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戰後華人抽象─趙無極、朱德群、陳蔭羆、蕭勤

戰後華人抽象─趙無極、朱德群、陳蔭羆、蕭勤

自1980年代便開始推廣華人藝術家的大未來林舍畫廊,也努力於以聯展方式梳理華人藝術史脈絡,如過去曾以「同文之変…
自1980年代便開始推廣華人藝術家的大未來林舍畫廊,也努力於以聯展方式梳理華人藝術史脈絡,如過去曾以「同文之変」為名的系列展覽,上月則以「戰後華人抽象」為題,推出趙無極、朱德群、陳蔭羆、蕭勤四位藝術家作品,試圖梳理出此批戰後華人藝術家的抽象繪畫脈絡。
陳蔭羆│石碣之變 油彩、拼貼、畫布 61x56cm 1960s 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此次展出的四位藝術家,其作品皆在揉合了東西方文化後各自發展出獨有的創作表現,負責人林岱蔚談到:「若以他們出國的時間點來觀察,他們的作品應與同期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一同比較,尤其是其中的創作精神與概念都跟東方、華人文化的元素息息相關,這也是這些藝術家得以在國際上被辨識的主要特點。但台灣在這方面的論述仍有很大的書寫空間,很多觀眾雖然知道這些藝術家,但卻少有人能自整體創作脈絡去理解他們。」趙無極與朱德群自東方水墨的飛白精神中脫出,在創作上自成一派,此類的抒情抽象主義在歐洲有其脈絡可循,與美國的自動性繪畫抽象不同。
趙無極受到克利(Paul Klee)的影響,在創作中加入自身對書畫符碼的研究運用及東方繪畫技法,將中國繪畫哲思的山水元素以油畫重新詮釋,此次展出為1964、1968年的創作,此階段作品已自甲骨文時期進入到脫離借形、完全自我揮灑的狀態,林岱蔚談到,「他在如狂草的畫面中尋求一種和諧並顯露在結構中,同時,因為這些作品是他正值壯年時所做,我們也可從畫面中感受到藝術家的爆發力」。朱德群則在長年的書法練習下培養出水墨筆法的特質,此次展出他1989年的「光」系列作品,展露他在「雪景」系列的啟發之後也走出自己的風格,在「光」系列中他將東方飛白的筆法表現於畫面,深色的畫面在精神層面中隱藏了某種如遠方燈火般的能量感,而這種柳暗花明式的思維,先從謙卑態度去觀看遠方未來性的態度也是極富東方式的精神思維。
朱德群│澄光之靜 油彩、畫布 200x180cm 1989 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以文字符號解構著稱的陳蔭羆,早期著墨於社會寫實、戰後返回中國吸取嶺南畫派精髓,再度返美時正值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托比(Mark Tobey)等人為首的抽象表現主義代表蔚為風潮。陳蔭羆在西方慣用的潑灑技法中帶入文字書法元素,以碑帖般的符號進行堆疊、解構,呈現自我文化之源頭。不同於前述幾位,蕭勤所代表的是一種新東方表現概念,其所指的「宇宙觀」意欲傳達未知神秘、動盪卻又平靜擴張的宇宙玄想,在其作品中充斥許多看似簡單的色塊比例,細看時卻可發現底層如花布排列般的細密布局以及豐富的色彩結構。林岱蔚談到,以往畫廊多是辦展、買賣,但如何能以聯展方式,將多位藝術家最好的作品同時進行某種創作脈絡上的梳理,甚至提升到研究與美術史價值上的討論,更是令他們期待與追求的事。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