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親眼目睹〈千里江山圖〉的觀者,必然會對這件恢弘壯麗、色彩斑斕的青綠山水深感著迷!這幅作品尺幅幾近12公尺長、半公尺高,幾乎是舉世聞名的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長卷之兩倍,全畫以濃重的礦物顏料繪成,較這時期留下來的任何青綠山水顏色都要鮮豔,只見畫中峰巒起伏、綿延千里;山間點綴著高崖飛瀑、屋宇及水榭、樓臺;並有水車和橋樑依地勢而建,湖上則有漁舟、遊船蕩曳其間,水天相接,突顯江河浩渺無盡之意。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北宋,绢本設色,51.5公分×119.1公分。圖∣廖堯震
此畫雖無作者名款,但緊接在畫卷之後,有徽宗寵臣蔡京的題跋,說明了此畫乃是徽宗於政和三年(1113)4月8日所賜與他的禮物,畫家的名字叫做「希孟」,18歲即被召入宮廷,獲得徽宗親授畫法,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完成這件鉅作。在蔡京的題跋之後,還有一段元代溥光和尚的贊語,說道:自己從15歲初次觀賞這幅畫至今,已看過近百回,但每次展卷仍有新的感受,因為這件作品設色鮮明,布置巧妙,即便宋代一流的青綠山水畫家王詵、趙伯駒都無法與之媲美,誠可謂「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雖然借用了唐代李思訓青綠山水的畫風,卻又超越了唐宋以降所有青綠山水大師的成就。一方面此圖採鳥瞰視角來描繪景物,並藉山勢隨溪谷路徑之迂迴曲折,製造出「深遠」的效果,不僅空間層次清晰,遠近距離的處理更是令人信服。再者,全畫雖使用重彩設色的畫法,但在石青、石綠等顏色之外,還以赭石來渲染山腳、天色,並以江南董源、巨然獨有的「長披麻皴」線條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體、明暗效果格外寫實生動。
除了高度的寫實技巧,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也傳達了某些微妙的政治訊息。據學者考證,此畫所描繪的內容,應該是江南湖光山色及人文景觀,其中最為醒目者,莫過於畫卷前半段出現的一座木構長橋。此橋中央有一座兩層樓高的亭閣,倘由其外觀判斷,應該就是位在蘇州南面吳江中、建於慶曆八年(1048)的利往橋和垂虹亭。這座巨大的長橋屢見於宋代的文獻中,不僅士大夫蘇舜欽、王安石都曾為之歌詠,大書法家米芾的傳世墨蹟〈蜀素帖〉中亦曾提到過垂虹亭。
王希孟在畫中精準寫實地描繪利往橋和垂虹亭,不僅忠實記錄北宋在工程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同時也反映中晚唐以後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的現象。到了北宋末年,江南的藝術文化隨著經濟的繁榮,逐漸受到士大夫高度的評價,甚至宮廷中亦莫不流行「江南風」,而江南景致在當時也成為最富詩意、最適合「入畫」的題材。王希孟以寫實的技法,逼真地呈現這一片色彩絢麗、有如仙境般的江南風光,遂成為徽宗治下大好山河的代表,讓皇帝和他的臣子們相信自己的王朝將如繪畫般地真實美好,垂世不朽!
編按:北京故宮9月起將舉辦「青山綠水」展覽,屆時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將再次與公眾見面。本刊配合該展,將自9月號以連載方式介紹北京故宮收藏的青綠山水名品,以饗藝術愛好者。
參考文章與延伸閱讀:
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北宋建築〉,《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2,頁50~61。
楊新〈關於《千里江山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2,頁62~63。
廖堯震〈五千年才有一個王希孟:18歲的謎樣畫神及其曠世鉅作《千里江山圖》〉,《典藏古美術》206期,2009:11,頁158~161。
廖堯震( 5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