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機制.移行.內外——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

機制.移行.內外——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回應近幾年藝術圈「跨領域」的發展趨勢,希望跳脫原本以作品與文獻為討論中心的研究方式,透過理論、組織、材料、媒體、策展、市場等多種面向,重新定位台灣藝術史,賦予台灣藝術史的當下意義。
自文化部提出「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以來,從2017年開始,便於國立台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舉辦年度學術研討會。去年舉辦「共再生的記憶——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暨論壇」,今年則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承辦,舉辦「機制、移行、內外——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回應近幾年藝術圈「跨領域」的發展趨勢,希望跳脫原本以作品與文獻為討論中心的研究方式,透過理論、組織、材料、媒體、策展、市場等多種面向,重新定位台灣藝術史,賦予台灣藝術史的當下意義。因此在兩天的研討會內容中,每位發表人均代表不同的切入角度,各自開展出新的台灣藝術史視野。
「機制、移行、內外——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合影。(李孟學提供)
首先是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以「在地與國際:台灣美術史建構的區域連結」為題,討論台灣藝術史發展的現貌。廖新田以諸多子題來討論台灣藝術史的發展,提到台灣藝術史發展所面臨的侷限,在同心圓史觀的定位下,台灣藝術史要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以及國際學界如何看待台灣藝術史,值得學術界與社會共同來思索。
接著由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賴明珠發表「自由脫逸——域內/外的發聲」,賴明珠以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使用的「慣習」、「場域」、「象徵資本」等理論,以及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權力」、「規訓」、「主體」等論述,看待台灣藝術戰後發展的狀態。他將戰後一直到解嚴前的台灣藝術家分為「土著型」與「異鄉型」兩類,由於這兩類在文化背景、教育經歷以及意識形態的不同,在創作上也出現極大的差異。賴明珠以「域內」(結構內)與「域外」(結構外)的兩種概念分別分析這兩類藝術家的創作,從宏觀的視角,國家機器係借用某一族群來進行權力規訓,但從個人的微觀視角來看,藝術家個人均包含著自國家權力逃逸的訴求。
國美館研究發展組組長林明賢則以「聚合、綻放——台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為題,藉台灣藝術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畫會組織,來討論台灣藝術史的發展。台灣自1920年代起,開始出現本土畫家所組織的畫會活動,一方面成為延續官方美展,成為畫家活動發聲的管道,但另一方面也有著與官方抗衡的發展態勢。戰後台灣畫會持續發展,出現由政府授意的畫會與追求現代藝術表現的畫會團體。這樣的發展到了1990年代逐漸轉化,但台灣藝術團體在台灣藝術史當中,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就作品材料上,則有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林煥盛,以自己長年參與台灣傳統書畫修復的經驗為出發點,就台灣過去的裝裱,提出史料的切入點。他提到台灣在日治時期時,慣常以揉紙裝裱,這樣的特色配合台灣當時家中一般的擺設需求,具有獨特的本土風味,與日本的裝裱,或是戰後由中國大陸所引入的清宮裝裱,均有不同之處。林煥盛提出「台灣裝裱」的概念,希望能在作品修復的過程中,除了作品本身,也能關注到原來較不受重視的裝裱面向,保留更多過往的歷史資訊。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文貞姬則以陳澄波遺留下來的2,000多張美術明信片,以及畫冊、雜誌、書籍等其他文件資料,理解陳澄波在藝術創作上除了師承以外,以及身處當時代可能的藝術影響,並希望藉此探究陳澄波銳意收集這些物件的用意。最後則是由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郭昭蘭,以她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所策劃的「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展覽,討論展覽如何介入藝術史的書寫,從展覽中每個子題的提問,轉換成對台灣藝術史現狀的探討。
「機制、移行、內外——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綜合討論。(李孟學提供)
第二天的第一場則是邀請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暨視覺研究所教授潘安儀演講「鎌倉、紐約、台北——台灣戰後現代主義繪畫的迂迴路徑」,潘安儀提到1950年代晚期以來,台灣的抽象藝術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主流,但其淵源可溯至由鈴木大拙(D.T. Suzuki)在美國開始提倡的「禪」的概念。鈴木大拙的禪學在當時美國知識界蔚為風潮,並直接影響了許多藝術家,以他們認知的「禪」來進行創作。這樣的概念藉由美國出版品進入台灣,卻被轉化成中國的哲學思想,重新包裝成符合中國現代化的內涵,形成一個特殊的文化傳遞進路。
接著是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朱庭逸就台北藝術博覽會為主題,討論台灣的畫廊如何在經歷1980年代的蓬勃熱潮後,因應國際發展的趨勢,建立亞洲地區歷史最久、最具規模的台灣藝術博覽會,並透過市場的擇選與介入,改變博覽會的作品樣貌,讓當代藝術成為藝博會中的主要內涵,並如何藉由藝術史的重建做出調整與轉化。
下午研討會則進行青年學者工作坊。首先是由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白適銘與潘安儀就台灣美術史布局的議題進行對談,由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系教授盛鎧主持,與事先徵選的11位青年學者進行分享,最後由白適銘與當天與會的學者進行綜合座談。在重建台灣藝術史的政策前提下,以多重面向進行探討,確實有其必要。然而,這當中也不免發現有些面向著力不足之處,足見台灣藝術史雖然已經有數十年的累積,仍有許多新的領域須待開發,這需要研究者與藝術社群的共同努力。
李孟學(Li Meng-Hsueh)( 93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