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純色素 當代絹印的藝術樣態

純色素 當代絹印的藝術樣態

去年編輯部製作的「壓印的靈光之暈」版畫專題,在籌備期間因諮詢椿版畫工作室的負責人黃椿元,而對台灣版畫工作室的現…
去年編輯部製作的「壓印的靈光之暈」版畫專題,在籌備期間因諮詢椿版畫工作室的負責人黃椿元,而對台灣版畫工作室的現況有更深刻的認識。今年黃椿元受到板橋435藝文特區的邀請,以其專業策畫整合出「純色素:當代絹印藝術特展」。詢問從藝術工作者轉化為策展人身分,這之間的換是否適應?黃椿元回答也許身分本身的轉換倉促,但面對其多年持續深耕、探究的絹印領域,他短時間即規畫出該納入的展示內容,「也許一個關於絹印的展覽,在我心中已經準備很久了。」
華江館佈置成絹印工作室場景。(黃椿元提供)
華江館為此次展示的前引──從佈置成絹印工作室的空間型態出發,以工作流程的狀態切入,使觀者看到絹印換色的過程和痕跡,現場包括工作桌、乾燥架,更將製版背後以燈箱打光,使觀者更能理解絹印鏤空、遮擋的印刷流程。「普普藝術」一直為絹印表現最為人知曉的藝術風格,1960年代普普藝術興起的時間點和絹印技術的發展完備有很大的關係,沃荷(Andy Warhol)便利用絹印色彩飽和、銳利及平整的特性,曾印製一批包括毛澤東、貓王等名人面孔的肖像作品,黃椿元也以此脈絡模擬出一位名為「Miss Pure」的明星形象,製成普普風格般色彩飽和的海報形式,及印有「Pure」字樣堆疊的箱型小山,帶出絹印的歷史與材質特性。為配合435藝文特區的親子群眾,展示在教育推廣方面也著力甚深,大漢館推出符合年節氣氛的親子互動遊戲,黃椿元將自身年畫味十足的作品,製作成可移動式的拚圖;光復館則集中展示版畫家們於過年時節製作的絹印年畫,在遊戲與年節的興味中進而認識絹印這項媒材。
楊明迭的「水形篇」個展現場。(黃椿元提供)
而在萬板館則展示當代藝術家的絹印創作,黃椿元企圖使觀者看到絹印創作在與不同藝術家的合作中所展現的各種可能性。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欲實踐應用絹印拓展創作的維度,由版畫工作室提供技術支援而得以成形。如陳順築企圖將影像放置於不同材質上,藉由絹印得以實踐此創作欲望,在其晚期的創作絹印轉畫為他繪畫的手法,在他的創作脈絡下絹印並非為了複製而存在,而是成為保有創作者意志的藝術實踐。展品部分為椿版畫工作室與青年藝術家合作的絹印作品,黃椿元表示由於每位藝術家創作、繪製的風格不同,因此製版本身沒有SOP可循,要和個別藝術家磨合出能表現他們風格的絹印作品,是挑戰也是成就感高的工作回饋。展場最後來到華翠館楊明迭的「水形篇」個展,藝術家先將釉料調進油墨後再去印製,轉印到玻璃材質後,再開模將印製的成品與玻璃燒製成一體,這繁複的工程展現的是楊明迭多年著力於絹印應用於各式材質的可能性,如水珠體般的玻璃中鑲著如纖維般的植物形體,很難直接聯想這竟也是絹印的一類表現方式。「純色素」一展體現了黃椿元與絹印的不解之緣,無論是他著力於感光製版技術不同的發展與應用,和藝術家多元的合作面貌,抑或呈現其個人師承及絹印材質應用的寬廣可能,台灣的絹印發展自1973年廖修平返台授課後,影響開始發散,而黃椿元這輩承接了延續的使命,持續專注於絹印藝術表現於台灣的可能性,他切身的觀察與統合,也成為體現台灣絹印發展重要的切面。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