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潛行.夢空間」展‧擬像和擬真之後的超真實?

「潛行.夢空間」展‧擬像和擬真之後的超真實?

早在上世紀1970、80年代,法國學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就曾這樣探討過形象與真實之間的…
早在上世紀1970、80年代,法國學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就曾這樣探討過形象與真實之間的關係:「1.它反映深度/基本實在;2.它遮蔽並歪曲基本實在;3.它遮蔽基本實在的缺席;4.它與任何實在無關:只是自己純粹的擬像。」(註)即是說,人們在追求真實的過程當中,歷經了各種應對、處理和表現真實的方式,或仿效,或影射:以符號為仲介,在不斷建立能指與所指之間關係的同時又隨時將其打破,漸漸從擬像(simulacrum)邁向了擬真(simulation)。而在這條無限趨近超真實(Hyperreality)世界的道路上,夢境恰好給出了一個最理想的選擇來安放、詮釋和反觀這些未必確切的真實。此次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潛行.夢空間」,就邀請了11位當代藝術家來帶領觀眾進入他們各自的夢空間,並以此來探索夢境究竟是如何反映、遮蔽、歪曲又或者如何無關於我們自以為的真實。
譚偉平│夢非夢 裝置 2015
譚偉平的《夢非夢》本身可說是對「絕對真實」的有力叩問:在這個連續的四室空間裡,觀者穿梭而過的彷彿是一個被壓縮的輪迴;在這裡,他人生活(菲律賓軍人,東京的尋常人家等)裡的愛、苦、癡、生、死被快速地切換;在這裡,我們愈是試圖保持清醒,愈是試圖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劃清界限,反而愈是徒勞無果。事實上,藝術家的本意正是在引領我們打破對這份自以為真實的執念,唯有在我們敢於質疑這份真實之後,方才有可能反觀並且領悟到肉眼所不可見的超真實。
王浩然│編夢 裝置
王浩然從榮格(Carl Gustav Jung)和陳士元的著作中發現動物與人類夢境的微妙關係,於是將其設定為作品《編夢》的主角,將影像、聲音和裝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借助小動物和物件規律的圓周運動,並以髮廊招牌燈的螺旋迴圈與之呼應:如催眠前奏一般漸漸讓觀者頭暈目眩,眼皮加重,從而進入某種戲劇化的心理狀態和場景之中。楊嘉輝的《幽靈變奏曲》(Ghost Variation),則選用了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晚年在精神療養院中將夢境轉化為現實的一段樂章;加上藝術家選用了深夜電台這一本身與單向接收、私人、親暱和催眠等意味息息相關的特殊終端,使得聲音做為一種媒介的運用不再拘泥於藝術創作的實施層面,而是一舉內化到了作品的概念本身。梁美萍的《不要責怪月亮》,一方面以頭髮象徵別人拋棄的願望,將它們編織成鞋來代表自己的未來;另一方面則邀請孩子們對月亮這一在傳統觀念看來有不祥寓意的符號許下他們美好的期望:兩者均賦予了特定符號(頭髮和月亮)以新的內涵,幾乎顛覆了它們在既定觀念中被界定的能指意義和範疇。
梁美萍│別責怪月亮 錄像 2010
不論是薩滿宗教用於改變人們意識狀態的致幻劑,還是心理醫生為了治癒病患所採用的催眠療法,其目的都在於將人們從確切的真實中剝離出來,置之於現實和虛幻,經驗和超驗,擬像和擬真的模棱兩可之間。而在展覽中,藝術家們則利用影像、聲音這些不同媒介做為各自的特定符號,以此構造出了一個超現實的沉浸式體驗空間,讓觀者得以在擬像和擬真之餘體悟到一分超真實的存在。
註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Galilee, 1981, p.16.
潛行.夢空間
展期 2015.06.03-09.28
展地 香港文化博物館
曾文琪(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