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非常上癮 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

非常上癮 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

以一年舉辦三檔展覽、每檔持續三個月為目標的銀川當代美術館,繼去年8月的開幕展「文明的維度」之後,今春迎來第三檔…
以一年舉辦三檔展覽、每檔持續三個月為目標的銀川當代美術館,繼去年8月的開幕展「文明的維度」之後,今春迎來第三檔展覽「非常上癮: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以下簡稱「非常上癮」展),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將台灣、日本、中國、韓國等地早已為人熟知的動漫美學創作,不遠千里的開拔到座落於中國內陸回族自治區內的當代美術館展出,三個月的展期中將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應與文化衝擊,令人好奇。
梅澤和木(Kazuki Umezawa)作品。(攝影/林姿君)
「非常上癮」展由謝素貞策展,輔以台灣鳳甲美術館館長蘇珀琪、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策展人北出智惠子(Chieko Kitade)協同策展,總共邀請41組來自台、日、中、韓的藝術家創作,涵蓋繪畫、裝置、雕塑、錄像等表現形式,而在展品的佈置規畫上,館方刻意與學術性的歸納方式區隔,採取不分類、重視實驗性甚至感受性的方式,將來自中台日韓的藝術家作品打散安置,從中凸顯亞洲動漫美學整體發展的相互關係與脈絡,且它跨越族群、國籍、種族、文化的共通語彙,更是當今亞洲動漫文化的特質所在。
卡漫造型下的憂鬱
此次中國參展藝術家中最資深且知名的代表忻海洲,坦言卡漫文化一直是潛藏在他創作中的一股暗流。1998年開始,忻海洲的作品開始注入卡漫元素,且觀察到1970年代出生的人們在言行舉止或是生活上,都受到卡通的深刻影響,甚至讓生活日益的「卡通化」,誘使人們不斷從現實生活中逃匿到虛擬世界裡,躲避煩惱。忻海洲曾被列為「青春殘酷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畫中的人物總有著誇張變形的五官與身體比例,以至於被歸類在動漫範圍內;但有別於動漫給人的輕盈性,他的創作在於傳達城市生活對人性的壓迫與制約,因此人物的圓眼睛裡總是透露著空洞,連畫面的色彩都是陰鬱的灰色調。
另一位中國雕刻家顏石林的一系列創作,也吸引不少參觀者的駐足。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的他,由於隔代教養、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強烈的孤獨與疏離感如影隨形的伴著他成長,日後這股憂鬱青春的氣息甚至直接投射在作品之中,也成就他個人的藝術特徵,就像《戴著犄角髮飾的女孩》一作,緊繃的身體、空洞的大眼與哀愁的表情,細膩展現出青春期少女的煩惱、焦慮與神經質。
銀川當代美術館挑高的天井與Candybird的現地塗鴉創作。(攝影/林姿君)
台式動漫美學的多元
本次參展的台灣藝術家人數共18位(組),不僅人數凌駕其他三地,作品的種類也相對豐富多元,涵蓋裝置、繪畫、錄像與塗鴉創作。蘇珀琪表示,2004年就已開始關注台灣動漫美學的發展,經過十多年的成長與演變,直至今日,此藝術類型已從邊緣、非主流的位置,逐步創造出自己的美學形式與價值;甚者,已從深受日本動漫文化的影響之下,找到屬於自己的調性與定位。
唯一一件在館外的裝置作品,即是台灣藝術家安地羊所搭建一棟四米見方的鏡面小屋,它的外觀映照了四周一切景象,具有製造錯覺的魔幻力;小屋內則是另番風情,牆面皆被鮮豔的塗鴉包覆,抬頭一看,斜屋頂開了一道長天窗,民眾可以向館方申請夜宿小屋,充分享受數著星星入眠的體驗。踏進美術館內,挑高的落地玻璃窗上陳怡潔作品的大型輸出映入眼簾,鮮明多彩的幾何造型搭配蔚藍海洋的意象,一開始就為純白挑高的建築空間帶來熱鬧元氣。
忻海洲∣輕軌裡之二 壓克力顏料、畫布 240x140cm 2016 銀川當代美術館提供
林慶芳台味十足的「台風之戀−尪仔標系列」的三件作品中,刻意將畫布繃成夾心餅乾造型,上面密密麻麻疊合著他成長記憶中喜好的童玩、公仔或是卡通人物,繽紛甜美的夾心餅乾伴隨著昔日童年的溫馨回憶,懷舊之情油然而生。顏妤庭以類似中國冊頁的小品繪畫形式,以樸拙的淡筆,幽默地勾勒當代生活中的荒謬、滑稽與詭異感,藉此嘲諷社會亂象與人的愚昧。林餘慶與魏杏諭的雙人創作組合之作,乍看之下像是極為氣質的傳統工筆畫,每筆線條、每處用色都相當的精巧細緻,小心翼翼地鋪陳出他們心中奇幻詭譎的動漫世界。除了架上畫,台灣方面還加入了塗鴉藝術家Candybird與Mr. OGAY助陣,為阿宅文化添入了街頭的氣息。
動漫大國的逆向操作
北出智惠子宣稱日本是動漫發源地,不僅已成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動漫界的藝術明星更如過江之鯽。對她來說,端出亮眼的superstar名單並非難事,但她卻不願依照慣例,此次日本藝術家陣容除了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天野喜孝(Yoshitaka Amano)最為人所知外,其他幾乎是不具知名度或是不屬於動漫界的年輕藝術家。到底,動漫藝術為何?把動漫藝術放在美術館展出的意義代表什麼?這是北出不斷對自己的提問。北出認為「animate」是把非現實的一切,化為現實;或是選擇用口語化的方法把事物或想法表現出來。此次在銀川的展出,她不願單方面的去呈現大家所認同或熟悉的日本動漫藝術形式,而是希望藉由嶄新藝術家的推介,以多元豐富、甚至具有哲思的角度來展現日本當今社會的現狀。
現地創作的梅澤和木(Kazuki Umezawa)是本次參展日本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坦言自己是個標準的動漫與電玩迷。他試圖以自己的視角反映動漫對日本年輕人的影響,所以創作上先大量地挑選日本動漫、網路、電玩等各種元素之後,將大量的符碼予以混合與交融,再以巨大的輸出尺幅呈現出來。站在其作品前,總讓人產生眼花撩亂、處於某種失重又失真的狀態裡,就像被浩瀚無盡的網路資訊、圖碼、符號迎面襲來,直接地被淹沒與覆蓋其中。
顏石林∣戴犄角髮飾的女孩 鑄銅化學著色 190x52x42cm 2015 銀川當代美術館提供
身為服裝設計師的藤本卓萬(Nukeme),將國際許多知名品牌標誌(GOOGLE、adidas、Microsoft…)或動漫形象(三麗鷗卡通),以電繡的方式繡在素色帽T上,但所有的商標都像是嚴重「走精」的瑕疵品,有的脫線、有的變形,沒一個工整與完美。原來藤本卓萬在電腦程式上動了手腳,刻意讓電繡「突槌」而將眾人皆知的商標搞砸,以「充滿缺陷」的方式趁機幽了他們一默。
新崇高美學的誕生
韓國藝術家李東起(Lee Dongi)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以前都是電視劇參考日常生活在拍攝,現在更像是大家都模仿著電視劇在過活。精心包裝的動畫人物或是妝容完美的電視人物,常予人不會老化的錯覺,甚至達到永生,且因為傳播科技的發達與行銷手法的日新月異,這些虛構人物逐漸取代了傳統宗教或神話人物在現代人心中的地位。因此,李東起將此種在動畫、電視劇、電腦遊戲、網路等領域當中逐漸超越宗教甚至被神化的現象稱之為「新崇高美學」,成為新的一種時代特徵。
銀川當代美術館外觀一景。左為安地羊的鏡面小屋,右為陳怡潔作品的大型輸出。(銀川當代美術館提供)
接續李東起「新崇高美學」的論調,謝素貞坦言自己一直偏好動漫藝術,深信這是「下一個世代的美學」。她不禁回想2005年在台北當代館首次推出動漫展時(「非常厲害:設計中的藝術,藝術中的設計」),忍受戶外的高溫,民眾得排隊兩小時才得進場參觀,謝素貞認為這檔展覽成功破除了許多人對當代藝術的冷感與排斥。十多年後,本著童心、初心,再加上一點點私心,此次她選擇遠在中國內陸的銀川當代美術館再辦動漫展,除試水溫外也藉此釋出館方的親和力與活力,姑且放下艱深的學術論述包袱,只希望吸引大西北民眾能多走進美術館參觀與互動。「美術館不是殿堂,動漫藝術也還沒有定位,它仍是進行式」,謝素貞說,「儘管把心打開,直接去感受就對了!」
非常上癮: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
展期:04.10-07.10
地點:銀川當代美術館
林姿君( 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