求的。應該要放棄追求高價,去追求無價。」
歷經20多年的執著,蕭祺昌對於香已經來到另一個層次的心情,他說:「現在點香是希望大家能體會香的美好,自己這輩子品的香已經很夠了,品香品夠了是指身心的感受,對香的認識到了一個階段,是該放下才能前進。品香是藉由香為媒介,去深入了解本質的過程,是藉有形象的行為反覆長時間的練習,來明白觀察自己的心性。初心的喜歡,讓我專注的深入。長期專注做一件喜歡的事情,是很執著的。執著到一個階段,放下。我依然愛香,但已經不用再每日牽絆,當用則用,該用即用,是用香,而不是香用。」
在龐大商業利益推動下,同中國古代文人品香的內涵與精神已經漸行漸遠,香行者蕭祺昌試圖將其20多年天天品香的點點滴滴所累積的實踐心得,以樸實的言語表達於一二,期待喜愛香、對香有興趣的大家能夠拋開華麗文字、商業包裝的干擾,回歸本質,在生活中藉由樸素的實踐達到自我觀照、身心合一、回歸於道之品香的真正目標。
近年來,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席的元素──琴棋書畫茶花香於兩岸大為風行,然而風行的背後除了出自現代人對於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大的推動力量其實是來自於龐大的商業利益,其中品香所需、得之不易的沉香正是箇中翹楚,只是卻出現大家只知道沉香是難得珍稀的材料、但真正品香的人少的現象;網路上、書本裡充滿與香有關的優美文章與圖片,文字與視覺美感的高度容易達到,使用者的感受以及精神境界,卻鮮少有人能夠觸及,然而這卻正是文人品香的終極關懷。本刊專訪對香深具感情、並且歷經20餘年日日實踐的香行者──蕭祺昌親身說法,闡述經由生命中之真實經驗所得來的體會與感悟,引領我們在商業面與知識面之外,一次與香單純的相遇。
攝影╱鄭又嘉
鄭又嘉( 5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